第165章:尿液冷凝法

李易给风隼一个眼色,让众人起身。

于是风隼开口说道:“好了,你们都起来吧。”

“谢过仙人。”

众人纷纷说道,但是并没有几个人真的起来。

有人犹犹豫豫地想要站起来,但看到别人没有起身。

自己赶紧又重新跪回去。

李易微微摇头。

他也不啰嗦,直接对城守萧智说道:“好了,萧城守,长话短说,赶紧把这事情解决了,我还要赶回去吃晚饭呢。”

萧智一听,心中一喜。

这是灭此朝食的典故啊。

看来对方已经胸有成竹了。

随后一行人离开了东城门。

在安定城中百姓之心后,迅速来到了城守府。

此时此刻。

城中大部分百姓本来迫切要出城的。

但现在又一个个掉头回去。

他们一个个又回到酷热的家中忍耐。

毕竟出去之后兵荒马乱,现在正是大乾王朝末期。

群魔乱舞,不祥横行。

还是待在城中相对安全得多。

而在这时,很多人就开始几家几户凑钱买一桶水,忍耐着一起过。

只期望城守请来的真人能快些除掉妖魔。

恢复往常那百般辛苦却还有些盼头的日子。

李易进入城守府之后。

这时,就有一个书生,正带着一个下人挑着一套奇怪装置,向城守兴奋地迎过来。

那装置浑身古铜打造。

中间一根铜管,两旁各有一个铜制的桶。

其中一个桶,是白色的,其上覆盖着半圆形的铜盆。

另外一个桶刷成完全的黑色

看起来很古怪。

关键是还有一股骚臭味道。

李易赶紧用术闭上嗅觉。

而那萧智非但没有嫌弃,反而一脸惊喜状地与对方双向奔赴。

“刘秀才,怎么样,做出来了?”

“不负大人所托,这一套以铜打造的凝水器,已经打造完毕,多亏了冯教谕遍查古籍,这才让学生得以找到制作之法。”

李易一听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他不得不佩服这些人脑洞之大。

这不就是蒸馏法取淡水吗?

不用说,他们就是把尿再回收利用了。

古人以前就有煮盐之法。

用干柴烧大锅,蒸发掉水分,富集盐卤,再提纯进而获取精盐。

现在是反其道而行之,收集的是水分,去掉的是“盐卤”……

果然这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得出来。

除了数学题做不出来。

果然,城守萧智在激动之后,赶忙向李易告罪。

“让真人见笑了,这是蒸发冷凝取水法。”

“据刘秀才说,每人一天要只需一茶碗的水即可维生。”

李易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人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水。

但是其中9成以上要排成尿。

现在这样冷凝回收,封闭好,能将水弄回来9成。

也就是说只需要400毫升水就能维生了。

看似不起眼,但考虑到全城五十万人,还有城外250万人。

若是快速推广,能节约大量的水。

然而这只适合于不劳作的人……

劳作之人,是以出汗为主的。

所以李易摇摇头道:“这东西不错,但只能富贵人家使用。”

“宫主大人慧眼,的确如此。”萧智无奈道,

“这东西制造困难,我用这东西,其实也救不得民。”

“只希望能以此物交换,让那些权贵之家,能将他们的粮食放出来给百姓吃。”萧智叹气道。

李易点点头。

没错,旱灾除去缺水,另外一个就是缺粮。

短时间看不出来,时间一长,田地无收成。

可以说这王朝末期,8成贫民是没有半年粮的。

如果没有收成,今年不是逃荒,就是饿死。

一时之间,他倒是又多了些心思。

想要解救这一城百姓。

随即他就恍然。

这或许又是那萧智的计谋。

难怪叫萧智。

这是一个套接一个套给自己钻。

让自己看到他的辛苦,他的操劳,让自己看到这百姓自救的努力。

当然这一切肯定建立在对方通过了风隼,知道了自己大概不是邪魔的基础上。

不然的话,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随后萧智又对那刘书生吩咐几句,接着就带着李易两人,来到后堂。

他立刻让人去找本城教谕过来。

不多久,一位蓬头垢面的老者被仆人带来。

“冯教谕,还不快来见过两位真人。”

萧智兴奋地介绍道:“两位真人,这一位就是我城中的高人,人称【古事通】。”

“本名冯生,就在天浪城里,当了五十年的教谕。”

“他博览群书,这次尸变,正是他第一时间查明是旱魃所做,才让我快些请大能前来降服。”

“小老儿见过两位真人。”那蓬头垢面的老者,说着就颤颤微微地想要下跪。

“免了。”李易伸手请道。

“谢真人。”

随后那老头似乎不通世故一样,接着就抛开李易两人不管,只是一个劲地向萧智说道:

“城守大人,如今百姓纷纷逃亡,这样下去,可是大事不好,万一他们出去之后,必然会被妖魔嗜血。”

“您可要赶紧封闭四门,如今之时,不能再顾及城中那几家了。”

老者一脸紧张地劝谏着。

“好了,莫非冯先生刚才没有听到城门宣教?”

萧智镇定自若道,“我告知全城,两位真人已到,民心已安,他们不会再四下逃亡了。”

“那妖魔也就无从嗜血。”

“原来如此。刚才小老儿正忙于在地下书库里翻看古籍,所以没有听到,还望大人宽赦。”老者慌忙解释道。

“无妨,是冯先生辛苦了,若无冯先生,本官还不能及时查明原因,去请高人相助。”萧智安抚道。

“好说好说,可叹小老儿也只会看书,不会神通术法,不然也不至于让城守为难。”冯教谕叹气道。

李易微微点头。

刚刚风隼的扩音术虽然不错,但是也不可能真让这么一个大城市,每个人都能听得到。

如果身处地下的话,的确容易听不到。

再加上这老者沉迷查找书籍,全神贯注,即便在耳边喊他都可能听不到。

他倒是对这老头起了三分敬意。

对方或许是个古板老书生,但心中还是有百姓,还是愿意做事。

王朝末日之时,愿意做事者少,大部分官员都是惊人的怠惰。

有些地方出了灾情,一两个月不管也不上报,只在衙门时高谈阔论,就那样任由灾民死去。

这事多了去了。

像萧智和冯教谕这样的人,李易也见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