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腧穴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34页(67476字)

(一)手太阴肺经穴 ShǒutàiyīnFèijīingxué(points of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

总穴名11个,起穴中府;止穴少商。本经重点常用穴7个(见图1-8,图1-9,图1-10,图1-11,图1-12)。

图1-8 头面部穴(侧穴)

图1-9 胸腹部穴

图1-10 背部穴

图1-11 侧胸腹部穴

图1-12 手三阴经穴

1.中府 Zhōng fǔ(LU1)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疼痛,肩背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1)类属:①交会穴之一,为手太阴经与足太阴经的交会穴。②募穴之一,为肺的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见图1-13)。

图1-13 中府,云门穴

2.尺泽 Chǐzě(LU5)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本经合穴。

(2)解剖:本穴下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3.孔最 Kǒngzuì(LU6)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手太阴经郄穴。

(2)解剖:本穴下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4.列缺 lièquē(LU7)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法:以病人左右两手口交叉,一手食指放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处即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伤风头痛,项强,口眼歪斜,齿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为本经络穴。①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2)解剖:本穴下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5.太渊 Taìyuān(LU9)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胸闷,咽喉肿痛,腕臂疼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为五腧穴之一,手太阴经腧穴。②肺经原穴。③八会穴之一,为脉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6.际 Yújì(LU10)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

(2)解剖:本穴下有拇指静脉回流支、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7.少商 Shàoshāng(LU11)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中暑呕吐,癫狂。

[刺灸法]直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手太阴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见图1-14)。

图1-14 肺经穴(上肢)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Shǒuyángmíng Dàchángīngxué(Points of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LL)

总穴名20个,起穴商阳;止穴迎香。本经重点常用穴9个(见图1-15)。

图1-15 手三阳经穴(上肢)

1.商阳 Shāngyáng(LI1)

[定位]在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颌肿,青盲,热病昏迷,手指麻木。

[刺灸法]直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手阳明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2.三间 Sān jiān(LI3)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肠鸣,半身不遂,中风手指功能障碍。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手阳明经输穴。

(2)解剖:手背静脉网,指掌侧固有动脉;桡神经浅支。

3.合谷 Hégǔ(LI4)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法:①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于虎口上,当拇指尖到达之处是穴。②拇、食两指并拢,在肌肉的最高处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咽喉肿痛,外感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闭经,滞产。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手阳明经原穴。

(2)解剖:本穴下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见图1-16)。

图1-16 大肠经穴(手部)

(3)其他:为治疗面口病的要穴;孕妇不宜针。

4.阳溪 yángxī(LI5)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手腕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手阳明经经穴。

(2)解剖:本穴下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5.偏历 Piānl ì(LI6)

[定位]屈肘,在前臂前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鼻衄,目赤,口眼歪斜,咽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手阳明经之络穴。

(2)解剖:本穴下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6.手三里 Shǒusānlǐ(LI10)

[定位]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处。

[主治]齿痛,颊肿,腹痛腹泻,手臂麻痛,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分支(见图1-17)。

图1-17 大肠经穴(前臀部)

7.曲池 Qūchí(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外感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疼痛,瘰疬,瘾疹,腹痛吐泻,厌食症,肠炎,菌痢,眩晕,癫狂,手臂酸痛,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手阳明经合穴。

(2)解剖:本穴下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8.肩髃 Jiānyú(LI15)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简便取法:上臂外展平举,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一凹陷中是穴。

[主治]肩臂疼痛、挛急不遂,瘾疹,瘰疬,高血压、动脉硬化症。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旋肱动、静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和腋神经皮支(见图1-18)。

图1-18 大肠经穴(臀部)

9.迎香 Yíngxiāng(LI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鼻渊,鼻衄,口眼歪斜,面部瘙痒。

[刺灸法]向内斜刺0.3~0.5寸。不宜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眶下动脉分支,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和三叉神经第二支的眶下神经(见图1-19)。

图1-19 大肠经穴、胃经穴(颈部)

(三)足阳明胃经穴 Zúyángmíng Wèijīngxué(Points of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ST.)

