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外固定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42页(13950字)
一、石膏及石膏绷带
(一)石膏的成分 生石膏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0)]经烧烤加热至120℃左右,其中大部分(93%)水分蒸发而成为熟石膏[(CaSO4)2·H2O],其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冷却后易于研碎,呈白色粉末状。
(二)熟石膏的性能 熟石膏粉末与水混合5~10分钟后即可形成与原来结晶不一样的白色硬块,1~3天干固后硬度强,不膨胀,不变形,不紧缩。临床上利用此特性达到塑形固定作用。用水浸湿,尤其是用醋浸湿,容易分解变软,易于割裂及剪开,此特性被用于石膏的开窗及拆除。
(三)石膏绷带的性能
1.石膏绷带是熟石膏细粉末撒在稀孔纱布(绷带)上制成,经水浸泡,熟石膏粉末吸水结成条状晶体,相互交织,十分坚固。
2.石膏绷带易受潮结晶而失效。
3.石膏绷带浸泡后结晶变硬及干固的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质量高的石膏,吸水性强,干固快,硬度强,不易断裂,质量差的石膏则相反。水的温度高则硬固快,常用的水温20~30℃。急需缩短石膏硬固的时间者,可用50~70℃的水。若水中加入少量食盐(10g/L)或白矾(4g/L),硬固加快,但硬固后强度减低易裂纹断裂,一般不用此法。若浸不透,干固后强度低,若浸入的水分过多(未挤出过多水分),干固时间延长。浸泡的时间以冒完气泡为止。新型石膏绷带浸水时间要短,以全部变软即取出。过长,影响其塑形及强度。环境温度高,通气好,空气干燥,则干固快,反之则慢。石膏块薄则干固快,厚则慢。结晶过程宜相对静止,免受干扰、如中途承受重力或其他外力的干扰,石膏变形折弯,再塑形则易裂纹断裂。
(四)石膏绷带的种类
1.常用(传统的)的石膏绷带
(1)石膏绷带卷(简称石膏卷) 在纱布绷带上涂上熟石膏粉,卷成筒状而成。一般可自制或买成品。
(2)石膏带 在纱布绷带上涂上一层石膏粉,叠成一定长度及厚度的带子状,就是石膏带。石膏带多是自制的,也可用石膏绷带折叠而成。
还有一种是石膏纱布块,即把数层大块纱布浸在石膏糊中,然后摊开铺平使用。这种方法,一次就可以铺很大面积,比卷或带子铺得快,省时间,做石膏床就可用这种方法,不过至少需要两人合作,才能将大块的多层纱布打开、展平,包扎完毕,且要进行较多的剪修。用石膏带或卷则费时费物。
2.改良石膏绷带
(1)粘胶石膏绷带 将胶质材料与石膏粉混匀,然后喷洒、粘固在棉纱布上而成。使用时石膏粉不散落。包扎出来的石膏厚度均匀、轻薄坚固且干固快。其他特性及操作技术与传统石膏基本相同。此种石膏绷带在国内已广泛应用。
(2)高分子聚合物石膏绷带 国外的改良石膏绷带多属此类,所用材料为高分子聚合物,其特点是重量很轻,干固很快,包扎层数很少。一般干固时间为3分钟后可负重,薄的石膏包扎3层即可,且不怕水湿,可带石膏洗澡,X线穿透性能也很好。
二、石膏固定的优缺点
(一)优点
1.石膏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格也不昂贵。
2.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3.石膏固定对组织无损伤,属于非侵袭性外固定。
4.石膏塑形性能好,结晶干固前柔软如稀泥、可根据肢体不同部位的凸凹和屈曲形状进行各种妥帖成形,干固不变形,便于塑形固定。
5.石膏硬固较快,5~10分钟即可硬化成形,便于固定和保护肢体。
6.具有良好支撑作用。
7.具有一定的矫形作用,利用楔形切开可矫正骨折残留成角畸形。
8.管型石膏利用三点挤压塑形,可矫正骨折成角畸形并预防骨折再移位。
9.石膏对X线有半通透性,石膏固定的肢体摄X线片仍可清晰观察到骨折对位和对线情况。
(二)缺点
