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四川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手册》第67页(2720字)
知新闻之价值。凡外交记者访问各界重要人物,与彼为长时间谈话,在与对谈之人,决不能随时指示记者,谓此语系新闻,此语系非新闻,更不能分别告知记者,谓此语系新闻之重要者,此语系新闻之非重要者。是纯在外交记者能注全神以静听,遇紧要处既默记于心,且以种种方法,使对谈之人滔滔不倦,无意中仍获得重要之信息。
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上言认识新闻之价值,为外交记者必具之第一要件。但有时所闻者或系伪造之消息,或半真半假而含利用之手段,或仅吐露一部分而不肯明言滋事之全豹,外交记者于此应以锐利之眼光,观察其真伪,故必须有观察力。有几消息之不实者,在理性上必有破绽可寻,常人以为可信,外交记者一闻而知其不确,故必须有推理力。更遇半吞半吐之人,更易不得要领,纵可获其一部,亦苦于漫无系统,不能明其因果,则心理学上之联想作用,每足以济其劳,故必须有联想力。三者合用,则对于无论遇如何复杂之消息,必不至于与事实相去过远,欲造谣以利用外交记者之官蠹政痞,亦每无所肆其计矣。
细密与注意。外交记者之观察、推理、联想,固为探索新闻真相之利器,但此际有不可忘者,则细密与注意,尤为探索无论何种新闻皆不宜或缺者也。若自负观察、推理、联想,而以粗疏出之,则未有不失败者。盖观察、推理、联想之所以不误,决非仅恃聪明谓可以料事如神,必其周围之情形无一遗漏,乃可综合参证而知其必然。若忽略一方面,则预料必不能中矣。故细密于注意,为外交记者必要之条件,如新闻中人名、地名、数目、时间,皆为构成新闻材料之要素。遇语音不明了(或官话不佳)之人谈话演说,或有不善辞令所言前后无系统多重复者,在报纸上记载决不能如速记生之依样画葫芦。此时外交记者凝神壹志以静听默记,无论人名、地名、数目、时间皆须一一识之,而又须得其谈话演说之要点精神。故往往发表于报纸者较诸本人之所述为佳,使人敬佩外交记者之特别技能。且当时静听,不宜于用笔,固由于有过人之强记力,而细密于注意尤觉其必要矣。
机警与敏捷外交记者之职务,每在时间分秒上竞争。故机警与敏捷,乃外交记者应具资格之一。且无论何种人物,皆须与之周旋,只问起人当时所处地位与新闻有无关系,不问其功罪善恶,有时精神上固稍觉痛苦,然为尽其职计,不便以真面目示人也。故外交记者之态度,每因人而施,临机应变,不能拘于常格,言动须非常敏捷,惕于时间机会之稍纵即逝,而有无论如何必达其职务上目的之决心,此大半亦由经验所得,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者。
《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文存》第389页~394页,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外交记者对人交际之态度,须和蔼、庄严、机警、沉着兼而有之。和蔼令人可亲;庄严令人爱敬而不轻视;机警令人知不可欺;沉着令人知为勤恳笃实,对人毫无恶意。善于交际之外交记者,能因人而施,似有一种吸引力,无论老幼新旧阶级之人,一次与之交谈者,无不乐于为友,且愿得时常握手焉。
相当之礼貌,为无论何种人交际所不可缺,而外交记者尤当以谦恭礼让接人,但所谓“相当”者,其适当之程度,极宜注意。盖世人每有非常谦让而愈厌之者,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是在能体会而已。此事亦有关于经验。凡在大交际场中,聚世界名人于一堂之际,外交记者宜留意个人之态度,而取法其适当者。又如无此种机会,则电影亦每可注意,其中各国重要人物之举止,皆可作为交际之师资,如握手座谈之态度,皆宜使之适当而毫无轻率迟滞局促不安之状。
《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文存》第400页~401页,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外交记者之服装,亦以整洁高尚为原则,过于不入时或过于奢糜者,其足令人生厌一也。朴素之服装,易得一般人爱敬,亦当因人因地而施,见腐官僚而御华美之西服,见初归国之青年外交家而着不合时流之布衣,使其心目中不适则同,易之则尽善矣。且凡早晚之正式宴会,或茶会演讲会等,其服装必如高级外交官,严格合于礼节,故外交记者每备具有各种之服装,遇性质特殊之人,亦有随时交易之必要。惟此并非侦探化装之意味,化装固有时用之,然非普通之长有,以原则言,总求不失整洁高尚,不用奇异色彩,不用奇异格式,使多数人乐于应接为度。
《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文存》第401~402页,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故注意言语,亦外交记者必要条件之一。……则如发言之有秩序,语音之极清晰,官话之甚纯熟皆为必要。反之,语无伦次,谈吐重浊,或杂以乡音,使人莫辨,或期期口吃,语尾特多,与人咳嗽、涕唾,无意识之强笑等等,皆是引起对谈话者不快之感,而减杀其谈话之兴趣,外交记者不可不力矫之。
又凡外交记者程度之高下,能达其采取新闻之目的与否,一在善于发问,使谈者乐于解答;一在引起谈兴,随处可以猎到重要消息,是皆与语言至有关系。外交记者不可不特别之联系,而要以先去各种语病尤要耳。
《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文存》第402页,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外交记者之访问,最希望其人之健谈,但具体之问题,外交记者不可不预先设定,至谈话时乃用擒纵之方法。世亦有滔滔不绝而其中一无所有者,亦有问十语而答一语,始终不得要领者。外交记者何以须知其人之党派、经历、地位。盖可以为擒纵之用。当其谈话奔放时,则设法擒之。若其沉默,则设法纵之。如略提其生平得意之事,如以彼反对之人挑之,或反面质问,令其自证;(如欲探内阁之改组与否?试问以“内阁殆决不改组乎?”看其如何答复,余可类推。)或旁面质问,使之不觉,殆余审判官之方法无异。如系平正之人,则即以设定之问题一一提出亦可。总之,访问时质问为最重之部分,同是访问一人,善问者与不善问者较,则其所得之结果必有天壤之别。
但质问之应注意者,有直接疑问与间接疑问两者,须相机用之。所谓直接疑问者,“是”与“否”,或“是欤”,“非欤”即可答完者,故不宜用,且每失礼;不如问“何月开会乎?”彼不能以一字答也,故除只问是否者,不宜多用直接疑问。
《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文存》第413页,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