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影像检查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34页(6589字)

X线检查对骨疾病的诊断很有价值。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骨与关节有无实质性病变,明确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范围、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X线照片还可判定骨龄,推断骨骼生长与发育状态,并分析某些营养及代谢疾病对骨质的影响,X线的照片复查还可了解病变进展情况,判断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等。X线检查方法有透视及照像两种。

X线透视

在下述情况下,可以利用透视进行检查:

1.骨折的整复。

2.异物的诊断、定位及手术。

3.特殊手术的定位及观察。

使用透视检查要注意X线损害。首先重视使用防护设备(铅围裙、铅手套),同时一定注意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把曝光的条件减低到最低限度,曝光时间尽量缩短。

骨折整复及异物手术,应将透视检查作为暂时借助的工具,用以观察断骨顺序排列及异物位置,手法整复或手术操作时,应当尽量停止使用X线,切忌全部过程在透视下进行。

X线照像

一、投照位置的选择

投照位置正确,能防止误诊及漏诊,避免经济及胶片的浪费,减少病人不必要曝光,所以临床医生应当对之了解及注意。投照位置有常规及特殊投照两种。

(一)四肢常规投照位置

1.正、侧位:一般部位常规采用正、侧位。这样使被检查部位能显出较完整的投影。

2.正、斜位:侧位投照有过多的骨骼影像相重时(如手、足等),应采取正、斜位。

3.正位:当被检查部位在侧位投照时与身体其他部位相重,首次检查应当只照正位,如有需要再加照其他位置,如骨盆、肩及锁骨等。

4.侧位:有的部位在正位投照时,遮蔽影像太浓密,就只照侧位,如跟骨、髌骨等。需要时再加照轴位。

(二)脊柱常规投照位置

1.脊柱正侧位:常规摄影一般采用正侧位,即二个相互垂直的位置以显示脊柱较完整的概貌。

2.斜位:若为检查椎间孔(尤其是颈椎的椎间孔),骨凸关节(即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关节)及腰椎峡部应摄斜位照片。

3.第1、2颈椎正位:宜用张口位,即将X线中心线通过口腔投照,才可避免第1、2颈椎被下颌骨所遮蔽。

4.第7颈椎侧位:可择坐位或立位投照,两手握沙袋,使双肩尽量下垂,免除肩部重叠。

5.上部胸椎侧位:常规侧位,第1、2胸椎常被肩部所遮而显影不清楚,应使病人身体略向背侧旋转5°~10°,即轻度斜位投照。

6.胸椎正侧位:投照时,可请病人连续作呼吸动作,但也不要大呼吸,防止身体动,这样,与胸椎相重叠的肺纹理和肋骨等影像随呼吸运动而模糊失真,但胸椎则仍固定不动,避免了肺纹理和肋骨的重叠、混淆,胸椎的骨质结构更可显示清楚。

7.骶髂关节:需选用正位加角度照片,即将X线中心线向病人头端倾斜20°左右(15°~25°)投照。倾斜角度依腰骶椎弯曲度大小而定,通常,女性角度稍大些(20°~25°),男性角度稍小些(20°左右),才可避免关节面影像重叠不清。必要时,还可加照骶髂关节斜位片。

8.骶椎正位:为使X线垂直于骶骨平面,应将X线中心线向病人头侧倾斜5°~15°投照;如腰椎前凸曲度显着者,中心线倾斜度应增加5°~10°。

9.尾椎正位:为避免尾椎与耻骨联合重叠,X线中心线应向病人足侧倾斜10°~15°,使经过尾椎达到片子中心投照。

10.选择投照部位尚与疾病的好发部位有关:例如强直性脊柱炎,最多见者为先从骶髂关节开始,但不少病人来诊时主诉为腰椎及骶椎部皆疼痛,甚至有只诉腰痛者,若只摄腰椎常规正侧位片,往往易遗漏诊断,故在疑似强直性脊柱炎时应先摄两侧骶髂关节正位加角度照片。同样,脊椎外伤性骨折,虽可见于其他椎体,但最多见于第11、12胸椎及第1、2腰椎,在选择投照部位时,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特殊投照位置