1.不便于随时调整,石膏一经成形即坚实牢固,当肢体损伤后继续肿胀时,则会影响肢体血运,甚至出现缺血坏死;当肢体肿胀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消退,固定部位又会出现相对过松而致骨折再移位。
2.更换石膏操作繁琐,当石膏固定不理想,需要重新复位固定时,或长期固定影响肢体发育时,均需拆除石膏予以更换,不够方便。
3.固定时间长时,可引起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4.开放性骨折或有感染创口的肢体用石膏固定,石膏被脓血污染易发生恶臭及加重损伤部位的感染,伤口换药也十分不便。
5.石膏沉重,不便于患肢锻炼和行走;冬难保暖,夏难散热,皮肤得不到清洁护理而易产生皮炎等。
鉴于石膏诸多缺陷,近些年出现了高分子合成材料取代石膏固定趋向,但价格比较昂贵,尚未在我国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三、石膏固定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骨科创伤急救 石膏在骨折等现场急救时可做临时固定,以控制患部活动,防止损伤加重。
2.战伤处理 战场上对软组织损伤及骨折等,在做简便可靠的石膏固定后,有利于伤病员的搬送,可防止瘢痕挛缩,促进损伤修复。
3.闭合、稳定性骨折与脱位的固定。
4.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固定。
5.骨与关节结核的固定。
6.骨性或肌性畸形矫形术后的固定。
7.肌腱转位术后的固定。
8.神经、血管或肌腱吻合术后的固定。
9.关节成形术后的固定。
10.关节矫形术后的固定。
11.植骨术后的固定。
12.皮瓣移植后的固定。
(二)禁忌证
1.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石膏固定者,应先抢救生命,稳定病情。
2.创面或创口较大的开放性骨折。
3.合并大块皮肤挫伤或缺损的骨折。
4.不稳定性骨折或脱位。
5.陈旧性骨折、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因原来已有较长病程,如果继续石膏外固定,有可能造成骨折邻近关节僵硬和功能障碍。
6.肺心病、哮喘及支气管炎病人的胸椎骨折。
7.孕妇胸腰椎骨折。
8.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长时间石膏固定影响发育者。
9.伤口发生厌氧菌感染者。
四、石膏固定的类型及用途
(一)根据石膏有无衬垫分类
1.有衬垫石膏 又称衬垫式石膏,即在石膏与皮肤之间加衬垫。常用的衬垫材料有棉花、棉织筒套、毡块等。在骨突起部位如肩峰、肩胛骨、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尺桡骨茎突、脊柱棘突、髂嵴、大粗隆、股骨内外髁、腓骨小头、内外踝及足跟等处加垫后,外置棉织筒套,将拟打石膏的部位全部覆盖。垫子容易活动,失去保护作用。可将垫子缝于棉织筒套上,也可用胶布固定在皮肤上。另一种衬垫方法是将固定部位全部衬一层棉花,目的是起保护和缓冲作用,多用于创伤和手术后可能发生肿胀的患肢固定,以防组织继续肿胀,受到石膏压迫而发生循环障碍及压疮等。然而衬垫也有缺点:石膏与皮肤间有一定空隙,影响制动与固定强度,可发生疼痛、移位、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因此,肿胀消退后(约两周的时间)应常规更换石膏,所换的石膏可为无衬石膏。
2.无衬垫石膏 在石膏与大部分皮肤之间无棉花衬垫,或仅在骨隆起部位放置衬垫,在肢体缠绕一层绷带包绕其外。其特点是固定效果好,压力均匀,石膏薄而质轻,不易滑动,多用于损伤较轻或手术较小,一般不会发生严重肿胀的肢体固定。但如果应用不当,可引起血运障碍、神经麻痹或形成压疮等。因此对新鲜骨折、软组织损伤或感染有肿胀趋势者,以及手术后有预期反应性肿胀等,均不能用无衬垫石膏。
(二)根据石膏包绕范围分类
