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太子是君臣还是父子?
《鹤唳华亭》看到后面就能理解萧睿鉴的用意,而且编导估计也为了让观众对角色动机清楚明白,后面特意加了一段情节,大意就是,太子萧定权和齐王萧定棠,前者的第一身份是太子,他是臣,后者的第一身份,是我儿子啊。
《鹤唳华亭》,看这部剧之前,我一直记不住剧名,还是没有看过原著的锅。看完几集之后,第一时间去找了原著看。原著正在恶补(文字是真好),针对剧的感受,已经对原著的浅薄的领悟,有些要说的话。《鹤唳华亭》前几集给人的,无论是服化道、镜头、节奏、剧情、格局,都令人信服,而由此带来的观感,是非常刺激的。这个“刺激”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就是观感,节奏很快,信息量极大,冲突不断,包袱连连。
看了三集,就有多处反转,感觉就这三集的体量,足够成为一部电影了,尤其是结尾萧定权的逆袭大戏,在前期累计的情节起伏和角色波折的基础上,说就是“大结局”都有人信。
★其二则是人伦,这套剧,把君臣父子的关系,刻画的如此生动。
身为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何面对着朝堂上的一国之君,而这个人恰恰是自己的父亲呢?这是该剧的重点(起码目前来看是这样)。可见,《鹤唳华亭》的代入感很强,满足了快餐文化下观众的追剧需求,很多观众恨不得一上来就撕逼,大家热闹起来凑一起互怼完事。
本剧强情节强情绪,波折不断大风大浪,貌似也是当下“爽文”的节奏,但完全不同于那些强调“撕逼”的大路货,因为这是直观的感受。依我看来,《鹤唳华亭》是一部历史传奇剧,或者干脆可以定位为“亲情剧”,结合剧本身以及对原著浅薄的理解,这套《鹤唳华亭》的核心应该在于以下8个字:君臣父子,家国情怀。
这也是本剧区别于其他古装剧的原因,因为我们熟悉的那些剧,都是通过关系来梳理角色从而建立人设,简单而言,先有“关系”再有“矛盾”。《鹤唳华亭》正好相反,先有“矛盾”再有“关系”,从开场就非常直观,上来就是皇太子请罪,皇帝闭门不见,哥哥赵王的衣袍试探,对角色状态和关系进行了侧写,不知道的观众还以为错过了什么精彩的内容。
这样的处理手法非常大胆,没有给观众缓冲时间,一开场就进入到紧绷的状态中,对人物关系的描写也就是一句话,告诉你“他是谁”就完了。随后皇太子与庶长子齐王前几集的大戏让人目不转睛,冠礼仪式上的坠楼,郝蕾饰演的尚服“出尔反尔”,真假卷轴,不断闪回的罗生门,这些内容高速运转,信息量极大,导致观众也不得不跟随着剧中的人物进行到紧绷的状态中,稍有走神,你很可能就在这场“连环局”中错过某些关键信息。
但这里要说的是,以本剧这样的构成方式,是可以打破桎梏的,因为传统古装剧,先有“关系”再有“矛盾”那种构成,导致后面的故事只能聚焦于矛盾的发生,因为前期已经限定了大局观。但本剧这样先有“矛盾”再有“关系”的构成方式,是有可以跳脱这个模式的,因为是用冲突反衬关系构成,以小窥大,你才有机会去拓展新的领域,比如臣父子的关系写照,后期才能拓展到贤者为王、家国情怀的层面上。
在强烈的剧情冲突下,前几集的“卷轴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是黄志忠饰演的皇帝萧睿鉴,与罗晋饰演的皇太子萧定权的关系之上。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身为皇帝,也是一个父亲,怎么能偏心到这种地步?孩子娘没了,连城门都不让人家进,明知道皇太子是前皇后的儿子,派人去核查卷轴案,竟然找到的是现皇后的心腹去主持,这不是明显坑儿子嘛!就算没事也能给找出点事儿来。皇太子就跟不是他亲生的一样,如此处心积虑地针锋相对,感觉这个爹当得真有问题,父亲都不会做,那么这个皇帝肯定不咋地。其实看到后面,相信大家都懂皇帝的用意了了,他对儿子有感情,但是他高于儿子身份的是太子,先臣后子。
回过头看看太子的所为,从当年为了见母亲一面,谎报军情诳开场门,到如今明明得知齐王要陷害自己,不禀报皇上,反而将计就计,结果最后是中了他人的连环计。太子将来可是要继承大统的啊,如此意气用事,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这就是作为皇帝的用心良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鹤唳华亭》,前期塑造的人物关系,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身为太子,首先你是臣子,但你以为这样就足够说明问题了?并没有。
