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777页(15626字)
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和经济技术指标对产品成本影响的分析等。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一般又包括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分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完成情况分析和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一、企业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企业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就是将企业全部商品产品的实际总成本同计划总成本进行对比,以此考核全部商品产品实际成本是高于计划成本还是低于计划成本。由于企业全部商品产品包括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这两部分成本的变化必然引起全部商品产品实际成本的超支或降低。因此,要考核企业全部商品产品计划的完成情况,就要进一步考核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以及全部商品产品结构是否都按计划进行,是否有变化的部分,哪部分发生了变化。
在实际考察过程中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企业全部商品产品完成了成本计划,但是可比产品或不可比产品没有完成成本计划。如不可比产品没有完成计划(即超支),则可能是由于年初计划制定得不合理、工艺过程掌握不好,技术不熟练经常而引起材料消耗量大,超过定额,或是产生废品超过计划等。除此之外,应着重注意的是在企业分配共同费用时,是否对可比产品分配少一些,而不可比产品多一些,从而使可比产品完成了成本计划,而造成不可比产品没有完成成本计划,形成超计。
(2)企业全部商品产品完成了成本计划,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也完成了成本计划,但是某项可比产品或不可比产品却未完成计划。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可比产品或不可比产品内部品种结构中费用分配不合理,或定额消耗计划制订得不合理。
(3)企业全部商品产品未完成成本计划,但是其中的可比产品或不可比产品中某一项完成了成本计划。
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可比产品的实际成本,除了与计划比较外,还要和实际产量按上年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相比较,确定可比产品实际成本较七年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并同成本计划中所规定的计划降低额和降低率相比较,以考察可比产品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
影响可比产产产成本降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通常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产品产量
成本计划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计划产量制定的。而实际成本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计算的。因此,在产品品种结构(各种可比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中的比重)和单位产品成本不变时,产品产量增减,就会使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的增减,然而,这却不会影响成本的降低率发生变化。
2.产品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是指计划规定的本年计划成本要比上年成本降低的数额和降低的幅度,而成本降低计划的实际完成结果,则是指实际成本比上年降低的数额和降低的度,它们都是以上年成本作为计算基础的。因此,产品实际单位成本比计划降低越多,降低额和降低率也就越大;产品单位成本的实际数比计划数额降低了,降低额和降低率的实际数也就会比计划数多降低,反之,则会少降低。
3.产品品种结构
由于各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不同,如果成本降低率大的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比计划提高,那么,全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就会降低,降低额也会相应地提高降低幅度;反之,降低率和降低额也会少降低。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实质上是以各种产品成本降低率为基础的,各种产品比重为权数计算出来的平均降低率。所以,它的变动除受各种产品降低率影响之外,同时还受产品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
产品品种结构变动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改变了产品品种计划而引起的;二是各种产品都完成了计划,但是由于对某项产品超额完成计划所造成的。显然后一种情况是可以允许的,而且说明企业有工作成绩。因此,在分析时;应注意各种产品生产计划是否完全完成,假如发现成本降低率高的产品超额完成了产量计划,而成本降低率低的产品却没有完成计划,那么就必须进一步查明原因。
上述三种方面中,成本降低是主要方面,企业应该在完成产品品种计划的条件下,根据市场需要增加产量,努力降低单位成本,才是完成成本降低计划的正确途径。
三、单位产品成本的分析
在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分析中,除了要对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从总的方面进行一般的评价之外,还应该对各种商品产品的单位成本,进行分析。