总穴名45个,起穴承泣;止穴厉兑。本经重点常用穴20个。

1.四白 Sì bái(ST2)

[定位]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各种眼病、头痛、眩晕、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宜灸。

[附注]解剖:面动脉、静脉分支,眶下神经、并有面神经颧支分布。

2.巨髎 Jùliáo(ST3)

[定位]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鼻衄,齿痛,唇颊肿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的合支;布有眶下神经和面神经分支。

3.地仓 Dicāng(ST4)

[定位]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唇缓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

[刺灸法]直刺0.2~0.3寸;向颊车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手阳明经、足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末支(见图1-20)。

图1-20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穴

4.颊车 Jiáchē(ST6)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面痛,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平刺0.5~1.0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咬肌动脉,耳大神经、面神经、咬肌神经(三叉神经的第三支)。

5.下关 Xiàguān(ST7)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齿痛,面颊痛,耳鸣、耳聋,牙关紧闭,口眼歪斜,面痛,颞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6.头维 Tóuwéi(ST8)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眼痛,目眩,流泪,眼睑瞤动。

[刺灸法]针刺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阳明与足少阳、阳维脉之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颞前动、静脉的额支;有耳颞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的额颞支(见图1-21)。

图1-21 颊车、下关、头维穴

7.乳根 Rǔgēn(ST18)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胸闷,胸痛,咳嗽气喘,乳痈,乳汁少,乳汁不通,乳腺囊肿。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肋间神经干。

(2)其他:为治疗乳痈、乳汁不通的要穴。

8.梁门 Liángmén(ST21)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泄泻。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

9.天枢 Tiānshū(ST25)

[定位]距脐中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泻泄,痢疾,肠痈,症瘕,月经不调,厌食症,肥胖症。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募穴之一,为大肠的募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

10.水道 Shuǐdào(ST28)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疝气,肥胖症。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见图1-22)。

图1-22 胃经穴(腹部)

11.归来 Guīlái(ST29)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痛,经闭,痛经,阴挺,白带,疝气,附件炎,不孕症。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骼腹下神经。

12.伏 Fútù(ST32)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至髌骨外缘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腰胯疼痛,腿膝冷痛、麻痹,疝气;脚气,腹胀,股骨神经痛,肌无力,皮肌炎。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13.梁丘 liángqiū(ST34)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膝(髌底)上2寸。

[主治]膝部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乳腺肿块。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足阳明经之郄穴。

(2)解剖:本穴下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14.足三里 Zúsānlǐ(ST36)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胃脘痛,呕吐,肠鸣腹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肠痈,乳痈,水肿,身体虚弱,小儿厌食,偏食,减肥,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及后遗症。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本经合穴。又为“下合穴”。

(2)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静脉;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有腓深神经(见图1-23)。

图1-23 胃经穴(下肢)

(3)其他:本穴有全身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近年研究证明能增加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同时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调节平衡内分泌系统。

15.上巨虚 Shángùxū(ST37)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上一横指(中指)。

[主治]肠鸣腹痛,便秘,泄泻,痢疾,肠痈,下肢疼痛、痿痹证,小儿厌食症。

[刺灸法]直刺1.0~1.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下合穴之一,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

(2)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3)其他:本穴为治疗肠痈特效穴。

16.条口 Tiáokǒu(ST38)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脘腹疼痛,转筋,跗肿,下肢痿痹证,肩臂疼痛活动受限。

[刺灸法]直刺1.0~1.8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2)其他:为治疗肩臂疼痛活动受限的经验效穴。

17.下巨虚 Xiàiùxū(ST39)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小腹痛、腹泻、痢疾、乳痛、下肢痿痹证、腰脊痛引睾丸。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下合穴之一,为手太阳小肠经的下合穴。

