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核算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2页(4874字)

一、经济核算

为了正确理解经济核算制的概念,首先应该搞清什么是经济核算。经济核算实际上讲的是经济效益的核算,是表达经济效益的方法。它运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占用、生产消耗和生产经营成本进行计算、控制、分析和对比,力求以尽可能少的生产资料占用和生产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生产经营成果。

提高经济效益是实行经济核算的目的,或者说,为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等方法进行经济核算。经济核算离开了经济效益就没有目的,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核算,就无法得到正确评价。

经济核算,基于节约劳动时间规律的要求,适应于发展生产的需要。克思曾经指出:“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一切社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节约劳动时间包括活劳动和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的节约,意味着以尽可能少的生产消耗和生产资料占用获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由此可见,经济核算具有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是以价值形式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的。价值规律的基本特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生产某种商品必须以尽可能少的生产资料占用,使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低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剩余产品,取得盈利。反之,就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谁违背了它,谁就必将受到惩罚。因此,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实行经济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

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要考虑劳动时间的节约,经济核算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经济核算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的日益社会化,逐渐地完善起来,目前除了计算、记录财产物资的数量外。已发展的以价值形式进行综合核算,并成为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分析、评价、考核等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簿记”也就是现在作为经济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的“会计核算”,即“会计”,“公有生产”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每个社会主义企业都要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主经营,以收抵支,自负盈亏,向国家交纳税利。这就要求严格地实行经济核算,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制订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也必须借助于经济核算,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高速、有效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核算,违背经济核算的原则,在经济上就必然遭受损失

实行经济核算,可以推动企业合理组织生产,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国家资金和物资的作用,取得较大的生产经营成果。

2、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行经济核算,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想组织好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善于发挥经济核算的作用。

二、全面经济核算

全面经济核算这一概念,是从全面质量管理中引申而来的。全面经济核算强调了实行经济核算的全面性,强调了谋求全面的经济效益。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企业动员全体人员对生产经营的全部领域和全过程,进行谋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核算。

全面经济核算的具体内容如下:

1、全部领域的经济核算

即整个企业,包括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车间、班组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都实行经济核算。

2、全过程的经济核算

即从产品设计到试制、生产、销售,直至用户使用,各个环节都实行经济核算。

3、全员的经济核算

即企业领导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以及服务人员等一切人员,都结合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参与经济核算。

4、谋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核算

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要用生产消耗和生产资料占用与生产经营成果相比来进行评价。因而,作为谋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核算,就应该对经济效益的各种对比因素,如生产经营成果、生产消耗、生产资料占用等进行全面的核算。

以上仅仅是从一个企业的范围,对全面经济核算进行了概括。如果从社会角度来看,全面经济核算还包括整个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等所进行的经济核算。

三、什么是经济核算制

(一)经济核算制

经济核算制与经济核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核算制是按照经济核算的要求,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企业的一种管理体制,是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经济核算所要解决的是如何获得较大经济效益问题,而经济核算制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家怎样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怎样对企业进行管理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管理体制,就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安排企业的经济责任、权限和利益,使之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法规的约束下,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其做为自负盈亏和财务自理。

经济核算制是列宁同志根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创立的科学理论。它是在承认企业具有商品生产者地位的先决条件下,作为与供给制对立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产生的。苏联在革命胜利的初期,即1920年间,对国营企业实行了高度集中管理的供给制,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立了许多管理总局,分行业管理国营企业。管理总局统一供给企业原材料,并统一分配产品,企业只管生产,不算成本,不计盈亏,在经济上没有独立性。这种供给制的管理体制,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很大的缺点,庞大的管理机构,远离生产企业,不便于组织、管理生产,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很低,人力和物力浪费很大。因此,苏联政府于1921年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1921年3月颁布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度的法令,接着又颁布了在完成粮食税以后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和买卖的命令,恢复了工农业与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随后于1921年7月5日苏联颁布了实行经济核算制第一个法令,规定国营企业要实行经济核算制,进行独立经营,企业不仅要对生产计划、产品质量、财产管理负完全责任,而且要以收抵支、取得盈利,保证不亏本。此后在实践中使经济核算制逐步地完善起来。列宁在1922年曾说:“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列宁认为,实行经济核算制实际上就是利用商品、价值、货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商业原则,同新经济政策有着必然的和密切的联系,在最近的将来,这种形式即使不是唯一的,也必定会是主要的。在容许和发展贸易自由的情况下,这实际上等于国营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原则。”“如果我们建立了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托拉斯和企业,但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便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在我国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建立经济核算制,克服企业内部的混乱状态。”毛泽东同志要求建立经济核算制,也是针对当时的供给制管理体制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在老解放区改变单纯用行政办法和军事办法管理经济的做法。

(二)工业企业经济核算制主要内容

实行经济核算制,要求把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关系,建立在经济核算的基础上,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的统一规定和调控下,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从责、权、利三个方面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核算制的内容,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而不断有所发展,现阶段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对企业实行宏观调节和控制,实行产业政策引导,国家管理经济的行为和活动要进一步规范化,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进行相对独立的经营活动。

2、国家根据其产业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规模,企业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国有资产,确保其不断增值。

3、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自行安排其供、产、销活动。

4、企业在银行开立结算帐户,对外的经济往来款项,均要通过结算账户进行结算。

5、企业要自觉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并依法经营,依法纳税。

6、要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经营成本紧密结合起来,在分配中要充分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实行经济核算制,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采用经济办法和立法手段来管理经济和调整经济关系。主要是通过价格、信贷、税收、利润、奖金、经济合同、经济立法等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同时,国家还要保留部分的行政办法来管理企业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既要有在市场上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自行组织生产,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又要自觉接受国家的宏观调节和控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