1.石膏托 适用于四肢稳定骨折、软组织损伤肢体肿胀严重者的固定及骨折关节脱位术后辅助固定。
操作方法:在患肢肢体表层放好内衬棉花并用绷带松松包缚后,将10~14层石膏条贴敷于肢体后侧或前方,用绷带予以包扎固定。
石膏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包扎,用途较广,一旦发现肢体肿胀影响血运,容易剪拆。当肢体肿胀减轻后,绷带包扎仍能起固定作用。但固定的牢固度较低,容易在肢体关节部位出现折断情况。
2.石膏夹托 适用于四肢稳定骨折或多段骨折,肢体肿胀严重者。
操作方法:在患肢肢体表层放好内衬棉花并用绷带松松地包敷后,分别将两条10~14层石膏长条贴敷于肢体后侧和前方,前方石膏条稍短,后侧石膏条稍长,石膏条外面再用绷带予以包扎固定。
与石膏托相比,石膏夹托固定更为稳妥、牢固,大大增加了固定强度,即使肢体肿胀消退,对石膏夹托固定稳定度的影响也不太大,必要时只需要加缠一层绷带即可;与管型石膏相比,石膏夹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旦发现肢体肿胀影响血运,容易剪拆。
3.“U”形石膏 与石膏夹托稍有不同的是肢体两侧石膏条相互连接,没有断开,适用于上臂、前臂、足和小腿的骨折,踝关节脱位及软组织挫伤等。
操作方法:将一条10~14层石膏长条贴敷于肢体两侧,若为肱骨近段骨折,“U”形底部应跨过肩部;若为肱骨远段骨折,“U”形底部应超过肘关节的尺骨鹰嘴部;若为尺桡骨骨折,“U”形底部应跨过肘关节肱骨髁部;若为胫腓骨骨折或踝关节脱位、软组织挫伤,“U”形底部应跨过跟骨足底。石膏条外面再用绷带予以包扎固定。
4.管型石膏 适用于四肢稳定骨折,肿胀较轻者。
操作方法:将6~8层石膏条贴敷于肢体后侧,用石膏绷带绕肢体逐层缠包,需6~8层,尤其关节部位应反复来回多包几层,以增加固定强度。
(三)根据石膏外形分类
1.头颈胸石膏 ①小型头颈胸石膏多用于无移位或复位后的1~2个颈椎椎体骨折,5~12岁肌性斜颈术后的固定。②大型头颈胸石膏多用于无移位或复位后的3~4个颈椎椎体骨折,12岁以上的肌性斜颈术后的固定。③头颈石膏背心多用于固定颈胸多段骨折或结核及脊柱侧凸等。
2.躯干石膏 ①矫形石膏多用于轻度脊柱侧凸畸形的矫形,或重度脊柱侧凸畸形的术前准备。②石膏背心适用于第9胸椎至第5腰椎骨折、脱位、肿瘤和结核等。③石膏床多用于胸椎结核、腰椎结核、髋关节结核、骨盆结核及合并膝关节结核、踝关节结核。
3.颈部石膏 又称石膏颈围,多用于第1~7颈椎椎体骨折、脱位、骨结核、骨肿瘤、落枕及颈部软组织损伤等,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之后,以及肌性斜颈术后及颈椎病的术后固定。
4.肩部石膏 主要有肩外展“人”字石膏和肩上举“人”字石膏。①肩外展“人”字石膏适用于肩部骨折、脱位和肱骨骨折。②肩上举“人”字石膏多用于肩部骨折或脱位(包括肩锁关节骨折脱位、肩胛骨骨折等)、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干近中1/3骨折复位后或内固定术后、肩袖损伤、肩袖缝合或修补术后的外固定。
5.上肢石膏 ①长臂管型石膏、长臂石膏夹托及长臂石膏托:有衬垫石膏,适用于肱骨远端骨折、髁上骨折、肘部骨折并脱位、尺桡骨双骨折等。固定范围自腋下2cm至掌横纹。②前臂管型石膏、前臂石膏夹托及前臂石膏托:适用于桡骨远端骨折、腕骨骨折或脱位、掌骨骨折、腕掌关节脱位及Bennett骨折等。固定范围:上起肘窝下1cm,远至掌指关节。前臂石膏托还可用于掌指骨骨折和脱位,腕部以远的伸屈肌腱断裂及血管神经断裂吻合术后,腕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等。