(2)同足三里与上巨虚穴。

18.丰隆 Fēnglóng(ST40)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主治]痰多咳喘,胸闷,胸痛;头痛,眩晕,大便不畅,水肿,癫狂痫,下肢痿痹证,呕吐。

[刺灸法]直刺1.0~1.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足阳明经络穴。

(2)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脉分布;布有腓前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3)其他:为化痰特效穴。

19.解溪 Jiěxī(ST41)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头痛,面赤,眩晕;胃脘痛,腹胀,便秘,癫狂,下肢痿痹证,踝扭伤。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足阳明经经穴。

(2)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深部为腓深神经。

20.内庭 Nèitíng(ST44)

[定位]在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胃脘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口歪,面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8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足阳明经荥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趾背动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神经。

(四)足太阴脾经穴 Zútàiyīn Píjīngxué(Points of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g,SP.)

总穴名21个,起穴隐白;止穴大包。本经重点常用穴9个。

1.隐白 Yǐnbái(SP1)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慢惊风,多梦易惊。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分。可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本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趾背动脉;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见图1-24)。

图1-24 足三阴经穴(下肢)

2.太白 Tàibái(SP3)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痔漏,脚气,体重肢节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足太阴经输穴,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足背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的吻合支。

3.公孙 Gōngsūn(SP4)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胃脘痛,饮食不化,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为足太阴经络穴。②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2)解剖:本穴下有足背动脉分支、足底内侧动脉、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吻合支。

4.商丘 Shāngqiū(SP5)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饮食不化,足踝疼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足太阴经经穴。

(2)解剖:本穴下有内踝前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见图1-25)。

图1-25 脾经穴(足部)

5.三阴交 Sānyīnjiāo(SP6)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胃脘痛,泄泻,月经不调,闭经,不孕,不育,滞产,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水肿,小便不利,下肢痿痹证。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孕妇慎针。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太阴经与足厥阴经、足少阴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3)其他:为治妇科病要穴。治男、女泌尿生育疾病主穴。

6.地机 Dìjī(SP8)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水肿,痢疾。

[刺灸法]直刺1.0~ 1.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足太阴经郄穴。

(2)解剖:本穴下有大隐动脉,膝最上动脉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见图1-26)。

图1-26 脾经穴(小腿)

7.阴陵泉 Yīnlíngquán(SP9)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痛,黄疸,膝关节痛。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太阴经合穴。

(2)解剖:本穴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深层有胫神经。

8.血海 Xuèhǎi(SP10)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痛经,皮肤湿疹、瘾疹、瘙痒,膝痛,股内痛、带状疱疹。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神经肌支(见图1一27)。

图1-27 脾经穴(腹部)

(2)其他:本穴为调经要穴。

9.大横 Dàhéng(SP15)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肥胖症。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太阴经与阴维脉之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见图1-28)。

图1-28 脾经穴(胸部)

(五)手少阴心经穴 Shǒushàoyīn Xīnjīngxué(Points of 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HT.)

总穴名9个,起穴极泉;止穴少冲。本经重点常用穴3个。

1.通里 Tōng lǐ(HT5)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模纹上1寸。

[主治]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

(1)类属:为手少阴经络穴。

(2)解剖:本穴下有尺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见图1-29)。

图1-29 心经穴(前臂部)

2.阴郄 Yīnxì(HT6)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主治]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

(1)类属:为手少阴经郄穴。

(2)解剖:本穴下有尺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

3.神门 Shénmén(HT7)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胸中闷痛,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

(1)类属:①五腧穴之一,为手少阴经输穴;②为手少阴经原穴。

(2)解剖:本穴下有尺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见图1-30)。

图1-30 少府、少冲、劳宫、中冲穴

(3)其他:为镇静安神要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Shǒu tài yáng Xiǎo cháng jīng xué(Points of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

总穴名19个,起穴少泽;止穴听宫。本经重点常用穴9个。

1.少泽 Shàozé(SI1)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汁少,乳痛,热病昏迷。

[刺灸法]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1)类属:五腧穴之一,为手太阳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有指掌侧固有动脉,和指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指背神经(见图1-31)。

