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作者:Wilson 时间:2019-08-14 12:03:02 分类: 长安十二时辰 知识问答

太子李亨处境极为不利,但始终没有被废,这与前太子李瑛被废之迅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天宝五载和天宝六载更是发生了韦坚案及王忠嗣案这样牵连太子的案件,但李亨并未因此被废。究其原因,有李亨采用了正确应对方法的因素在内,但最主要还是因为和开元年间相比,中枢政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太子李亨只要保持弱势且本人未犯下过错,玄宗便没必要废掉他。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一、东宫改制、节度使入相、中书令改为李林甫及李瑛被废

玄宗之前的唐朝多有发生宫廷政变发生,玄宗本人也是因宫廷政变而上位,所以玄宗执政之后,对太子及诸皇子进行了极大限制。史载: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年,以渐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为十王宅……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之别院。

东封年即玄宗封禅于泰山的开元十三年,此时玄宗觉得自己帝王生涯达到顶峰,同时还加紧了对太子及皇子的控制。开唐以来,东宫有堪称为“小朝廷”的官僚建制,玄宗令太子搬离东宫即是夺掉了太子最为重要的一个政治舞台。建立十王宅则是方便控制皇子们的活动,防止他们私结朝臣发展个人势力。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但在这种状况下,当玄宗第一次想废掉李瑛之时,还是遭到了较大阻力。史载: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母子,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武惠妃诬告太子网罗党羽想要谋害自己及寿王李瑁,玄宗听了大怒,动了废除太子之心。但张九龄却不赞同,史载张九龄曰: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今三子皆以成人,不闻大过……且太子天下本,不可动摇!

当时是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是中书令,为中枢政治系统的首要之人,也就是宰相之首。是年十一月,张九龄被免除了中书令之职位,改为尚书右丞相。李林甫兼任中书令,正式走入政治中枢。史载: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第二年张九龄又遭贬,而太子也很快被废黜了。不难看出,在太子本身没有犯大错的情况下,太子的任免涉及到中枢政治的博弈。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仙客以地方节度使身份入相,对玄宗时期的政局影响也不可忽视。之前玄宗因牛仙客在河西治理有方勤于职守,想要任命他为尚书,但却遭到了中书令张九龄的极力反对: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可见此前的地方节度使是无缘于政治中枢的,要不然张九龄也不会说这将会使朝廷蒙羞。但此后的地方节度使,却渐渐开始对朝廷政局产生影响。如后面牵涉李亨的皇甫惟明及王忠嗣,他们都是地方节度使。

张九龄被罢免中书令,李瑛被废黜,李林甫兼任中书令。此时摆在玄宗面前的大问题是,该立谁为太子?太子虽不再有组建东宫“小朝廷”的权力,但他却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单凭这一点,就足以对中枢政局产生极大影响。这个问题,玄宗思考了一年多才做出决定。期间李林甫多次劝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史载: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数劝上立寿王瑁。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但玄宗在废黜前太子李瑛之时,已遭受到中书令张九龄的反对。此时,断不可能立李林甫所举荐之人任中书令。况且寿王李瑁之母深得玄宗宠爱,其背后亦可能形成势力团体。加之李瑁成长于宁王府中,而宁王即是将太子之位辞让给玄宗的李宪。结合种种因素,李瑁绝不是太子的好人选。最后玄宗立了忠王李亨为太子,表面上是因为高力士一句“推长而立”,但实则是综合老考虑了中枢政局的平衡及稳定而产生的结果。李亨在十王宅中无劣迹,生母与养母皆逝世,自身也没发展任何个人势力,他政治成分极为清白,对中枢政局很难造成影响,这便是他能当上太子的主要原因。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二、天宝五六载发生的案件为何没有动摇太子之位?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党争是一条初时隐在暗处、后期摆上台面的线索,核心即是太子与右相林九郎(之争)。剧中林九郎处心积虑想要让玄宗废黜太子,但产生了令右相代政想法后的玄宗却依然没有废除太子。事实上,只要太子李亨本人不犯下大错,任凭李林甫如何设计,玄宗都不可能废黜太子。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之后,李林甫构建了一系列事件针对太子李亨。史载: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以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先是天宝五载的韦坚、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邻案,后是天宝六载的王忠嗣案,这几件事矛头都指向太子,但玄宗却只是惩责了具体当事人,并未动摇太子之位。此举,不得不令人深思,因为前太子李瑛可没享受到这种待遇。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1. 韦坚皇甫惟明案及杜有邻案

