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粮企“走出去”

一、中国粮企“走出去”,是时候了!

中国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基本自给”的原则。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中国不能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社会繁荣和稳定就无从谈起,甚至连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有可能无法保障。而且,根据目前我国的粮食消费水平和世界粮食贸易规模,中国粮食自给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多消耗世界粮食贸易的两个百分点。如果中国更多地依靠粮食进口,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全球粮食“恐慌”,给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借口。

再者,如果大量进口粮食,海运的成本和风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此,立足国内的原则不仅是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的需要,在经济上也符合成本最小化原则。

但在立足国内供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通过农业合作实施优势互补,增加和补充中国的粮食供应,不仅是必须,而且是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中国农业企业包括粮食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着“走出去”了。

目前,中国在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大豆等生产基地,以及橡胶、油棕、剑麻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还在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或基地;同主要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以及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并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60 个双边农业或渔业合作工作组。

在农业“走出去”过程中,农垦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农垦集团先后在非洲投资兴建7 个独资、合资和控股农业项目,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非洲和西部非洲。拥有土地面积超过1.42 万公顷,总投资2.9 亿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中国农垦集团已连续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粮食、肉蛋及牛奶等农产品,是中国驻非洲最大且效益最好的农场。20 世纪60 年代初至80 年代中期,广东农垦承担了中国对越南、柬埔寨、马里、多哥等亚非十多个国家的二十多项援外任务,先后派出上百批技术专家队伍赴受援国进行项目勘察、设计、建设和技术经营指导。尤其是在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广东农垦依托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独立租赁承包经营中国援外项目多哥阿尼耶制糖联合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国务院领导称为中国援外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2004 年以来,广东农垦先后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乳品加工、橡胶生产等经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另外,黑龙江农垦、海南农垦集团也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