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的突厥可汗
高昌向西是阿耆尼国,汉朝的班超曾来过此地,晋朝时,阿耆尼国灭掉西边的龟兹而称霸。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与高昌素来不和,在边界处驻了不少兵马,欢信交验了高昌关文,说明事由,守关将史才放玄奘一行入城。在道南有一沙崖,高约数丈。崖腰有一泉涌出,就是其名的阿父师泉。阿父师泉为过往商侣解除危难,随人数的多少,泉水可大可小,没有人时,泉水就似溢非溢。玄奘带着弟子虔诚地在泉边朝塔礼拜。在泉边住宿一夜后,他们绕道银山,在此遭遇了山贼,多亏欢信等人的保护才免遭洗劫。大久走了七百余里,他们便进入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屈支在右籍中又被叫做“龟兹”。
这是通往印度的必经之路,这里的佛教对我国影响很大。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什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他的父亲是印度人,后来弃相位而出家,来到屈支后与屈支公主结婚,生下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晚年到关中,姚兴以国师之礼待他。龟兹盛行的是小乘佛教,这里算是鸠摩罗什的故乡。玄奘在此受到相当热烈的欢迎,屈支王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包括演奏闻名于世的乐曲、献花和葡萄酒等。
王城西北有阿奢理儿寺,寺里的头号高僧名叫木叉毱多。此人曾到印度游学二十多年,对印度声明学很有研究(声明学就是语言文字学),见到了玄奘,难免有些自傲起来:“我们这里《杂心》《俱舍》《毗婆》等经论一应俱全,足够你学习的了,何必冒险到印度去呢?”
玄奘马上问道:“此地有《瑜伽师地论》吗?”
木叉毱多有些放肆地说:“那是一个真正的佛门弟子绝不会去学那种东西的!”玄奘刚开始还很尊敬这位僧人,可是听他这么一说,心中顿时很不悦,反驳道:“我国不缺乏《婆沙》《俱舍》方面的经典,只因它们理疏言浅,所以我才要西去学习《瑜伽师地论》,您竟说这部慈氏菩萨讲的论典是邪书,难道不怕被打入地狱?”
木叉毱多不服,指责玄奘根本不懂《婆沙》和《俱舍》,玄奘问他是否已懂,木叉毱多扬言自己已经完全理解。玄奘随便举《俱舍论》里的一段考校他,木叉毱多一开始就屡屡答错,最终这位屈支第一高僧在玄奘的追问下面红耳赤,无言可对,但他还不服输,要和玄奘讨论其他经典。玄奘就随便举另一篇再问,木叉毱多还是说不明白,还狡辩说《俱舍论》里面没有那句话,这时屈支王的叔叔智月在旁看不下去了,命人将《俱舍论》取出对读,木叉毱多羞愧得无地自容,只好说:“年纪大了,忘了!”
玄奘不想跟这么一个老僧人多费唇舌,只当他是个笑话,打算不多作停留,尽快赶路,不料碰上凌山雪崩,不得不在此停留了两个多月。玄奘趁此机会游览了一下屈支,与屈支高僧讨论佛理,并向木叉毱多学习声明学,从他那更详细地了解了关于印度的知识。从那以后,木叉毱多见到玄奘谦虚多了,他在背后盛赞玄奘,说像玄奘这种人才,即使到印度恐怕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