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上髁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183页(2451字)
肱骨内上髁骨折多因肘外翻伤力和前臂屈肌剧烈收缩所致。根据移位程度可分为四度。
Ⅰ度:骨折断片轻度分离。
Ⅱ度:骨折断片被牵拉至肱尺关节平面。
Ⅲ度:骨折块嵌于尺骨鹰嘴和滑车之间。
Ⅳ度:伴有肘关节外侧脱位(图10~38)。
图10~38 肱骨内上髁骨折分型
【症状与诊断】 肘部内侧肿胀,皮下瘀血斑、压痛,Ⅰ、Ⅱ度骨折多能扪到骨片有异常活动。如为Ⅲ度、Ⅳ度骨折,则肘部呈外翻畸形,功能丧失,摸诊肘内侧平坦。摄X线片可明确骨折移位情况。
【整复手法】 Ⅰ、Ⅱ度骨折,无需麻醉,伤员取仰卧位,一助手固定上臂,术者一手握伤肢前臂中、下段,屈肘135度,另一手拇指指腹在内上髁周围轻轻按摩以驱散瘀肿,摸清骨片用力向外上方按压,同时将前臂旋前,并逐渐屈肘至90度即可复位。
Ⅲ度骨折,在良好麻醉下,一助手把持上臂中段,术者一手把持前臂旋后位牵引2~3分钟后,用上腹部抵住伤肢手掌,使腕指过伸,并用力外展前臂,以增宽肘内侧关节间隙。同时,另一拇指和食、中、无名指抓住尺侧屈腕肌上段肌肤,用力向尺侧、向下牵拉,即可将吸入关节腔的内上髁骨片提出(图10~39)。如此法失败,可用一手提拉尺桡骨上端向尺侧,一手推肱骨下端向桡侧,逐渐屈肘至90度,将骨折片挤出关节腔。然后按Ⅱ度骨折处理。
图10~39 肱骨内上髁骨折复位手法
如为Ⅳ度骨折,可先整复肘脱位,使其转化为Ⅰ、Ⅱ度骨折,然后按上法复位。如骨片仍夹在肱尺关节内,再按Ⅲ度骨折处理。
【固定方法】
一、夹板固定:
(一)器材:叉形板1块,超肘平板3块,塔形垫1个,双峰垫1个,直角铁丝托1个,束带、纱布衬垫、绷带等。
(二)方法:Ⅰ度骨折屈肘90度前臂旋前位,用直角铁丝托固定。
Ⅱ~Ⅳ度骨折,局部用四层纱布衬垫环包肘部,内上髁部放少量棉花,外上髁上方放塔形垫,内髁部放双峰垫(图10~40),用胶布固定。先放内外侧板,后放前后侧板。三条布带固定肘上,一条布带封肘。肘后放铁丝托肘屈90度,前臂旋前位固定。
图10~40 肱骨内上髁骨折双峰垫夹板固定
(三)固定时间:三周。
二、闭合插钢针内固定:适用于局部肿胀严重及骨折在小夹板固定中反复再移位者。
(一)器材:1.5毫米直径骨圆针1支,直角铁丝托1个。
(二)方法:患者仰卧,肩外展60度,前臂旋前,屈肘90度,无菌操作下,术者一手固定骨片,另一手持钢针由骨折块下部按与上臂呈60度方向刺入,经骨折块斜行贯穿固定于肱骨上,针尾留于皮外0.5厘米(图10~41),无菌纱布包扎。术后用直角铁丝托置于肘后,前臂旋前屈肘90度位固定。
图10~41 肱骨内上髁骨折闭合插钢针固定
(三)固定时间:术后两周去掉铁丝托,3~4周拔出钢针。
【注意事项】
一、整复后即作肩关节及手指功能锻炼,一周后进行腕关节屈伸活动,但禁作前臂旋转活动。两周后作肘关节活动。解除固定后,继续功能锻炼,有的病例功能恢复较慢,伤后两个月肘关节伸屈尚不能完全恢复正常,此时忌用大力被动按摩,应坚持继续自动锻炼,最终仍能恢复。
二、Ⅳ度骨折整复后易出现肘关节向外侧再脱位,故应在整复后第一周内注意观察,如有脱位,应及时矫正。
三、Ⅰ度与Ⅱ度骨折如经闭合处理未达到解剖复位,一般不需切开复位,因为愈合后不影响关节功能。但合并有尺神经损伤症状者,需手术探查,同时将骨片复位或切除。
四、个别病例在愈合过程中,可因骨痂压迫而继发尺神经损伤,故应注意观察,有否神经损伤症状。
五、对骨片进入关节腔或翻转移位90度以上,手法复位失败者,可切开复位。如系陈旧性骨折,可行骨片切除。
【附】 肱骨内上髁骨折手术切开复位
以骨折块为中心,行肘关节内侧切口,切开深筋膜后,先显露尺神经,向下游离达前臂尺侧屈腕肌分支,向上游离3厘米,用橡皮膜牵开保护之。于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之间隙进入,清除血肿或增生组织,充分显露骨折两断面及远端骨片上前臂屈肌群的附着部,然后屈肘145度,将前臂旋前,肘关节内翻,用布巾钳夹持骨片,准确复位,用两支钢针交叉固定,针尾留于皮下。为避免以后发生尺神经损伤,应同时行尺神经前置术,术后用铁丝托固定两周,骨愈合后拔出钢针(一般需4~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