6.髋部石膏 ①单侧髋“人”字石膏:适用于单侧股骨骨折、髋关节骨折及病变、股骨截骨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固定。固定范围:躯干剑突平面至患肢的趾端,健侧至髂前上棘水平,暴露会阴部。②双侧髋“人”字石膏:适用于一侧股骨骨折、对侧髋关节骨折及病变,以及双侧髋关节脱位、骨盆骨折、髋臼骨折、股骨近端骨折等的外固定。固定范围:单腿“人”字石膏加对侧大腿。③蛙式石膏:多用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后的固定。固定范围:躯干剑突平面至趾端。
7.下肢石膏 ①长腿管型石膏、长腿石膏夹托及长腿石膏托:多用于股骨远段骨折、膝关节损伤、胫骨近段骨折复位后,跟腱延长术后,股骨远段或胫骨近段截骨矫形术后,下肢血管和神经吻合术后等的固定。固定范围:腹股沟下2cm至趾端。②Kite矫形石膏:用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矫形。③小腿管型石膏、小腿石膏夹托及小腿石膏托:多用于胫骨远段骨折、踝关节损伤、足骨骨折复位后的固定。小腿石膏托还可用于踝部血管、神经、肌腱断裂吻合术后的固定等。④石膏靴:多用于小儿下肢骨折复位后、马蹄内翻足矫形术后的外固定。固定范围:腹股沟韧带下2cm至趾端。
五、石膏包扎技术
石膏包扎技术俗称“打石膏”。
(一)准备工作
1.材料及器械准备 石膏固定需要一些器械和相关的材料,主要包括石膏绷带、石膏用床、石膏修整工具(石膏刀、石膏剪、剪刀、电动石膏锯、撑开器等)、衬垫材料(有绒毡、棉纸、线袜套、棉花衬垫及绷带等)、量尺、石膏操作台、浸泡器皿、石膏干燥用具、彩色铅笔、橡皮布及铁丝、滑石粉和硫磺粉等。
2.病人准备 清洁皮肤,将拟行石膏固定的肢体用肥皂水清洗干净,有小伤口时要更换敷料,一般不要粘贴胶布,确实需要时胶布应沿肢体纵轴粘贴,肢体有开放伤口时,经认真清创后以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但不能用绷带作环形缠绕包扎,以免影响肢体血运。为预防疥虫、臭虫等,还可选用硫磺粉洒在皮肤上,有表皮伤口者禁用。有移位的骨折或关节脱位要复位,并注意维持矫形复位后的位置。
(二)基本方法
1.制作石膏条 用皮尺或绷带测量患肢固定所需的长度,按此长度来回铺6~8层干石膏绷带制成石膏条。根据固定不同部位的需要可准备1~4条。
2.摆放患肢体位 维持骨折复位或矫形复位后的位置,将患肢缓慢置于悬空的功能位,以便于包缠石膏。
肢体关节功能位:①肩关节:上臂外展45°~60°(小儿外展70°),内旋15°,前屈30°~45°,以肘关节屈曲如90°时拇指尖对准鼻尖为准。②肘关节:屈曲90°,前臂处于旋前旋后的中立位,左侧略旋后,右侧略旋前,如两侧同时强直,应使一例处于半屈位(约45°)。③腕关节:背伸约30°,略尺偏。④拇指:其功能位即对掌位,将示指尖和拇指尖作一圆圈形对合,此时拇指的位置就是他的对掌位。⑤其他手指:各指的功能位就是和拇指对掌的位置。⑥髋关节:屈曲25°左右,外展5°~10°,外旋5°~10°。若一侧下肢短2.5cm,外展10°即可代偿,若短3cm,可再加外展10°,即外展20°,但不能外展太多,否则将引起膝内侧副韧带劳损。应该用垫高鞋底的方法来补偿。⑦膝关节:屈曲5°~10°,儿童可伸直。⑧踝关节:其功能位即是中立位。
3.保护皮肤 在骨隆起部位如髂嵴、髌骨、内外踝及足跟等处铺垫一薄层棉花,患肢表面松松地缠绕一层绷带保护皮肤。在肢体前方置一根绷带搓成的绳,以便于石膏管型的剖缝。
4.铺放石膏条 将铺好的干石膏条由两端向中央折叠,在温水中浸泡直到无气泡冒出时,将其拿出,握两端,挤去多余水分,将泡好的石膏条扯平,放在肢体必需部位。石膏条加内衬,放肢体一侧用绷带缠绕固定即为石膏托。
5.缠包石膏卷 用右手握住泡好的石膏卷,左手握住石膏卷头端,自肢体近侧开始先包缠4圈,然后每一圈盖住上一圈的下1/3,松紧适度、层次均匀地缠包至肢体远端,这样反复缠包3~5层,石膏的始末部、患部都要多包3~5层,肢体上粗下细处绷带下2/3需折叠,应在石膏条处打折,以免引起压疮。缠绕石膏卷用于石膏管形、石膏背心等的制作。
6.塑捏成形 包完石膏绷带石膏尚未结晶时,用手掌在关节、肢体隆起部位及足底按肢体轮廓予以均匀挤压塑捏,使石膏与肢体贴合。在石膏湿软状态时,根据三点挤压原理用手掌施以一定的应力,以纠正残存的成角,纠正或维持关节的位置,直至硬固成形。
