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影像临床应用手册》第15页(1865字)
(1)螺旋CT成像技术特征 螺旋CT成像技术是在传统CT的滑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的扫描方式是采用螺旋旋转的扫描方法,与传统的平行扫描方式明显不同,故两者所获得的扫描数据也截然不同。
1)螺旋CT成像技术特征——容积扫描数据:螺旋CT成像技术方式,是在伴随一定速率的检查床匀速移动时,X线管和探测器沿扫描轴做螺旋轨迹连续旋转并进行连续图像采集所获得的扫描数据,即为容积扫描数据。这种螺旋扫描方式所获得的是一个消除层间距的容积数据成像技术。而传统CT的平行扫描方式所获得的是一个单独层面的数据,即扫描一次显示一层横断面像。层与层之间有层间距离。所以螺旋CT成像技术更有利于构架三维CT像。
螺旋CT扫描时间短,其扫描速度已发展到亚秒级扫描,目前成熟的螺旋CT扫描技术的扫描速度稳定在0.5~0.8s之间。据资料介绍,部分扇形扫描速度已有0.12s扫描技术问世,从而可实现螺旋CT心血管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
现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螺旋CT机,除具有螺旋容积扫描功能外,同时也具有传统CT的平行扫描功能。
2)螺旋CT高分辨率成像(HRI):此法目的在于尽可能提高影像的高对比分辨率,以显示细微结构。螺旋CT扫描机高速,管球热容量大,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又能平行扫描,有利于实现大扫描范围的高分辨率成像。其低对比分辨率明显下降,是其主要缺点。因此,本法只适用于特定的组织器官。
3)高压注射静脉增强扫描:用于螺旋CT快速容积扫描,以提高时间分辨率。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动、静脉时相中完成独立的容积扫描,使多时相容积扫描成为可能。实用的注射流速在2~7ml/s之间,我国惯用流速在2.5~4ml/s之间。
(2)螺旋CT成像系统临床常用的图像重建技术 由于计算机图形可视化技术的日臻完善,三维图像显示以及带有三维特征的投影技术,现已较广泛用于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中,简述如下:
1)多层面重组(MPR):此系二维处理,是将已有的各层面中的有关显示数据取出来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层面,这种新的图像剖面,属于第二次影像重组。可用于矢状面、冠状面、斜面等图像重组。
2)透明投影(RSP):这是一种带有三维特征的二维影像处理技术。它是将三维容积数据中的不同组织密度成分(不同体素值组)同时沿投影方向进行平面投影,类似于数字X线摄影,不同之处在于综合投影可以在图像处理过程中任意改变投影方向。
3)容积三维成像技术,概括称容积描绘(VR):大体可分为容积重建和表面覆盖成像。在这种重建技术中,往往只选取一定体素值范围的体素进行三维重建,其他体素将被删除,阈值(范围)起着界定作用。现将常用的三维影像处理技术列下:
表面覆盖成像(SSD):应用阈值选取高密度或低密度结构的轮廓位置的体素架构三维结构,类似在高或低密度结构表面覆盖一层体素,故取名表面覆盖成像。这种成像方式与体素容积重建不同,仅显示了三维结构的边缘(表面)情形,内部空心,由于使用于架构三维结构的体素明显减少,其三维重建速度相应较快。
多层面容积重建(MPVR):每个重建层面均具有一定的相同的厚度,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选。亦适用于矢状、冠状和斜面,实现MPVR需采用不同的投影方式。
表层透明容积重建(Integral):结合透明综合投影和全部体素容积重建技术。表层采用透明综合投影,而核心采用全部体素容积重建技术,适用于脑沟回的三维表达。
腔内成像(ICI):即仿真内窥镜(VE),是一种模拟光学内窥镜的视野成像,故称为仿真内窥镜。VE不同于光学内窥镜那样选择内窥镜的生理入路孔道。
腔外成像(OCI):与腔内成像观察视野不同,采用从腔外部观察的方式构架腔体三维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