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298页(2691字)
跟骨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引起。根据骨折部位可分三类。
一、囊外骨折:包括跟骨结节纵形骨折、横形骨折和载距突骨折,骨折线不波及关节面。
二、囊内骨折:骨折线波及关节面或跗间关节,包括跟骨前缘骨折、跟骨体纵形骨折和外侧跟距关节塌陷骨折。
三、全跟骨塌陷性粉碎性骨折:跟骨体部完全粉碎、塌陷,跟骨增宽,跟距关节不平,结节角变小或消失(图11~76)。
图11~76 全跟骨塌陷性粉碎性骨折
【症状及诊断】 跟部肿胀疼痛,足底变形,足弓消失,如为粉碎性骨折,可扪及骨异常活动。摄足跟部正、侧位及轴位X线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整复方法】
一、屈膝、屈跖消除跟腱张力:一助手立于伤侧上方,用双手握住小腿上端,使膝屈曲90度;另一助手一手握小腿下端略向后推压,一手握前足,将足略向前提拉并迅速跖屈,使跟腱松弛,以利跟骨复位。
二、按压推挤:对跟骨结节纵形骨折、水平骨折及载距突骨折,术者可立于伤侧,将骨片周缘触摸清楚,然后向骨片移位的相反方向按压、推挤,使其复位。如有困难,可用直径3毫米的钢针刺入骨片,将其拨正复位。
三、对扣挤合矫正跟骨增宽:术者两手四指重迭托住跟骨底面,两手掌基部由跟骨两侧向心挤压,矫正分离移位(图11~77)。如手力不足,也可使用跟骨夹(图11~78)挤压矫正。
图11~77 对扣捏合矫正跟骨增宽
图11~78 跟骨夹
四、牵拉按压恢复跟骨角:矫正跟骨增宽后,术者一手拇指和四指捏住跟骨体部向下牵拉,另一手拇指和四指由跟腱两侧捏住跟骨结节向下按压,助手用力将足跖屈(图11~79),如单纯手法矫正有困难,可在无菌操作下,于跟骨结节部插一直径3厘米钢针,向下牵拉复位。
图11~79 拉跟按压恢复跟距角
五、牵拉、挤压矫正关节面不平:对跟骨外侧缘的塌陷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所造成的跟距关节面不平,在跟骨的正常宽度和跟骨角恢复后,可用牵拉、挤压手法矫正,即助手继续维持足跖屈位。术者一手捏住内、外踝下缘,另手捏住跟骨,用力将足内翻(如内侧塌陷应外翻),利用紧张的外侧关节囊,向上牵拉下陷的骨片,距骨内侧缘挤压跟骨外侧高起部分,如此反复进行(常需数十分钟),即可使关节面平复。
【固定方法】
一、小夹板固定:
(一)器材:足、踝夹板6块,前侧2块,上端达小腿上1/3中部,下端达跖骨头,经踝部处向前有170度弧度;内、外侧板各1块,上端同前侧板,下端平内、外踝下缘;后侧板1块,上端同前侧板,下端平跟骨结节。经踝部处,向后有110度弧度;足底弓形板1块,在足弓部向下有140度弧度。梯形垫2个,塔形垫1个,布带、纱布衬垫等。
(二)方法:用纱布衬垫包敷小腿及足、踝部,于踝下方、跟骨两侧和跟骨结节后侧各放一梯形垫,足底弓部放一塔形垫,胶布固定。放好6块夹板。先用四条布带固定小腿部,后将内、外侧板与足底弓形板用束带缠绕打结固定,最后将足部用一条宽胶布固定(图11~80)。
图11~80 跟骨骨折小夹板固定方法
(三)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
二、跟骨结节牵引小夹板固定:对跟骨角消失,手法整复失败者,在跟骨结节牵引复位后,给予小夹板固定,将伤肢置于折迭牵引架上,继续跟骨结节牵引,重量为2.5~3.5公斤,时间为三周左右。
三、闭合插钢针小夹板固定:跟骨部位表浅,闭合插钢针比较容易,对于手法复位后不稳定的囊外骨折,以及骨折块较大的囊内骨折均适用(方法参阅本章第十节距骨骨折闭合插钢针固定),6~8周后取出钢针。
【注意事项】
一、骨折复位后两周内,每1~2日检查一次,观察足部血运和肿胀情况,调节布带松紧,防止压迫坏死,每3~5日X线透视一次,如发生移位应及时整复。固定期间要保持足跖屈位。
二、跟骨骨折整复后,在非功能位固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三周后,应间断松解固定,进行轻柔的按摩,防止跗骨周围粘连,并逐渐将足恢复到背伸90度位。
三、跟骨血运丰富,愈合多无困难。对年老轻度移位的粉碎骨折,无需复位,经抬高患肢1~2周,疼痛消失后,即可开始练功,六周以后可逐渐试验负重。
四、对青、壮年移位严重的跟骨囊内骨折,如手法复位失败,可切开复位内固定。
【附】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采用后外侧弧形切口(图11~81),切开皮肤深筋膜,将腓骨长短肌向后向下牵开(如影响手术,可予以切断),锐性剥离,显露跟骨、跟距关节,仔细检查跟骨关节面,如有塌陷,可用骨凿将其撬开,使关节面恢复平整。如撬起后的空隙不大,可取邻近跟骨块填充,如空隙很大,可取同侧髂骨块填充。钢针交叉固定,针尾埋于皮下。术后足跖屈100度位,石膏夹固定,两周后拆线换足踝夹板固定,四周后去外固定,八周后取出钢针。
图11~81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