7.修剪石膏边缘 通过修剪使手指、足趾或会阴部露出,以便观察肢体末端血运,方便病人大小便。通过修剪使与石膏邻近的关节活动自如,而且美观。
8.管型石膏剖缝 提起绷带搓成的绳,用石膏刀沿其走行切开管型石膏,将切开后翘起的边缘压平,外缠一层绷带。
9.石膏的完成 包扎完石膏绷带还要修理一番,使之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开窗大小合适。
石膏干后用红色铅笔在上面标出患部所在区域,注明打石膏的日期。
(三)注意事项
1.固定体位 在不妨碍愈合或其他治疗目的的前提下,肢体关节需置放在功能位上,如果需将关节固定在某种非功能体位,固定时间不宜太长,以防关节僵硬。打石膏时为了保持体位不变,尽可能将肢体用支架悬吊,也可用专人扶持。在扶持过程中,应尽量用手掌,切忌用手指挤捏,以防产生石膏内突而出现压迫溃疡。
2.固定的松紧度 包石膏绷带时不要缠得太紧,宜用滚动缠绕法。但也不能过松,过松就起不到应有的固定作用。石膏绷带之间不能留有空隙,以免石膏分层散开而影响其坚固性。故在缠包石膏时边缠绕边用手掌涂抹,使各层紧密相贴形成一体。在肢体凹陷处,石膏绷带应注意适当放松,必要时剪开,使之与体表相贴合。
3.四肢的固定 在固定四肢时,除将肢体固定在功能位或特定位外,应将手指或足趾远端暴露在外,擦洗干净,便于观察固定肢体的血运、知觉情况以及活动能力等。
4.打足部行走石膏时宜安装步行蹬,方法是把一个“U”形铁板条用石膏绷带包扎在小腿及足部石膏内,起到支撑部分体重、悬空足部石膏,防止踏碎变软的作用。如未打入步行蹬,需行走时,可用穿木底鞋的方法补救。鞋底呈船形,中间高约3cm,两头变薄翘起,用帆布带固定在足部石膏上。
5.石膏未干搬动病人时,应给予充分的支持、保护,维持固定后的体位,防止石膏折裂。例如:搬运一个髋“人”字石膏的病人,应同时托起病人的腰部、臀部、腘窝部及踝部,注意用手掌而不用手指。
(四)石膏固定后的处理
1.设法使石膏尽快干硬,如通风,使用电吹风、电风扇甚至烘箱。
2.适当垫高患肢,减少或避免肢体肿胀。石膏未干时,骨突部位(如足跟、腓骨小头等处)应悬空。
3.注意患肢血运,观察患肢外露的指(趾)端有无肿胀及活动情况,局部温度有无下降,颜色有无异常。若发现指或末端发绀或苍白、温度降低或被动牵拉过伸时疼痛并感麻木等,须立即剪开石膏至皮肤。如仍不能缓解,需根据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理。
4.经常检查指或趾的运动和知觉,如果不能自由活动,知觉减退或消失,血运尚好,表明神经受压,应立即解除压迫或更换石膏。若同时血运障碍,则要考虑有出现缺血性坏死的可能,应及时处理。
5.如一处有持续性疼痛,提示该处有受压的可能,应在该处开窗减压或更换石膏。
6.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散热,以防冻伤或中暑。
7.保持石膏整洁,防止大小便或食物污染;翻身和变换体位时,注意保护石膏,防止折断。
六、石膏开窗、修补及拆除方法
(一)开窗法 为了局部检查、减压及伤口换药,常在石膏上开一窗洞。其方法是:先用铅笔画出范围,再用石膏刀沿画线,刀刃向内倾斜,边切边将切开的石膏向上提拉,以便于切削,最后修齐边缘。已开窗的石膏避免负重,以防断裂。洞口内用棉花填塞并加以包扎,以防软组织向外突出。注意不可将石膏渣屑掉在石膏壳内,以免硌伤软组织。
(二)石膏修补法
1.断裂石膏的修补 在关节部位易发生石膏断裂。修补方法是在屈侧纵行放置石膏带,外面再绕几圈石膏绷带。这样,增加的石膏不多,重量不大,而加固作用较强。如果单纯用石膏绷带加固,需绕很多圈,石膏变得又厚又重,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石膏表面的修补 石膏表面破损或发软,可用小刀刮除损坏层,直至坚实的石膏层。配制适量较稠的石膏糊,用水浸湿原石膏的粗糙面,涂上石膏糊,揉抹使之平滑,干固后即成为完整的一体。
(三)石膏拆除方法