在工业企业中,通过对产品单位成本的分析,可以确定该种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和消耗定额等因素的变化对于产品成本的影响。同时,也只有对商品产品单位成本进行分析以后,才能够确切地了解全部商品产品成本所以脱离成本计划的具体原因,从而可以正确地评价企业工作,更加具体地制定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措施,以便促使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在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一般都比较繁多,如果不加任何选择地对各种产品的单位成本都进行详细的分析,则不仅要花费极大的不必要的工作量,而见使分析工作重点不突出,容易陷于被动的局面,反而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单位成本分析时,就应当着重研究一种或几种对该企业来说是最主要的商品产品的成本,或者是在该报告期内发生超支的商品产品的单位成本,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产品单位成本分析,要在检查单位成本及其各成本项目变动的基础上,按照成本构成内容进行逐项分析;或者按照产品形成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逐个分析,即需要按各生产车间来分析单位成本的变化情况。本节就按成本构成内容,对单位产品成本进行分析。
(一)直接材料的分析
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一般都占有很大比重,节约材料耗费,是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增加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就对材料成本进行重点的分析,以便制定节约使用材料的措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原料、主要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消耗、争取最大的节约材料成本。
在分析直接材料项目变动情况时,首先将各种主要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比较,其次,分析材料费用变动的原因,通常影响材料费用的因素主要有材料的采购单价和材料的消耗量,因此要针对价格和用量方面进行分析。其具体方法见第七章标准成本。
应该说明的是,这种材料价格差异的计算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材料的收发采用实际成本计价的情况。若材料按计价成本计价时,对每项发出材料都按材料目录上预先规定的计划单位成本计价,月末根据材料价格的差异率将发出材料的计划价格调整为实际价格。为了便于分析材料成本变动的原因。材料价格差异应单独反映。但是,由于目前材料价格的差异率一般是按全部材料或材料大类进行计算的,因此,如要进一步了解材料价格差异究竟是由哪些材料价格变动影响的结果,就必须根据材料采购核算资料进行分析。
在分析材料成本变化时,要深入研究,抓住其影响材料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以所消耗重要材料为重点,层层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材料消耗量和材料价格变动的原因,借以挖掘降低材料成本的具体途径。
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原因很多,如产品设计的改进,材料加工方法的变化,材料质量的好坏,材料利用率的高低以及利用废料和代用材料等等。分析这些原因,全靠会计核算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以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把专业人员分析和群众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查明材料料际消耗量脱离计划定额的具体原因。
材料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材料买价和运杂费的增减,通常和企业工作无关。运杂费变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国家政策性调价,这与企业工作好坏无关;二是由于企业没有很好地组织好供应工作而造成的,如供应地点发生变化或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等原因,使运杂费提高。在分析时,要着重在于分析企业内部原因造成的成本变化,努力采取措施,积极创造条件,降低材料成本。
在一些特殊行业企业,材料费和除了受消耗数量和材料价格影响之外,还受到“材料配比”变动的影响。例如:价格高的材料比例提高,配料平均单价就随之提高,材料费用也随之增加;反之,价格高的材料比例下降,其配料平均单价和材料费用也就下降。材料消耗量,材料配比、材料价格等因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有“材料配比”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些企业中,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材料价格低的消耗比例,这也是降低材料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价格低的材料消耗比例提高,也可能会引起材料消耗量的上升,这就要综合分析采用什么样的配比才能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二)直接人工的分析
对生接人工的分析,要结合工资制度和直接人工的分配方法来进行。工资费用的多少,反映着劳动组织是否合理,工时利用是否充分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它是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工资费用的确定,与企业采用的工资分配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在计件工资制度下,影响工资费用变动的因素主要是计件单价,以及生产工艺和工作条件;在计时工资制度下,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则是单位产品工时和小时工资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工时的变动,反映了生产产品的劳动效率的变化,它表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所分配的工资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所分配的工资就越多。