图1-31 小肠经穴(手部)

(3)其他:为通乳经验有效穴。

2.后溪 Hòuxī(SI3)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拳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证,热病,手指及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五输穴之一,为手太阳经输穴;②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2)解剖:本穴下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掌背神经。

(3)其他:为治疟疾有效穴;治痫证要穴。

3.腕骨 Wàngǔ(S14)

[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头痛,项强,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手太阳经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腕背侧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掌背侧神经。

4.天宗 Tiānzōng(SI11)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肿痛,乳腺增生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上神经(见图1-32)。

图1-32 小肠经穴(肩部)

(2)其他:治乳腺病要穴。

5.肩外俞 Jiānwàishū(SI14)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上肢冷痛麻木。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6.肩中俞 Jiānzhōngshū(SI15)

[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颈项强急,目神不清。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7.天容 Tiānróng(ST17)

[定位]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肿痛,瘿气。

[刺灸法]直刺0.5~1.0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颈外浅静脉,深层有颈内动、静脉;布有颈神经丝的耳大神经前支,面神经的颈支、副神经,其深层为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

8.颧髎 Quánliáo(SI18)

[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面颊肿痛,齿痛,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手太阳经与手少阳经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颧支、三叉神经、面神经分支。

9.听宫 Tīnggōng(S19)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耳,齿痛,癫狂,痫证。

[刺灸法]直刺0.5~1.0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手太阳经与手少阳经、足少阳经之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3)其他:为耳病要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Zútàiyáng PángguāngjīngXué(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总穴名67个,起穴睛明;止穴至阴。本经重点常用穴30个。

1.睛明 Jīngmíng(BL1)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清,目眩,近神,夜盲,色盲。

[刺灸法]嘱病人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眶缘直刺缓慢进针0.3~1.0寸,不做大幅度提插、捻转(或不提插、捻转)。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太阳经与手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阳跷脉之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为眼的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布,上方为鼻睫神经。

(3)其他:为治眼病要穴。

2.攒竹 Cuánzhú(BL2)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口眼歪斜,神物不明,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3~0.8寸。禁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3.通天 Tōngtiān(BL7)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刺灸法]平刺0.3~0.5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4.天柱 Tiānzhù(BL10)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鼻塞不通,肩背疼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枕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5.风门 Fēngmén(BL12)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二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

6.肺俞 Fèishū(BL13)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肺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

7.心俞 Xīnshū(BL15)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狂证,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心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文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的外侧皮支。

8.膈俞 Géshū(BLI7)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八会穴之一,为血会膈俞。

(2)解剖:本穴下有第七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外侧皮支。

9.肝俞 Gānshū(BL18)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夜盲,癫狂痫证,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肝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之外侧皮支。

10.胆俞 Dǎnshū(BL19)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肋痛,肺痨潮热。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胆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外侧皮支。

(3)其他:为治疗黄疸要穴。

11.脾俞 Píshū(BL20)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脾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外侧皮支。

12.胃俞 Wéishū(BL21)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胸胁痛,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胃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13.三焦俞 Sānjiāoshū(BL22)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水肿,小便不利,腰背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三焦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一腰椎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末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

14.肾俞 Shènshū(BL23)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阳痿,遗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肾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一腰神经的后支内侧皮支,上位2~3个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

15.大肠俞 Dàchángshū(BL25)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腰疼。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大肠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四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的后支,深层为腰丛。

16.小肠俞 Xiǎochángshū(BL27)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主治]泄泻,痢疾,小便不利,尿血;白带,痔疮,遗精,腰骶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小肠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上位第五腰神经后支。

17.膀胱俞 Pángguāngshū(BL28)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背俞穴之一,为膀胱的背俞穴。

(2)解剖:本穴下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第二骶神经后支外侧支,并有交通支;还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18.白环俞 Báihuárìshū(BL30)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白带,月经不调,白浊,疝气,腰髋痛,腿膝不利。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臀下动、静脉,深部为阴部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第五腰神经末梢部及第三、四骶神经后支及臀下神经,深层正当阴部神经。

