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及临床应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9页(5993字)
(一)特定穴的概念
凡是在十四经中具有某些特殊治疗作用的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均称为“特定穴”。
特定穴并不是独立的腧穴,而是从属于十四经脉、奇经八脉的腧穴。在十四经穴中有一些腧穴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有些有共同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将这些腧穴统称为特定穴。
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10类,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十六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有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掌握这些特定穴的含义、主治性能和临床应用,对于临床选穴配方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1.五输穴的应用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经络本部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简称“五输”。每经5个穴。共有60个穴位。应当牢记六阴经的井穴属木(见表1)、六阳经的井穴属金(见表2)。余可按五行类推。
表1 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
表2 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主要有3方面:
(1)五输穴可根据其主病而应用。疾病发生在五脏时可取井穴,如外感风热喘咳,速刺肺经井穴少商;神志昏迷、高热抽搐,速刺心包经井穴中冲;月经过多、崩漏,取脾经井穴隐白;胎位不正,艾灸膀胱经井穴至阴等。疾病变化显现于面色时可取荥穴,如外感风热咳嗽、面色红赤,刺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病情时轻时重可取输穴,如关节酸痛,时轻时重,发作时伴有发热、咳嗽等外感风热,取肺经输穴太渊。疾病影响声音发生变化时可取经穴,如肺热喘咳,症见喘咳寒热、喉间有喘鸣音,刺肺经经穴经渠。病在胃府,因饮食不节所致的病变可取合穴,如喘咳逆气,并发泄泻时,取肺经合穴尺泽为主,配合胃经合穴足三里。
(2)由于春、夏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行于浅表,刺宜较浅;秋、冬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潜伏于里,刺宜较深。而五输穴的分布是井、荥所在部位肌肉浅薄,经、合所在部位肌肉较厚,故春、夏季取井、荥,秋、冬季取经、合。
(3)子母补泻法。根据五输穴的主治性能与木、火、土、金、水五行配合,并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采取“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方法,即子母补泻取穴法。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它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见表3)。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实证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取尺泽为“实者泻其子”;若肺经虚证可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输穴太渊以补之,因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取太渊为“虚者补其母”。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取肾经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的子穴阴谷;若肺经虚证,取脾经的太白穴,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的母穴太白。这即是它经子母补泻取穴。
表3 子母补泻取穴
2.原穴与络穴的应用 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十二原(见表4),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六阴经之原穴,就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以输为原”,但在六阳经中,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输穴之后。
表4 十二经脉的原穴和络穴
原穴与原气有关,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中、下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原者,是三焦之尊号,所以将三焦运行的原气,其中留止于四肢部位的腧穴称为原穴。
原穴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能敏感地反应脏腑功能,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往往在相应的原穴部位会出现一定的反应;反之,如果原穴部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也同样可以推知脏腑的盛衰情况。如应用现代经络测定仪测定原穴,根据所测数据推断其相应脏腑气血的虚实,以诊断脏腑疾病。
针灸原穴可以通达三焦原气,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的作用。例如,心经的原穴神门,能治疗癫、狂、癫痫、惊悸、怔忡、健忘、失眠、心悸、心痛等病症;肺经的原穴太渊,能治疗咳嗽、哮喘;脾经的原穴太白,能治疗腹胀、腹痛、饥不欲食、泄泻等。另外,在腧穴配伍上,原穴往往与络穴配伍,称为原络配穴,用以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经脉和脏腑疾病。
络,即联络之意。十二经的络脉表里相通,各有一个络穴(见表4),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疗肺经的咳嗽、哮喘,又能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的口、头痛等;足阳明经络穴丰隆,既能治疗胃脘痛,又能治疗脾失健运、湿郁成疾的痰涎壅盛病症。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本经原穴与其相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又称主客原络配穴。这是以脏腑、经络发病的先后为依据,先病者为主则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者为客则取其经的络穴。如肺经先病,取肺经原穴太渊为主,大肠经后病,取大肠经络穴偏历为客。反之,若大肠经先病,肺经后病时,则先取大肠经的原穴合谷为主,肺经络穴列缺为客。此法属于表里配穴法的一种。
3.俞穴与募穴的应用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其分布特点是:六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12穴(见表5)。
表5 十二脏腑俞募穴
俞穴在临床上主要是以诊断和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疾病为主。在协助诊断疾病方面,因俞穴与脏腑的特殊联系,最能反映脏腑的虚实盛衰。当俞穴局部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陷下、条索状物、压痛、过敏、出血点、丘疹、温度或电阻变化时,往往反映相关脏腑的功能异常。因俞穴位置的高低均与脏腑的位置相应,故针灸背俞穴就可以直接、迅速地达到治疗脏腑疾病的目的。如肺俞治咳嗽、喘息、寒热;脾俞治腹胀、腹泻等。俞穴不仅对脏腑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也经常用于治疗与之相应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此外,俞穴往往与相应募穴相配,称俞募配穴,用以治疗有关脏腑病症。
