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的标准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标准化专业工程师手册》第3页(1736字)
18世纪初叶,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蒸汽机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代替了人的体力。以蒸汽机驱动的机床相继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工操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发达的物质文明。这一时期标准化作为一门工程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开始摆脱农业社会标准化比较零散,比较依靠直觉,缺乏定量化的状况。在工业革命后,标准化已经成为组织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互换性原理的应用(公差与配合)和推广;“作业研究”中的标准化方法,专业化生产和流水作业线等等,成为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或领域。
1.1712年T·钮卡门制成第一台排汽活塞蒸汽机。J·瓦特对其进行改进,于1765年获得成功,从而为金属加工机床的诞生和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威尔金森发明了为汽缸镗孔的镗床,使汽缸内径的尺寸变化控制在很水的范围内。莫德斯莱发明了机床溜板式刀架,使螺纹的加工发生革命性变化:由手工制造,螺栓螺母一对一的配合到机器制造,螺纹具有互换性。从此,加工精度不断提高,并且可以重复获得能够控制的加工精度。由于有了可以控制的公差与配合的基础,18世纪末期,美国的惠特尼用标准的枪管、枪托、板机等标准化的零部件,组装成第一批标准化的步枪,数量达10 000支,使用效果良好。以后人类自觉利用互换性原理。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编辑出版了“权限表”,这是最早出现的公差制。1906年英国颁了国家公差标准BS27,开始了批量生产的时代。
2.被称为现代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人F·W·泰勒,从19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管理理论。他认为在组织、生产过程和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用实验和分析方法找到的规律或规则。他通过对每件工作的操作顺序、操作动作、所用时间和所用工具等的研究,可以找到一种省时、省力、效果好的办法,将其制订成“标准”,经过对人员的培训加以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鼓励和刺激人们不断地改进工作,找到更省时、省力和效果更好的办法,改进老的标准。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他把“使所有工具和工作条件实现标准化和完美化”列为重要的科学管理原理,使得标准化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标准化大大提高生产率。泰勒还主张把计划、执行与检查三个功能区分开来(在手工业生产时三个功能全部集生产者一身),这样就突出了制订“标准”的作用,“标准”成为计划、执行和检查过程中的媒介和依据。泰勒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了标准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
3.1914年到1920年间,美国人H·福特充分利用了当时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成果,也包括标准化的成果,在福特汽车厂创造了组装流水作业线的生产方式。他们设计了一种“T型汽车”使零件简化、规格化、标准化,可以组织大批量专业化生产,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同时按照泰勒的理论,把组装T型汽车分解成7882个工序,再以科学的顺序组织生产和装配。通过一条生产线把汽车制造出来。这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把一项复杂的汽车制造工作分解成若干相对简单和标准单一的工作,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质量,并且便于产品使用中的维修。“T型汽车”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福特汽车当时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这种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很快在全世界得到采用。
4.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品的生产和交换领域不断扩大,一个行业或一个局部地区通过标准化方便了生产和交换,但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标准没有协调,又阻碍了生产和交换。例如19世纪末,英国桥梁设计师选用过多的钢梁型材尺寸规格,使得轧钢厂频繁更换轧滚,生产效率低。钢铁业希望协调关系。因此,国家的标准化组织或较大范围的行业标准化组织应运而生。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这样的组织。1906年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创立。这些标志着人类更自觉地运用标准化来组织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造福于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