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内科药物手册

抗心律失常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内科药物手册》第330页(948字)

抗心律失常品种较多,分类方法不一,一般习惯用Vaughan Williams的意见,将其按电生理效应分为四大类:Ⅰ类为膜稳定剂,阻滞细胞的钠离子通道,而抑制钠离子内流,减低0相上升速度,减慢传导,抑制自律性,影响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又可分为三亚类,其中ⅠA类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丙吡胺等,此类药物中度抑制0相上升速度并延长复极时间;ⅠB类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阿普林定等,此类药物阻滞钠离子通道作用较轻;ⅠC类包括普罗帕酮、恩卡尼等,此类药物高度抑制0相上升速度,轻度延长复极时间。有些药物归属尚存争议。ⅠA类可延长心房及心室有效不应期,使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动转复成窦律,对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ⅠB类仅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效;ⅠC类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1989年美国“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的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后患者服用恩卡尼、氟卡尼及莫雷西嗪,室性心律失常能被药物抑制,但总病死率及猝死率却较对照组高数倍。我国曾对非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美西律、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心律失常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并未出现病死率增加的现象。

Ⅱ类为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也用于交感神经兴奋或儿茶酚胺增加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普萘洛尔、阿普洛尔等,起效短的艾司洛尔可静脉应用。

Ⅲ类以延长动作电位为主要作用,包括胺碘酮和溴苄胺,前者对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后者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但远期的心外不良反应值得警惕。

Ⅳ类为钙通道阻滞剂,抑制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而影响钙离子内流,因而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减少0相上升速度,减慢传导。用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尤其以房室结为折返组成部分的心律失常,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苄普地尔等。

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腺苷(包括三磷酸腺苷)、α受体兴奋剂可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阿托品及其他胆碱能受体阻滞剂、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可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上一篇:地奥心血康 下一篇:内科药物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