19.次髎 Cìliáo(BL32)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赤白带下,疝气,痔疮,腰骶痛,下肢痿痹证。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

(2)其他: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0.会阳 Huìyàng(BL35)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痔疾,便血,泄泻,阳痿,带下,阴痒,尾骶痛。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骶骨神经,深层有阴部神经干。

21.承扶 Chéngfú(BL36)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刺灸法]直刺1.5~3.0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坐骨神经平行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见图1-33)。

图1-33 膀胱经穴(下肢)

22.委阳 Wěiyáng(BL39)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急疼痛。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下合穴之一,为三焦的下合穴。

(2)解剖:本穴下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神经,当腓总神经处。

23.委中 Wěizhōng(BL40)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疔疮,中暑,脊柱痛。

[刺灸法]直刺1.0~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太阳经合穴。

(2)解剖:本穴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24.膏盲 Gāohuāng(BL43)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咯血,盗汗,遗精,健忘,失眠,完谷不化,肩胛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内侧支,深层为第三、四胸神经后支及外侧支与上位1~2个胸神经后支外侧支,还有肩胛背神经分布,最深层为第四肋间神经干。

(2)其他:为治疗肺痨要穴。强壮保健穴之一。

25.志室 Zhìshì(BL52)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26.秩边 Zhìbiān(BL54)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小便不昨,便秘,痔疾。

[刺灸法]直刺1.5~3.0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顶点,外侧为坐骨神经。

27.承山 Chéngshān(BL57)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痔疮,脚气,便秘,腰背疼痛,小腿转筋、拘挛。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2)其他:为治疗小腿转筋、拘挛的要穴。

28.昆仑 Kūnlún(BL60)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难产,癫痫,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太阳经经穴。

(2)解剖:本穴下有小隐静脉,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29.申脉 Shēnmài(BL62)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痫证,癫狂,头痛,眩晕,腰痛,小腿、足跟疼痛,目赤疼痛;失眠。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八脉交会穴之一,为通阳跷脉。

(2)解剖:本穴下有外踝动脉网;布有腓肠神经(见图1-34)。

图1-34 膀胱经穴(足部)

30.至阴 Zhìyīn(BL67)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

[刺灸法]斜刺0.1~0.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太阳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见图1-35)。

图1-35 后头部穴

(3)其他:为矫正胎位的要穴。

(八)足少阴肾经穴 Zúshàoyīn Shànjīngxué(Points of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KI.)

总穴名27个,起穴涌泉;止穴俞府。本经重点常用穴8个。

1.涌泉 Yǒngquán(K11)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主治]头痛,头昏,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少阴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深层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第二足底跖侧总神经。

2.然谷 Rángǔ(K12)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消渴,泄泻,小便不利,咳血,咽喉肿痛,小儿脐风。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少阴经荥穴。

(2)解剖,本穴下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跗内侧神经分支,足底内侧神经(见图1-36)。

图1-36 肾经穴(足部)

3.太溪 Tàixī(K13)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疼痛,牙痛,耳鸣耳聋,便秘,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五输穴之一,为足少阴经腧穴。②为足少阴经原穴。

(2)解剖:本穴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3)其他:为滋阴要穴。

4.水泉 Shuǐquán(K15)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足少阴经郄穴。

(2)解剖:本穴下有胫内动脉的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5.照海 Zhàohǎi(K16)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咽喉干痛,失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赤白,阴挺,小便频数,癫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

(2)解剖:本穴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3)其他:为滋阴要穴。

6.复溜 Fùliū(K17)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水肿,泄泻,肠鸣腹胀,热病(伤寒)汗不出,盗汗,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少阴经经穴。

(2)解剖:本穴下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前方为胫神经。

7.阴谷 Yīnggǔ(KI10)

[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膝腘酸痛。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少阴经合穴。

(2)解剖:本穴下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见图1-37)。

图1-37 肾经穴(小腿部)

8.大赫 Dàhè(KI12)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遗精,阳痿,阴挺,带下,痛经,阴部疼痛,不孕、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阴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其内为小肠,膀胱充盈时,其底亦可到此位置)。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Shǎujuéyīn Xīnbāojīngxué(Points of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PC.)