小时工资率的变动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工时利用率的影响。工时利用率越高,生产工人工时总额就越大,每小时工资费用分配率也就小;反之,工时利用率越低,每小时工资费用分配率也就越大。
(2)调整工资标准,增加工资性支出造成的。
(3)非正常停工的影响。
(三)制造费用的分析
制造费用一般受单位产品工时和小时费用分配率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单位产品工时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小时费用分配率则受制造费用总额变动的影响。在制造费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单位产品中的制造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消耗的工时越少,所分配的制造费用也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消耗的工时越多,分配到单位产品中的制造费用也就越多。小时费用分配率的计算工时如下:
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总工时
由于小时费用分配率的高低是由制造费用总额和生产工时总额的多少两因素决定的。因此,要降低小时费用分配率,就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生产实际工时总额,又要节约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数。在制造费用中按成本习性也可以分作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类,由于变动制造费用是与产品产量成正比例关系,其分析方法是将其实际支出数与按照计划产量完成百分比调整后的预算数相比较,确定其节约或超支额;对于固定制造费用,由于它与产品产量高低无直接关系,其分析方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发生的实际数直接和预算数相比较,查明其绝对额的节约或超支,对于一些损失费用,则应设法避免或减少这些损失。
(四)废品损失的分析
废品损失的分析,应将其实际发生额与上期的实际数以及本期的计划数相比较,以了解废品损失的变化情况,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资料,进一步查明造成废品的各种具体原因及其责任单位,以便针对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不断地减少和消灭废品的出现。
四、经济技术指标对产品成本影响的分析
工业企业经济技术指标同各个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由于各类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都各有其生产技术的特点。它们拥有不同的技术装备,使用不同的原料及主要材料,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因此,分属不同工业部门的各个工业企业,用来考核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也是各不相同的。
工业企业经济技术指标分析,可以反映企业由于改进生产技术而带来的经济效果。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好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结合经济技术指标,对产品成本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有利于提高成本分析工作的质量,使它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1)对产品成本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可以使成本分析深入到生产技术领域,把经济分析同生产技术分析结合起来,具体掌握影响产品升降的内在因素。这样,可以从经济效果上促使企业更好地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从而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2)对产品成本对进行经济技术分析,使成本分析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成本经济技术分析的对象是经济技术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分解、落实到各个生产技术岗位,它同生产工人工艺操作的质量和效果有密切联系。因此,把成本分析同经济技术指标分析联系起来,进而把分析结果同日常的评比,竞赛相合,可以促使工人密切重视、关心和积极参加,有利于把企业的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结合起来。
(3)对产品成本进行经济技术分析,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能够从每天的业务技术报告中随时可以得到反映。因此,分析经济技术指标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可以随时结合日常的生产技术活动进行分析,及时地掌握成本偏差,从而就便于有预见地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保证成本计划顺利完成。这就使成本分析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走在生产前面,起到预测成本和事前控制成本的作用。
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对单位成品成本影响的途径是不同的,某些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好坏,并不直接影响到单位产品成本,而是通过影响产品产量间接影响单位成本的升降;另一些经济技术指标,则直接影响单位成本的升降,如反映材料、燃料和动力消耗的指标;还有一些经济技术指标既影响产品产量,又直接影响单位产品成本。