天宝五载发生的韦坚和皇甫惟明案,主角即是《长安十二时辰》中与太子密会于景观的韦坚与皇甫惟明。史载:会正月望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与景龙观道士之室……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皇甫惟明与李亨交好,但这并不能说李亨已经形成了个人势力。李林甫诬告韦坚及皇甫惟明想要拥立太子,主要目的当然是想要扳倒太子,但铲除太子身边的可用之人也是他的目的之一。韦坚与左相李适之交好,有入相之意,皇甫惟明为地方节度使,亦受玄宗赏识,他们两个都是有可能对中枢政局产生影响的人。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太子李亨大惧,最后主动提出已与自己生有两子两女的太子妃韦妃离婚,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史载:太子惧,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韦坚案还未完全结束,又发了杜有邻案。杜有邻官职不大,不过是五品东宫属臣,但他的女儿是太子良娣(姬妾)。杜有邻是被陷害的,但李林甫和吉温想要使太子受牵连,坐实了杜有邻的罪名。最后太子不得不废掉了杜有邻之女,史载:太子亦出良娣为庶人。

李亨面对这两件事都做了一个相同的举动,那就是废掉妻妾以撇清关系,这可以说是一个较为明智的做法。但是,如果玄宗想废掉李亨的话,完全可以借这两件事下手。李亨没有被废,完全是因为玄宗出于中枢政局的稳定而并不想废太子。如果废掉李亨,该立谁为太子?上一节已指出李亨被立为太子就是因为他政治面貌清白,身边的可用之人被铲除后,李亨依旧是清白的。但立另一个人为太子,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以《长安十二时辰》中李林甫举荐的永王为例,永王背后明显站着李林甫,玄宗怎么可能立永王?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2. 王忠嗣案

在皇甫惟明被贬后,王宗嗣兼领了河西、陇右节度使,此前他便身兼河东、朔方节度使。此时他身配四镇将印,俨然是北方沿边最高军事指挥者。史载: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忠嗣很快放弃了两镇节度使之位,而且还是原先掌握的河东、朔方节度使。王忠嗣放弃的河东节度使由安禄山兼任,这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一个祸根。自牛仙客以节度使身份入相后,地方边将便可说已具有影响中枢政局的可能。王忠嗣主动放弃两镇节度使之位,目的是为了自保。史载:李林甫已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

天宝六载,玄宗想让王宗嗣收复开元二十九年失陷的石堡城,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不愿攻打的那座城。但王宗嗣认为石堡城易守难攻,此时攻打所得不如所失,玄宗听了很不高兴。这时候董延光主动请缨出战,玄宗便令王宗嗣分兵相助。王忠嗣本不欲出战,虽领玄宗之命,但实则没有太配合董延光。董延光没能按期攻下石堡城,便上奏说王忠嗣阻挠军事行动。史载: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上怒。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李林甫看到这种情况,便将事情转化为政治事件,令人诬告王忠嗣有拥立太子李亨之心。史载:林甫尝令济阳别驾魏林告陇右、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林往任朔州刺史,忠嗣时为河东节度,自云与忠王同养宫中,情义相得,欲拥兵以佐太子。但玄宗最终只定了王忠嗣沮挠军计之罪,而没有听信李林甫构陷太子之语。史载玄宗云:吾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通谋,此必妄也。

王忠嗣被免节度使而李亨保得太子之位,并不是说玄宗因为亲属关系更信任李亨。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亲情在政治斗争中是没有分量的,要不然玄宗也不会废黜并处死前太子李瑛。玄宗此时保太子,其实是出于政局考量而得出的结果。王忠嗣功名显著,身兼多镇节度使,一旦入相,将会对中枢政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只要将之废免,太子身边再无可仰仗之人,有的只是一个虚名,也就是说太子仍能对李林甫产生制衡作用,但又处于弱势。

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

以中书令为首的宰辅系统、手拥重兵的边将节度使以及皇位的合法继承者太子,此为开元天宝年间的影响中枢政局的三大因素。只可惜,玄宗注重宰相与太子之间的平衡,却忽略了对边疆节度使的抑制,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原标题:玄宗为什么不可能废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