总穴名9个,起穴天池;止穴中冲。本经重点常用穴7个。

1.曲泽 Qǔzé(PC3)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善惊,胃痛,呕吐,泄泻,热病烦躁,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手厥阴心包经合穴。

(2)解剖:本穴下有肱动、静脉;布有正中神经本干(见图1-38)。

图1-38 心包经穴(前臂部)

2.郄门 Xìmén(PC4)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呕吐,咳血,疔疮,癫痫。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手厥阴经郄穴。

(2)解剖:本穴下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3.间使 Jiānshǐ(PC5)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脘疼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证。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手厥阴经经穴。

(2)解剖:本穴下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侧皮支,最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4.内关 Nèiguān(PC6)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脘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胸闷,胃脘疼痛,呕吐,呃逆,失眠,眩晕,热病心烦,上肢、手腕痹痛、咳嗽、中风、中暑。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①为手厥阴经络穴。

(2)解剖:本穴下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外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5.大陵 Dà líng(PC7)

[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脘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腕关节疼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五输穴之一,为手厥阴经输穴。①为手厥阴经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腕侧动、静脉网;布有正中神经本干,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

6.劳宫 Láogōng(PC8)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主治]心痛,呕吐,中风闭证,癫狂痫证,鹅掌风。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手厥阳经荥穴。

(2)解剖:本穴下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7.中冲 Zhōng chōng(PC9)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心痛,昏迷,舌强不语,热病,小儿惊风,中暑。

[刺灸法]直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手厥阴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Shǒushàoyáng Sānjiāojīngxué(Points of San jiao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SJ.)

总穴名23个。起穴关冲;止穴丝竹空。本经重点常用穴10个。

1.关冲 Guānchōng(SJ1)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

[刺灸法]针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1)类属:为五输穴之一,是本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有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见图1-39)。

图1-39 三焦经穴(手部)

2.中渚 Zhōngzhǔ(SJ3)

[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不能屈伸。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手少阳经输穴。

(2)解剖:本穴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骨间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

3.阳池 Yángchí(SJ4)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疟疾,消渴,目赤肿痛,腕痛,肩臂疼痛,癃闭。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手少阳经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静脉;布有来自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之末支。

4.外关 Wàiguān(SJ5)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耳鸣,耳聋,面颊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手颤,手指疼痛,上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②为手少阳经络穴。

(2)解剖:本穴下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的骨间掌侧神经。

5.支沟 Zhīgōu(SJ6)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胁肋疼痛,便秘,热病,肩背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手少阳经经穴。

(2)解剖:本穴下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的骨间掌侧神经(见图1-40)

图1-40 三焦经穴(前臂部)

6.天井 Tiānjǐng(SJ10)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瘰疬,癫痫,颈项疼痛,肩背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手少阳经合穴。

(2)解剖:本穴下有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见图1-41)。

图1-41 三焦经穴(臂部)

7.肩髎 Jiānliáo(SJ14)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肩重不能举,上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斜刺1.0~1.8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肌支(见图1-42)。

图1-42 三焦经穴(肩部)

8.翳风 Yìfēng(SJ17)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目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手少阳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耳后动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

9.耳门 ěrmén(SJ21)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聘耳,齿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颞前动、静脉;布有耳颞神经及面神经。

10.丝竹空 Sīzhúkōng(SJ23)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狂癫痫证。

[刺灸法]平刺0.5~1.0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面神经颧颞支及耳颞神经的分支、眶上神经(见图1-43)。

图1-43 三焦经、小肠经穴(头面部)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Zúshàoyáng Dǎnjīngxué(Points of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GB.)