1.一般有衬垫的石膏拆除较易,用合适的器械如用石膏剪,每次切割小于0.5cm,过关节时当更小心。使用电锯以摆动者为佳。如果石膏太硬太厚,拆除困难,可用醋、水或醋酸等湿润切割处,使石膏变软,沿所画线作长条“V”形切除,然后分开石膏。也可将石膏在热水中浸泡数分钟,使其软化,逐层松解拆除,但如需重包石膏或有伤口时,不宜用此法。
2.管型石膏拆除时,用撑开器沿石膏的剖缝将其撑开。预先未剖缝者,可用电动石膏锯将其锯开,为避免伤及皮肤,应于电锯下方,紧贴切割处皮肤放置一金属薄片,如有袜套,则可用石膏剪在袜套外剪开石膏。
七、石膏固定并发症
(一)近期并发症
1.远端肿胀 趾(指)在踝(腕)部包石膏后常发生肿胀,若皮肤或甲床色泽红润,多为石膏固定时包扎稍紧,皮肤浅表静脉回流稍差所致。
防治方法:抬高患肢,逐渐适应后,肿胀会消退。加强指(趾)关节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肿胀消退。不要剪去远侧的石膏,那样将加重肿胀,甚至出现压疮。
2.压迫神经 多由于石膏太紧或衬垫不当,使较表浅部位的神经受压如腓总神经受压所致。
防治方法:在进行石膏固定时宜妥放棉花衬里,石膏松紧适度,避免受压。一经发现问题,当立即进行石膏开窗或更换石膏,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3.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多发生于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及石膏背心外固定后的病人。病人术后出现高位肠梗阻症状:恶心、呕吐频繁,呕吐物内混有胆汁。
防治方法:可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时,应及时对症处理。①将床脚垫高,取头低俯卧垃。②禁食、补液、支持疗法。③胃肠减压。④颈交感迷走神经封闭。⑤如果诊断明确,立即拆除石膏背心,必要时须作胃空肠吻合术或Treitz韧带松解术。
4.石膏综合征 在使用腹部大型石膏如石膏背心、髋“人”字石膏后发生。多是因石膏背心将整个胸腹部包裹过紧所造成,尤以上腹部包裹过紧,影响病人进食后胃的容纳与扩张,继而发生腹痛、呕吐,呕吐物主要是胃内容物,一般无胆汁,此点可以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相鉴别。
防治方法:①如及早发现,应予以禁食,并进行胃肠减压,即可预防其加重。如胸部石膏包裹过紧,可出现呼吸窘迫、紫绀。因此,在包石膏背心时胸部不宜过紧,石膏背心包好后在上腹部区开一石膏窗,或包石膏前后壳,待其干硬后用绷带将前后壳一起包扎于身体上固定。病人若有不适或呕吐,确认系石膏壳包扎过紧引起时,仅需将绷带重新包松一点即可。②病人夜晚睡眠时也可将石膏壳去掉,起床站立时再将石膏前后壳重新包上。③石膏背心固定好后嘱病人不要进食过饱,坚持少食多餐,逐步适应石膏背心的包裹。④注意观察,如发现呼吸、面色、脉搏、血压和尿量等发生改变,应认真检查,及时给氧,并及时给予解除石膏等相应处理措施。
5.皮炎、湿疹、痱子和毛囊炎等,多因对石膏过敏所致,伴有疼痛及瘙痒。
防治方法:隔衬布,防止石膏直接刺激皮肤。一经发现,即开窗处理。
6.发热 伤口无感染时,包石膏后或更换石膏后可发生低热。
防止方法:如突然发热,伴有肿痛,提示伤口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应暴露伤口,积极对症治疗。发生气性坏疽时也可引起发热,常伴有脉搏加速,疼痛加剧,肢端循环障碍。若有怀疑,应立即拆开石膏,检查伤口及附近软组织,积极处理。
(二)远期并发症
1.褥疮及压疮 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被压所致,可引起局部不适,浸湿石膏,肢端肿胀等。
防治方法:如果病人在包石膏后主诉局部不适,怀疑有局部压迫,应开窗减压,包扎、换药。
2.肢端坏死 多发生于石膏包扎过紧,阻碍了肢体正常血液循环所致。