皇帝有意疏远太子,还有另一层原因,历代皇帝对外戚势力既依赖又警惕,司马迁史记中《外戚世家》中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外戚是太子登上皇帝宝座的重要支持,是为新帝扫除障碍的左臂右膀。毕竟是娘家人,有着血脉关系,你不可能只靠自己老爸,因为古代皇帝是独生子的概率几乎没有,而且一旦你当了太子,你与自己老爸的关系,就掺杂了上述的君臣关系,而外戚就不同了,对方肯定支持你,他们才是你仰仗的自家人,所以这方面来说,还是太子和外戚,还是亲情关系为主,但皇帝可就不这么认为。
《鹤唳华亭》中,皇帝昔日得势,正式是因为他娶了顾思林之妹,借助了顾家的势力。如今身为皇帝,兵权都在外戚顾家,外戚势力太大了。而看到与顾家如此亲近的太子,他怎么会想?剧中萧睿鉴回忆太子小时候,躲着自己,连父亲都不叫,转而去找自己的舅舅顾思林,当爹的看到亲生骨肉这样的情况,心里是什么感觉?所以站在皇帝的角度,于公也好,于私也罢,对待太子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存在。就像第一集,萧睿鉴让顾思林去镇守边疆,这就是很纠结的决定。
一方面,皇帝猜忌顾将军手握重权,另一方面,他不得不需顾思林这样一个“重臣”。对于太子来说,皇帝希望顾思林离开太子身边,以便让自己的孩子别再仰仗外戚,而让顾思林离开,只能给他兵权让他带兵打仗,其中这样复杂的关系,皇帝真是太难了。皇太子萧定权,一左一右,他也权衡得好生辛苦。一边是自己最亲爱的舅舅,一边是自己的亲生父皇,他们都有血缘关系,但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却不一样,亲情关系与君臣关系的交下,太子也很难。
儒家思想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皇帝希望自己孩子理解自己,也要处处给身为太子的他做出君主的榜样。而太子则是一心想要当好这个臣子,同时他也不是刻意偏向舅舅,他也希望皇帝作为自己的父亲,也能帮自己一把,结果正好“顶牛”,双方的关系,值得玩味,父子?君臣?没有明显的界限。犬牙交错。
君臣父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结合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荡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要注重“君臣父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从几千年的历史看,君处于强势地位,臣为弱势群体,除非君不君、臣不臣,那是无道。君臣?父子?依靠自己?仰仗外戚?这就是《鹤唳华亭》的所要阐述给观众的核心,也是故事中一切冲突的核心,如今外戚舅舅不再自己身边,皇帝还偏心,太子只能依靠自己,最终,众目睽睽的朝堂之上,又是一出连环计,太子惨胜。但我们并不能就这样的单纯的为皇太子的所为而振臂高呼,也不能说他的对立面都是纯粹的坏人。因为萧定权他自己也浸染其中,君臣父子的关系左右下,太子能够看清现实,他将来会有机会成为明君,但也有可能将他推向另一个极端,因为雪崩中,没有一个雪花是无辜的。
贤者为王?或者真的只存在于小说之中,但恰恰这样也是《鹤唳华亭》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写实之处。皇帝、太子、皇亲国戚,生出了多少旧三国与新三国的故事,仅此一条,就倾负了萧定权作为太子的心力,把还算温暖的胸怀冰得只剩一口存活挣扎的热气,久而久之,他能否对一丝丝温暖与真情深深依恋与渴望。家国天下的君子准则,工于心计的小人胸怀,萧定权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想才是未来剧的核心和发展走势。
不要忘了,阿宝出场了。她会成为将萧定权拉出黑暗的那个人,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即便历尽世间混沌,也会渴求人间那一抹温暖,如同一束亘古不变的光,划破黑暗。《鹤唳华亭》在复杂的人物冲突中,描述的还是情感,无论亲情,还是爱情,最终将左右的人物关系,绝然是主创对于古代家国情怀、人伦五常的美好希冀。《鹤唳华亭》还是值得追下去的,且典雅、大气、唯美,还有这个故事和情感关系,都乃是华夏风度。
原标题:皇帝太子是君臣还是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