总穴名44个,起穴瞳子髎;止穴足窍阴。本经重点常用穴20个。

1.瞳子髎 Tóngzǐliáo(GB1)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青盲;

[刺灸法]直刺0.5~0.8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颧眶动、静脉分布;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额分支。

2.听会 Tīnghuì(GB2)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痛,口眼歪斜,面颊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颞前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颜面神经分支(见图1-44)。

图1-44 瞳子髎、听会、率谷穴

3.率谷 Shuàigǔ(GB8)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枕小神经。

4.完骨 Wángǔ(GB12)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齿痛,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耳后动、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5.阳白 Yángbái(GB14)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口眼歪斜。

[刺灸法]平刺0.3~0.5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二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6.头临泣 Tóulínqì(GB15)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流泪,鼻渊,鼻塞,小儿惊痫,热病。

[刺灸法]平刺0.3~0.8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7.风池 Fēngchí(GB20)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感冒,热病,疟疾。

[刺灸法]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枕动、静脉的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

8.肩井 Jiānjǐng(GB21)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乳痈,难产,胞衣不下,瘰疬。

[刺灸法]直刺0.5~0.8寸。内为肺尖,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手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3)其他:为治乳痈的经验效穴。孕妇禁针。

9.日月 Rìyuè(GB24)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胁肋疼痛,胃脘痛,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阴经、阳维脉的交会穴。②募穴之一,为胆的募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10.带脉 Dàimài(GB26)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主治]腹痛,带下,经闭,月经不调,疝气,腰胁疼痛。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见图1-45)。

图1-45 渊腋、辄筋、京门、带脉穴

(3)其他:为治疗带证的要穴。

11.居髎 Jūliáo(GB29)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痛,带下,经闭,月经不调,疝气,腰胁疼痛。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旋髂浅动、静脉的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见图1-46)。

图1-46 五枢、维道、居髎穴

12.环跳 Huántiào(GB30)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痹痛,中风偏瘫。

[刺灸法]直刺1.5~3.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臀上、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神经,臀中皮神经,臀上神经,坐骨神经(见图1-47)。

图1-47 环跳穴

(3)其他:为治疗下肢病的要穴。

13.风市 Fēngshì(GB31)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下肢痿痹,中风偏瘫,遍身瘙痒,风疹,脚气。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14.膝阳关 Xīyángguān(GB33)

[定位]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脚气。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腓总神经末支(见图1-48)。

图1-48 胆经穴

15.阳陵泉 Yáng líng quán(GB34)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五输穴之一,为足少阳经合穴。②八会穴之一,为筋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膝下外侧动、静脉;正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16.光明 Guāngmíng(GB37)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目痛,夜盲,偏头痛,乳房胀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足少阳经络穴。

(2)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3)其他:本穴为治疗眼疾的要穴。

17.悬钟 Xuánzhōng(GB39)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小腿酸痛,脚气。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八会穴之一,为髓会绝骨。

(2)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深神经、腓浅神经。

18.丘墟 Qiūxū(GB40)

[定位]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胸胁疼痛,颈项疼痛,耳鸣,耳聋,疟疾,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足少阳经的原穴。

(2)解剖:本穴下有外踝前动脉分支;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19.足临泣 Zúlíngqì(GB41)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乳房胀痛,疟疾,中风偏瘫,足跗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②五输穴之一,为足少阳经输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足背动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

20.侠溪 Xiá xī(GB43)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少阳经荥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趾背神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Zújuéyīn GānJīngxué(Points of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LR.)

