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罗大批文人学士
汉武帝是个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皇帝,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对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还是一位酷爱文化典籍的皇帝,非常重视搜集图书典籍。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图书受到了严重损毁,社会上流传的图书因此变得很少,私人藏书都不肯拿出来。因此,汉朝初年曾下诏令,广事收罗书籍篇章,广开献书之路。可是,直到汉武帝即位之后,所收集的图书还是不多,而且,大多数收集出来的文献都是残缺的,不是文字缺少就是竹简脱漏。
有一次,汉武帝在皇家成书处看到这些费了很大劲才收集起来的零乱散落的竹简,喟然长叹了一声,说:“朕真痛心啊!”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把经过秦火燔炙的古代文化典籍,尽可能地搜集、整理、保藏起来。因此,他向全国下令,继续在各地征集图书。
同时,他在太常府、太史府和博士官办公地点建设藏书楼,在皇宫内增设了辟延阁、广内、秘室府等藏书楼,专门保管、整理搜集来的图书。他还下令设置抄写图书的专职官员,翻抄包括经书和诸子百家在内的图书典籍。
在汉武帝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搜集的图书一天天多起来。每当收到一种好书,将其送到汉武帝手上的时候,他都十分高兴。在保存、整理和流传古代文化典籍方面,汉武帝十分有远见、有魄力,同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武帝从青年时代就十分喜好文学,汉赋的成就,在当时的文化收获中最为辉煌夺目。赋,是从骚体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赋的成就,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汉赋,是当时文学的主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次,汉武帝读到《子虚赋》时,被文章中那和谐的音调、华丽的辞藻、奇特的构思深深吸引,赞不绝口。当他看到作者的名字是“司马相如”时,他感慨万千地说:“真是遗憾啊,我没有跟这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汉武帝的这番话正好被当时负责给他养狗的杨德意听到,于是,他便上前一步说:“皇上,这《子虚赋》的作者正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啊!”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就要召见这位自己欣赏的才子。
司马相如,字长卿,小名狗儿,蜀郡成都人,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击剑。他的父母十分怜爱他,称他为犬子。到了12 岁那年,他有一次偶然读到了史书,便对战国时期的蔺相如极为仰慕,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相如。
那时蜀郡的太守文翁大兴教化,选择本郡的士人送到京城去学习,司马相如和他的一位好朋友王吉正好被选中。五年之后学成回来,文翁便委派司马相如为教授。后来,文翁去世了,司马相如就不愿意继续做教师的工作,于是前往长安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