综上所述,各类型的工业企业反映其生产的特点的经济技术指标不一样,在同一企业中各种经济技术指标对单位成本影响的途径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成本经济技术分析多样性和灵活性。这只是对成本经济技术指标的基本阐述,下面就产品产量、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直接材料等四个经济技术指标,对成本分析进行研究。
(一)产品产量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
前面已讲到,企业某些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好坏,间接地通过产品产量来影响单位产品成本。为了分析这类经济技术指标对单位产品成本的影响,必须先研究如何确定产量的变动对产品单位成本的影响。
为了便于分析产量变动对单位产品成本的影响,有必要把全部产品成本按成本习性分作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单位产品中以变动成本不受产量的影响,变动成本总额同产量成正比例增减变动;固定成本总额与产量变动无直接影响,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同产量成反比例变动。由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同产量有这样的关系,因此,当产量变化时,全部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不发生变化,产量越大,单位固定成本越低,变动成本总额越大。那么,我们举例说明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其资料如图表7-7所示。
图表7-7
从上表可见,产品产量由200件增加到250件(即完成计划的125%)时,变动成本按同比例地增加到375元,而固定成本仍为200元,全部成本为575元,每件产品单位成本则由计划的2.5元/件,下降到2.3元/件。由此可见,由于产量提高了25%,可使单位成本降低0.2元,其降低率为: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便于随时测定产量变动对单位产品成本的影响,通常采用下面简化的公式计算:
在例中,即可测试如下:
这一公式对产量变动对单位成本影响的分析有较直接的反映。掌握这一分析方法,在分析一些经济技术指标时,只要确定了这些指标变动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就可以求得对单位成本的影响程度。
(二)产品质量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
产品质量对成本影响的分析主要是研究企业生产的次品和加工过程中废品对单位成本的影响程度。通常,次品和废品并不计入产品产量内,但次品和废品的净损失额(即次品和废品的成本扣除尚可回收利用价值后的余额),却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由合格产品负担。因此,次品率和废品率越高,合格品负担这方面的损失就越大,产品成本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在测定次品率和废品率的变动对企业单位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时,通常可利用下列两种公式进行计算:
公式一:
其中:R代表次品扣除价值占次品成本的%;
S代表废品残值占废品成本的%。
在计划次品率和计划废品率不变时,上式中分母、分子的前项都是常数,可以预先计算出来。因此,在日常分析时,只要计算出公式中分子的后项,就可以计算确定次品率和废品变动对产品单位成本的影响程度。
公式二:
这一公式在运用时,要预先计算出单位产品成本中次品损失和废品损失的计划比重,这就必须具备单位产品成本及其次品损失、废品损失的计划数,否则无法计算。其公式特点较为简单易懂。
(三)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品成本影响的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也同时增长。但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应该超过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既提高了企业盈利水平,又提高了职工工资收入:也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分摊到单位产品中的工资费用,从而使产品单位成本降低。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和职工工资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的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可有下列公式表示:
在这个公式中,只要具有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的变化程度情况,就可以确定它们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
以上述及的是从整个企业或车间来讲的。从单位产品来看,其成本水平直接受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和小时工资率这两个因素变动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四)直接材料消耗变动对成本影响的分析
直接材料消耗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还要继续增加,因此,降低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量,是降低产品单位成本重要的一环。
工业企业降低材料消耗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它们对成本影响的分析方法如下:
1.改进产品设计,简化产品的结构并减轻其重量
产品设计的改进,应做到: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结构由繁到简,效能由低到高。这样,不仅能提高产品的使价值,而且往往能够大量节约材料的消耗,使产品成本不断地降低。
改进产品设计,减轻其重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材料利用率是表示材料利用程度的相对指标,它反映了投入生产的材料消耗重量和实际利用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指标在不同的工业企业有不同的名称,其一般公式为:
在一般加工工业中,最初投入生产的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和处理过程,要有各种各样的损耗,因此,投入生产的原材料消耗重量总是大于生产中的利用重量,它们之间的差距越小,说明加工过程中材料利用得越充分,原材料利用率就越高,产品成本负担的材料费用就会越少;反之,原材料利用率越低,产品成本负担的材料费用就越多。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及时测算材料利用率变动时材料成本变动的影响,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若要确定原材料利用率变动,对产品单位成本的影响程度,则可以将上述公式改为:
3.合理利用代用材料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代用材料,不仅能扩大材料的来源,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计算由于采用代用材料所获得的节约金额,可用以下公式:
以上通过产品产量,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材料利用率等指标对产品单位成本影响进行分析,可见,产品成本降低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为了更进一步进行这种分析,企业有关人员要以预先制定出这些指标对单位产品成本的影响系数,将它们列作表格或绘制坐标图,以便在成本分析中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使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成本分析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五、质量成本会计分析
(一)质量成本的基本内容
质量成本是6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们在工作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的一切损失费用。这两方面费用的总和构成了质量成本的全部。国外推行的“最佳成本的质量改善方案”(简称QUICO系统),将质量成本分为两类:
1.可控制成本
它是为了创造提高产品质量的环境,并测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以及确定发生缺点的原因及消耗费用。
2.结果成本
它是由于生产次品和废品所造成的厂内外的损失,所发生的不可能控制的成本。
可控制的成本和结果成本互为消长,但存在最佳成本质量改善的方案,使总质量成本为最低。
根据质量成本的概念,将质量成本划分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预防成本
它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水平不低于质量标准和提高质量水平的活动费用。具体包括: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质量计划,编制质量管理文件方面的费用;其中包括质量管理人员、技术员和顾问等人员费用,以及生产前质量分析可靠性研究等费用。
(2)质量管理教育的培训费用。
(3)制定检验计划的费用;包括试验费用。
(4)新产品投放生产前的评审费用。
(5)对外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的供应者的调查焉评价方面的费用。
(6)工序控制费用、包括分析研究制造程序费用。
(7)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资料、奖励及有关活动经费等。
2.鉴定成本
它是指在“一次交检合格”的情况下,按照检验计划,对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的费用。具体内容包括:
(1)进货检验费即对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进行的进厂检验费用。
(2)工序检验费,即对制造工程中地零件进行质量检验的费用。
(3)最终检验费,即对完工的成品进行质量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满足质量要求的费用。
(4)产品质量评级费用,即确定出厂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审费用。
(5)对于测试、检验手段进行维护、校准的费用等。
(6)鉴定过程中程用的材料和劳务(包括破坏性试验中所耗用的产品成本)等费用。
(7)由于评估产品质量下降,因而对其产品进行试验复杂的费用。
3.内部事故成本
它是指在企业内部由于产品存在缺陷,质量不合格而发生的一切费用或损失。具体内容包括:
(1)废品损失费,包括不可修复的废品损失和可修复的产品返工损失。
(2)复检费用,即对经过返修的产品再次进行检验的费用。
(3)停工损失费,即由于质量事故导致设备停工的损失费用。
(4)处理费用,即为了处理不合格品所需的人工材料以及设备的费用。
4.外部事故成本
它是指产品出厂后,因质量缺陷所引起的一切损失费用。具体包括:
(1)受理顾客关于产品质量缺陷方面的申诉费用。
(2)退货损失费用。
(3)保修费用,即在保修期内,按照保证条件修理,调换零件、产品所发生的费用。
(4)折价损失,即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折价处理所造成的损失等。
对上述质量成本的几项内容,应有以下的理解:
①上述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减,有所侧重。降低质量成本也应从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采取预防拒绝,降低内外事故成本上面。一般工业内、外事故成本之和可达总质量成本的50~80%,预防成本只占10%。但是一些生产精度、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产品,或是产品经较复杂的企业、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就可占有较大比重甚至可超过总质量成本的50%。
②上述内容不是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比如,我们不经检验就将产品发运,当然可以减少鉴定成本,但产品质量缺陷是客观存在,产品发运后,外部事故成本还会增加,以至造成质量成本的提高。反之,如果我们加强质量检验,外部事故成本当会大大降低,而鉴定成本的内容事故成本却又会相应地增加,国外经验说明,增加3~5%预防成本,可以使其它几项成本减少,从而使总质量成本降低30%。