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个腹募穴,共12穴(见表5)。募穴都分布在胸腹部,其位置大体上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即脏腑位置高的募穴在上,位置低的募穴在下。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的经脉上,分布在任脉上为单穴,分布在其他经脉上为左右对称一名两穴。
因募穴接近脏腑,故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联系。当脏腑有病时,可在相应募穴上出现异常反应,如压痛、酸胀、过敏等。临床根据这些反应,可以辅助诊断同名脏腑病症。募穴因为具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所以在临床上能治疗脏腑疾病,尤多用于治疗六腑病。如胃病取中脘;胆病取日月;大肠病取天枢;膀胱病取中极等,临床都有较好疗效。
脏腑之气与俞穴、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同时俞穴与募穴又均与相应的脏腑最邻近,其主治性能有共同之处,在临床上还常常配合运用,称为俞募配穴。如肺病取肺俞和中府;胃病取胃俞和中脘;夜尿症、尿频、膀胱病取膀胱俞和中极等。
4.郄穴的临床应用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及阴阳跷、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郄穴(见表6),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
表6 十六郄穴
郄穴的临床应用有诊断与治疗两方面。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痛。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如急性胸膜炎可在心包经郄穴郄门出现压痛,急性乳腺炎可在胃经郄穴梁丘出现压痛,肠炎可在脾经郄穴地机有压痛。
郄穴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是急救的常用穴。郄穴的应用,阴阳有别,阴经(包括阴跷、阴维脉)的郄穴常用来治疗血症,如孔最治咯血,阴郄治吐血、鼻出血,中都治崩漏,地机、交信治月经不调等;阳经(包括阳跷、阳维脉)的郄穴多用来治疗急性痛症,如梁丘治急性胃脘痛,温溜治头痛,外丘治颈项、胸胁疼痛等。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有“郄会配穴”之称。如孔最配血会膈俞治疗肺病咯血效果尤佳,梁丘配腑会中脘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显着等。
便于记忆的歌诀:
孔最温溜梁丘地(机) 阴郄养老金门水(泉)
郄门会宗外丘中(都) 筑宾阳交信跗阳。
5.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合穴(见表7)。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与本经五腧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分别是上巨虚、下巨虚、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为委阳。分布在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表7 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如足三里治疗胃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痢疾、肠痈(阑尾炎);阳陵泉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机能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
6.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会,即聚会之意。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见表8),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部。
表8 八会穴
此8个穴虽分属于不同经脉,但均对各自相应的脏腑组织等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临床应用时常作为治疗这些病症的主穴。如腑病取腑会中脘;血病取血会膈俞;筋病取筋会阳陵泉等。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8种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脾的募穴,五脏皆禀气于脾,故称为脏会;中脘为胃的募穴,六腑皆禀气于胃,故称为腑会;膻中为宗气所聚之处,内为肺脏,肺主气,故称为气会;膈俞位于心俞与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本穴居中,故称为血会;太渊为肺经之原穴,肺朝百脉,其穴又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故称为脉会;大杼为骨会,是因其位近于椎骨(柱骨之根)的原因;阳陵泉为筋会,是其穴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称为髓会。据此,在治疗方面,凡与此8种有关的病症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7.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见表9),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上下。
表9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关系是:公孙与冲脉相通,内关与阴维脉相通,冲脉与阴维脉通过脾经、胃经及肾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胃、心、胸部;足临泣与带脉相通,外关与阳维脉相通,带脉和阳维脉通过三焦经与胆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外眦、耳后、肩、颈、缺盆、胸膈部;申脉与阳跷脉相通,后溪与督脉相通,阳跷脉和督脉通过小肠经与膀胱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内眦、项、耳、肩、胛;照海与阴跷脉相通,列缺与任脉相通,阴跷脉和任脉通过肺经与肾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肺、胸膈、咽喉。
因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脉气在八穴相通,所以八脉交会穴对调节经脉气血盈亏、虚实就特别重要。
八脉交会穴具有主治奇经病症的作用。临床上可以单独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症。如督脉的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可取通于督脉的后溪穴;冲脉的胸腹气逆而拘急等病症,可取通于冲脉的公孙穴。同时也可以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相互配合应用。如公孙和内关两穴上下相配可治疗胃、心、胸部的疾病;照海和列缺两穴可治疗肺、咽喉、胸膈部的疾病。
8.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凡是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相交部位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交会穴不仅能治疗本经及所属各脏腑的病症,还能治疗与之交会各经及所属脏腑的病症。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而这两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这样,它们既可以治疗任脉的疾病,又可以调理足三阴经的疾病;大椎穴是督脉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的疾病,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三阴交是脾经经穴,又与肾经、肝经的经脉交会,是治疗足三阴经及所属脏腑疾病的重要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