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65页(2642字)
龋齿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牙齿的牙釉质、牙本质或牙骨质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龋齿是少年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儿童患龋齿以后不仅引起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如不及时处理还可因细菌侵入继发牙髓炎、齿槽脓肿、颌骨骨髓炎等,造成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的损害,导致患牙的全部破坏,甚至因局部病灶而引发全身疾患。
【病因】
1.细菌:细菌和菌斑是产生龋齿的根源,近年来科学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细菌与龋齿发病的密切关系。口腔中细菌很多,其中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是导致龋齿发生的主要细菌。牙菌斑(由黏附在牙面上的细菌和糖类食物残屑形成)是细菌生存和致病的环境,细菌和菌斑相辅相成,共同致龋。
2.机体的抵抗力:机体的抗龋力降低是龋齿发生的重要条件。机体的抗龋力包括全身和牙体自身的抗龋能力。机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钙、磷等)会严重影响牙齿的发育,特别是牙本质钙化不良者易患龋齿。微量元素中以氟最为重要,氟在人体中主要存留在骨和牙齿中。适量的氟可以促进牙釉质内形成氟磷灰石,增强牙齿的抗酸和抗龋能力。
3.其他:龋齿与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有关。糖类食物是产生龋齿的物质基础,是细菌进行代谢和形成牙菌斑的必需物质。大量证据表明糖类在龋齿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饮用水水质含氟水平低的社区患龋率高。
【临床特征与分类】
1.龋齿好发牙:乳龋的好发牙是下颌第二乳磨牙,其次是上颌第二乳磨牙,以后依次是:第一乳磨牙、乳上前牙、乳下前牙。在恒牙列中,好发牙是下颌第一磨牙(俗称“6龄牙”),其次是下颌第二磨牙,以后依次是: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双尖牙、第三磨牙、上前牙,患龋最少的是下颌前牙。
2.龋齿好发牙面:咬合面居首位,其次是邻面,再次是颊面。
3.临床表现:开始无症状,待侵及牙本质时,才有不适感。主要表现为激发痛,即当刺激接触龋齿时感到疼痛,刺激除去,痛即消失。首先对化学性刺激敏感,吃糖时,感到一阵渗入到牙内的酸痛。再发展,则对温度性刺激特别是冷水敏感。更严重时可引起牙髓炎,不仅有激发痛,而且有自发痛(不给任何刺激,也会自动作痛),这时必须进行牙髓处理。
4.检查方法:在足够的光线下,借助反光镜和探针,按牙齿的顺序逐个检查全牙列。检查者要特别注意牙面的色、形、质的改变,用探针对点、隙、裂、沟等好发部位进行仔细检查。确诊的依据是肉眼看到龋洞,或用探针发现牙邻接面的龋洞。有时邻面龋要靠X射线检查发现,龋齿处因脱矿而在X射线相片上表现为透射区。
【诊断标准】
1.龋齿的诊断标准及记录符号(表2-11)
表2-11 龋齿的诊断标准及记录符号
2.观察核算单位与统计
(1)牙齿:最常用的单位,一般用于统计龋(Decayed)、失(Missing)、补(Filing)的牙齿数,用以说明人均患龋的严重程度。
龋、失、补牙数(D、M、F牙数):龋即患龋尚未充填的牙,失即因龋齿而丢失的牙,补即因患龋齿后已充填的牙。D、M、F牙数即为龋、失、补牙数之和。
比较不同的国家龋齿发病情况时,一般用12岁儿童的龋均进行。
(2)牙面:一般用于统计龋、失、补牙面数(DMFS)。
(3)患者:一般用于统计患龋的患者百分率——患龋率。用以说明龋病的分布情况。
【处理】
1.教育儿童从小注意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或吃糖果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应少于3分钟,刷牙的最佳时间是进食后3分钟。这是因为口腔中的细菌分解食物中的糖而产酸的过程都在饭后3分钟左右。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适当大小的保健牙刷。牙刷不宜使用过久,最好每3个月更换一次,以免牙刷上附有细菌,引发疾病。
2.合理营养,增强机体和牙齿的抗龋能力:应适当多吃些豆类、乳、蛋类、芝麻、鱼虾以及含钙质较多的蔬菜等。茶叶含氟量较多,可适量饮用或用茶水漱口。要限制糖类的食用量,尤其不宜多吃粘稠的甜食、奶糖等,因为它们在牙面停留的时间很长,致龋作用大。可适量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
3.全身性应用氟化物:居民和学校饮用水进行氟化,或口服氟片,食盐氟化。此法在许多国家应用后已取得明显效果,患龋率比原来下降60%。
4.局部应用氟化物,群众自身用氟,如用0.2%氟化钠溶液漱口,每周漱口1次,每次含漱2分钟,含漱前后均用清水漱口。用含氟牙膏刷牙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其他方法还有专业人员涂氟、激光防龋、氟离子透入等,效果接近全身用氟。
5.窝沟封闭:用粘性塑料涂布于刚萌出恒牙的窝沟,以防止从此处开始龋坏。此法效果肯定,但需经过训练的人员操作。
6.已患龋齿的儿童应及时进行充填治疗。如无条件进行充填,则应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