质量成本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图表7-8所示。
图表7-8
(二)质量成本与价格、利润等的制约关系
产品质量和价格、成本、利润是有着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合理的质量成本支出,不但能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能保持适合的价格,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因为质量不好,就会增加质量成本:质量要求过高,也会不恰当地增加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增加,这会引起价格的提高;而价格过高,产品的销量也会减少。质量成本的增加,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增加利润;但过高的质量成本支出,又必然影响到企业利润的减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图表7-9
图表7-9
从图表7-9中可以看出,价格曲线表示产品价格随产品质量的提高而提高,但上升到一定界限以后,由于受各种因素(如购买力、价格等)的影响,就不能按质量比例上升。质量成本曲线表示质量提高时,质量成本支出也增加;开始时为改进一般质量,质量成本支出少,到一定界限后,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质量成本曲线就急剧上升。利润曲线表示利润随质量提高而上升。随质量成本增加而下降。到一定界限后,当成本增加幅度超过价格增加幅度时,利润曲线即呈下降趋势。由此我们可以找出价格曲线最高、质量成本曲线较低和利润曲线最高的一点,即表现在产品质量座标上的Q点,就是最适合的质量。因此,在价格曲线和质量成本曲线交点M的下和N以上时,工厂是不能得到盈利的。可见产品质量不能单纯谋求无止境的优化,必须研究怎样才能取得获致盈利的质量。
(三)质量成本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质量成本预测,必须运用质量成本分析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其变动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
1.事故成本的分析
事故成本的内部分析是指就事故成本占产值、销售收入、总成本、利润、鉴定成本、预防成本总额等的比重所进行的纵向历史对比。内部分析的目的是从价值角度寻找影响事故成本的主要因素,它是从损失价值大小与费用花费的多少,结合技术因素分析,用货币量度进行的。如内部事故成本的分析在全厂按零件别和车间、部门别的反映;车间事故成本也可按零件或别按班组别反映;班组的事故成本可以按机台工序别或零件别、操作人员别反映。外部比较分析是与外部同类企业、同类产品、同类成本或比率进行的横向比较分析。
2.鉴定成本的分析
鉴定成本分析的目的,就是用合理费用来掌握产品符合质量的情况。主要根据事故成本中内部因素分析的结果与现实检测费用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比较,调整到最合理的水平。
3.预防成本的分析
预防成本的分析目的,是用一定质量活动费用支出使质量水平达到标准或所需水平,而使事故成本最少。这也是根据事故成本中内部因素分析的结果。预防措施的涉及面广,一般应作为工作的重点。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预防成本的支出有增加趋势,但从相对比率来讲,它占生产总成本、产值或产品销售利润的比率,则应相应降低。
4.质量成本各项目之间的相关分析
前面讲过质量成本内部各项目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应根据最佳值的理论确定它们之间的比率,预测出理想值作为控制目标。在制订控制目标时应根据本厂、本行业的质量统计资料和成本分析累积资料来进行。
此外产品质量标准改变也会影响到质量成本的变动,而质量成本的变动又会影响销售量和单位产品售价和销售利润的变化,因此,这项分析必须结合效益分析来进行。
通过以上各项分析,得到了影响质量成本的各种情况,明确了控制的重点,这就为今后改进措施,制定或修改计划提供了依据,发挥了质量成本预测的作用。
开展质量成本预测是为了更好地对未来质量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提出合理的控制目标,其目的是为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对于质量成本,各项内容不能平等对待,应抓住主要的、关键性的项目深入分析。对于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可利用现在会计科目的现成资料,或统计报表中已有数据。同时,还应到实际中去调查,包括从原始记录和业务文件中收集一些有关数据,然后加以汇总。譬如,废品损失、检查费用以及“三包”费用等,可直接从现有帐户中收集。还可以现有会计科目中经过分析找出哪些是预防成本?哪些是鉴定成本?把质量成本和非质量成本区别开来。从各种原始凭证中找出如同报废通知单、不合格品通知单、工时记录卡、物资领用单等有关质量成本的数据。对质量管理上的专项支出和特殊支出可建立临时记录和单独核算的办法来收集,有时也可通过估算进行。例如在供货调查、质量计划、产品开发、质量措施以及某些外部损失成本等项目中,财务费用的结算中并不区分基金少是质量成本。因此,就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料并参照历史资料或同行业资料加以估算。
至于质量成本的核算,可以采用统计核算方法,也可采用会计核算方法或业务核算方法。采用会计核算方法可以把质量成本的全部消耗综合为价值指标,便于考核质量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评价质量成本的绩效;而且使所得的数量数据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准确可靠。质量成本核算是企业内部的经济核算,在要求质量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同时,还必须与产品成本核算保持协调一致。这样就要将产品成本核算的有关帐户的核算内容加以整理,从有关帐户中把质量成本的项目,划分开来;并在产品成本(基本生产项目)中设置质量成本二级科目进行归集,以便解决这一矛盾,使质量成本管理在现行生产成本核算制下,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