防治方法:①正确应用无衬垫石膏,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对于受伤或术后的患肢估计会有明显肿胀者,应采用有衬垫石膏加以预防。②已发生指(趾)端甲床或皮肤苍白或青紫者,应立即抬高患肢,剖开石膏直达皮肤。③已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肢,应立即手术切开肢体各个骨筋膜室彻底减压。
3.缺血性肌挛缩 此乃石膏过紧所致,以前臂和小腿多见,往往先出现前臂或小腿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防治方法:①石膏固定后应反复观察,及时纠正。②肢体明显肿胀时,应早期撑开或拆除石膏,并可试行交感神经阻滞术以增进循环。③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应立即手术切开肢体各个骨筋膜室直达骨膜,彻底减压。
4.坠积性肺炎 发生于大型躯干石膏固定后的病人,不能灵活地翻身或坐起,长期卧床导致上呼吸道通气不畅,咳嗽无力,有痰或分泌物不易自肺部咳出,引起呼吸道感染。
防治方法:①应鼓励病人经常进行深呼吸,并多坐位或半卧位,可能时多行走活动,咳嗽或咳痰时应尽量用力咳出。②长期卧床病人应定时让病人翻身、拍背,帮助将痰咳出。③可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祛痰药物,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或体位引流。
5.尿路结石 固定范围广泛,卧床时间较长,骨骼首先发生废用性骨质脱钙及骨质疏松,大量钙盐从骨骼中逸出而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至肾脏排出体外,在从肾脏排出的过程中、容易在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内形成结石。
防治方法:①让病人平时多饮水,增加泌尿系的冲洗作用。②石膏固定的病人能行走者,尽量鼓励病人多行走,确实不能行走的病人,应鼓励他们在床上多活动肢体关节,进行床上功能锻炼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骼脱钙。
6.关节僵硬 多发于跨关节固定超过2~3个月的肢体,尤以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髋关节多见。
防治方法:①一般石膏固定时间不要超过3个月,拆除石膏后,应尽快活动关节。②刚开始活动关节时可能有些肿胀,可用热水浸泡肿胀的关节,有利于消除肿胀。③对于邻近关节的骨折,估计愈合期需3个月以上时,避免采用石膏固定,而应选用外固定器跨关节固定。④一旦出现膝、髋和踝关节僵硬,时间在半年以内者,可在腰麻下缓慢逐渐强力屈曲关节。屈膝关节时可在腘窝处垫三角木墩。对骨折部要加以保护,按压的手要尽可能靠近关节,以免再骨折,同时对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按摩,30~40分钟即可使关节屈曲和伸直至正常范围,给关节戴上弹力护套,可减轻肿胀和皮下出血点。然后将患肢置于下肢功能锻炼器上,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锻炼2~3周,活动间隙可用中药熏洗关节。但肘关节十分容易发生骨化性肌炎,一般禁止使用。
7.骨折再移位 如果石膏包扎太松,或肢体消肿后石膏松动,骨折容易发生再移位。
防治方法:一般固定后应摄X线片,复查骨折对线、对位情况。发现骨折移位,及时重新复位,更换石膏固定或换用其他外固定方法固定。
8.肌肉萎缩 一般为废用性肌肉萎缩。
防治方法:①早期鼓励病人做肌肉等长收缩,每日3次,每次20下,然后进行自我肌肉按摩。②病情许可时,可进行患部邻近关节的功能活动,逐步加强活动强度,增大活动范围。③有神经麻痹者,应作关节的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