常规位置上显影不良或不能显影的部位,应采取特殊投照位置,如显示腕舟状骨,可采取尺侧偏斜位或腕关节后前斜位等。

二、读片常规

1.首先应将X线照片放在观片灯上,骨关节的影像应按解剖位置摆正,如将照片简单地对光线看,或者照片摆的位置颠倒,容易招致错误。

2.注意X线照片显示身体的部位和投射的方法。

3.估计骨骼密度是否正常、减低(疏松)或增加(硬化)。并注意局部与整体的比较。

4.检查每块骨的骨皮质,注意骨的外形,寻找骨皮质连续性的断裂,皮质不规则,或侵蚀的区域。然后再进一步检查骨皮质是否有增厚、变薄、结构改变或新骨形成等。

5.检查每块骨骼的骨髓,寻找有无骨结构改变和有无破坏区或硬化区。

6.检查关节,注意关节间隙有无增宽或狭窄,有无关节面侵蚀、不整齐或不光滑,有无关节边缘骨刺形成或关节内游离体。

7.检查X线照片所显示范围内的软组织,注意有无骨化或钙化,有无比较致密的阴影(脓肿、液体聚集或实体肿块),有无透光区(气体或脂肪)等。

三、基本X线表现

(一)外形的异常

如弯曲、膨大、纤细、缺如、缺损、边缘不规则等,见于先天畸形、骨发育异常、附骨疽、骨痨、肿瘤、佝偻病等。

(二)大小的异常

表现骨骼大小及长短与正常有差异,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侏儒症、克汀病、巨肢症、骨软骨病等。

(三)骨膜的异常

正常骨膜不显影,骨膜显影即为异常。常见原因有:骨或周围组织慢性刺激,见于骨痈疽、骨肿瘤等;骨膜掀起后钙化,见于骨膜下出血及向外生长的骨肿瘤等;全身性疾患,见于先天性发育障碍、营养不良以及血液病等。

(四)骨质异常

骨结构发生变化,常见以下类型:

骨质疏松:X线表现患骨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数目减少,小梁间隙加大,骨皮质变薄。全身性者,见于老年人、妇女绝经期、营养或代谢障碍、内分泌疾患等;局限性者,见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废用性骨萎缩等。

骨质软化:X线表现骨髓密度减低,骨结构疏松,持重骨可弯曲畸形。小儿表现干骺端骨质钙化不足,见于佝偻病、骨软化症。

骨质破坏及缺损:X线出现骨组织被溶解破坏的密度减低区,或被病变压迫形成的骨质缺损区,见于骨痈疽、骨痨、骨肿瘤、骨软骨病等。

骨质增生或硬化:可表现为骨皮质增厚、骨松质内海绵状结构粗大、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狭窄甚至闭塞,见于附骨疽后期、恶性肿瘤、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大理石骨病、中毒性骨疾病等。另外,骨质外缘由于机械力刺激,骨刺生长或骨赘形成,见于增生性关节炎。

死骨形成:于骨质破坏区内所见的无骨结构的致密阴影,即为死骨,多见于附骨疽,也见于骨痨或骨肿瘤。

骨内矿物质沉积:人体内大量吸收铅、磷、锶等矿物质后,可在干骺端出现横带状密度增高影像。

(五)关节间隙异常

关节间隙变宽:见于关节积液或积血,如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的早期。

关节间隙变窄:见于关节结核或感染的后期、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

关节间隙不对称:见于腰椎间盘退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关节脱位:见于先天畸形、化脓性关节炎、骨结核、骨肿瘤、大骨节病、血友病性关节炎等。

关节内游离体:见于骨软骨病、关节软骨瘤病、创伤性关节炎、神经性关节炎等。

关节强直:见于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可分为骨性强直(关节强硬)及纤维性强直两种。前者关节腔消失,骨小梁贯穿其间;后者因纤维组织不显影,故关节腔不消失。

(六)骨关节周围软组织

软组织肿胀:X线表现为软组织肿胀,阴影模糊,组织间隙消失,软组织内脂肪层移位或消失,见于化脓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炎等。

软组织萎缩:X线表现为周围软组织薄弱,常见于废用性肌萎缩。

软组织内钙化影:常见于痛风。

造影术

将造影剂或气体注入检查部位,增加对比度,以提高X线检查的阳性征称为造影术。造影检查时,必须熟悉检查部位的正常解剖和正常造影所见,熟练掌握造影技术,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发生。造影前必须进行造影剂和局麻药物的过敏试验,以免出现过敏反应。

早期的造影剂如泛影葡胺、磺苯脂(Iophendylate)、Myodil、Pantopaque、Amipaque等,因有副作用多、吸收慢等原因,已逐渐被淘汰,目前常用的造影剂为欧乃派克(Omnipaque)、伊索显(Isovist)。值得注意的是气体仍然运用于关节造影。

(一)窦道造影

适用于慢性骨髓炎或骨关节结核破溃后,窦道反复排脓,经久不愈,应用造影技术可探测窦道的位置、大小、深浅及来源。根据病变的位置和性质,有时要作其他位置的检查。注射前应吸出窦道内分泌物,然后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窦道内,在X线透视下发现窦道完全充盈后,拍X线正、侧位片。

(二)关节造影

适用于观察关节、软骨、关节内软组织和关节囊病变。常用于膝关节,以便了解有无半月板破裂、十字韧带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及肿瘤等。亦用于肩、腕、髋、踝等关节,将造影剂注入关节腔后,再根据需要拍各种体位的X位片。

(三)脊髓造影

适用于脊髓受压迫者,可确定肿瘤、椎间盘、骨赘及死骨的压迫部位。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经腰椎穿刺注入蛛网膜下腔,造影剂的注入须使用平均压力及速度,且应保持连续,以免其扩散,注完后在X线透视下观察患者前后位、后前位、侧位、斜位各方向造影剂在髓腔内的流动及充盈缺损情况,根据病变的位置和性质,有时需作一些特殊位置的检查。注意及时拍X线片。

正常椎管造影的X线所见:正位片上造影剂充盈的椎管呈直柱状,相当于椎间隙水平处,在神经根鞘充盈时可见有细小峰状突出影。在侧位片上,直柱影像的前缘与椎间盘相对应的部位,正常可有很轻的内凹现象,一般不超过2毫米,如这凹陷过深应考虑为异常现象。

CT检查

CT是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的简称。CT检查时,是以一束细窄的X线对患者的受检部位进行扫描,由于各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借用高敏感度的检出器将微小的差别检示出来,并通过电子计算机转换成横断面图像,在电视荧幕上显示,可供直接阅读,也可拍片保存。

CT最早用于检查颅脑疾患,现已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检查,骨伤科主要用于脊柱的各种病变,如脊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脊柱骨折和脱位、脊柱结核等病症,尤其是脊柱创伤,目前的趋势是用CT代替断层,特别是怀疑神经脊髓损伤的病人,CT的作用在于显示椎体、椎板骨折移位程度以估计对脊髓的损伤。对四肢的骨与关节病变的检查,亦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在髋关节可以确定股骨头坏死的范围,在膝关节确定半月板损伤,骨髓炎可以确定死骨的位置和大小等等。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查法。

人体各组织器官及其疾病过程中显示各不完全相同的MR特性,产生不同强度的MR信号,以及各自在其“驰豫”(即回复到原先的平衡状态)过程中,分别经历不同的驰豫时间(T1、T2)。MRI即以此作为成像参数而成像的。发出强MR信号的,在荧屏上呈明亮的灰度(白色),相反呈暗淡的灰度;T1时间短和T2时间长的,呈明亮的灰度;而长T1时间和短T2时间的,则呈暗淡的灰度。MRI医学图像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主要归功于“水”的含量。不同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都涉及水的变化,目前的临床MRI成像是氢质子的医学成像,这就是MRI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缘由所在。

MRI在骨科领域里主要用于检查脊柱和脊髓肿瘤、椎间盘病变、脊椎外伤和感染、四肢骨骼软组织的肿瘤、关节创伤、骨的无菌性坏死、骨髓病变等。对椎间盘病变、脊髓肿瘤、外伤的诊断价值已超过CT,但诊断椎管狭窄症不及CT和椎管造影。MRI对发现骨转移瘤及骨无菌性坏死较放射性核素敏感,能明确骨及软组织的肿瘤部位、范围及侵犯程度。此外还能发现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损伤。临床医生要正确选择各种医学影像诊断工具,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上一篇:手术疗法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