总穴名14个。起穴大敦;止穴期门。本经重点常用穴6个。

1.大敦 Dàdūn(LR1)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疝气,阴中痛,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狂痫证。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厥阴经井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趾背动、静脉;布有来自腓神经的趾背神经(见图1-49)。

图1-49 肝经穴

2.行间 Xíngjiān(LR2)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胁肋胀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癫狂痫证。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厥阴经荥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足背动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正当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支处。

3.太冲 Tàichōng(LR3)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小儿惊风,癫痫,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五输输穴之一,为足厥阴经输穴。②为足厥阴经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骨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

4.曲泉 Qūquán(LR8)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阴痒,疝气,月经不调,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五输穴之一,为足厥阴经合穴。

(2)解剖:本穴下前方为大隐静脉,当膝最上动脉处;布有隐神经(见图1-50)。

图1-50 曲泉、阴包穴

5.章门 Zhāngmén(LR13)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胁肋疼痛,痞块。

[刺灸法]直刺0.5~0.8寸;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交会穴之一,为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②八会穴之一,为脏会章门。①募穴之一,为脾的募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十一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为脾脏下缘)(见图1-51)。

图1-51 足五里、阴廉、急脉穴

6.期门 Qīmén(LR14)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痛,泄泻,奔豚。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交会穴之一,为足厥阴经与足太阴经、阴维脉的交会穴。②募穴之一,为肝的募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见图1-52)。

图1-52 章门、期门穴

(十三)督脉穴 Dūmàixué(Points of Du Meridian,DU.)

总穴名28个。起穴长强;止穴龈交。本经重点常用穴14个。

1.长强 Chángqiàng(DU1)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痔疾,脱肛,泄泻,便秘,便血,阴部湿痒。

[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与骶骨平行刺入0.8~1.0寸,针尖不得向前刺穿直肠,以防感染。禁灸。

[附注]

(1)类属:①交会穴之一,为督脉与足少阳经、足少阴经的交会穴。②为督脉的络穴。

(2)解剖:本穴下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有棘突间静脉丛的延续部;布有尾骨神经后支,肛门神经(见图1-53)。

图1-53 督脉穴

2.腰阳关 Yāoyángguān(DU3)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腰动脉后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3.命门 Mìngmén(DU4)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虚损腰痛,阳痿,遗精,遗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腰动脉后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2)其他:为长寿穴之一。

4.至阳 Zhìyáng(DU9)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疼痛,脊背强痛,咳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第七肋间动脉背侧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分布;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2)其他:为治疗黄疸要穴。

5,灵台 Língtái(DU10)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疔疮痈疽,脊背强痛,胸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第六肋间动脉背侧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分布;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2)其他:为治疗疔疮的经验穴。

6.身柱 Shēnzhù(DU12)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喘,气喘,身热头痛,脊背强痛,癫狂痫证,疔疮,带状疱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第三肋间动脉背侧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分布;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7.陶道 Táodào(DU13)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疟疾,咳嗽,气喘,颈项强痛,脊背疼痛,癫狂,角弓反张。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督脉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第一肋间动脉背侧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分布;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8.大椎 Dàzhuī(DUI4)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感冒、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头项强痛,肩背拘急疼痛,角弓反张,癫痫,风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9.风府 Fēngfǔ(DU16)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咽喉肿痛,失音,癫狂痫证,癔病。

[刺灸法]直刺或针尖向下(对准下颏)斜刺0.5~1.0寸。深部为延髓,切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发生意外。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在枕骨和第一颈椎之间有枕动脉分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的分支。

(3)其他:本穴为祛风要穴。

10.百会 Bǎihuì(DU20)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简便取法:于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会处取穴。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痫证,脱肛,癔病,动脉硬化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督脉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左右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

11.上星 Shàngxīng(DU23)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炎,鼻衄,目赤肿痛,癫狂痫证,热病,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12.神庭 Shéntíng(DU24)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鼻炎,鼻衄,癫狂痫证。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督脉与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13.素髎 Sùliáo(DU25)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鼻炎,鼻衄,酒皶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

(2)其他:此穴为提升血压的要穴。

14.水沟 Shuǐgōu(DU26)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癫狂痫证,癔病,小儿急惊风,霍乱,闪挫腰脊强痛,中风。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督脉与手阳明经、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3)其他:本穴为急救要穴。

(十四)任脉穴 Rènmàixué(Points of Ren Meridian,RN.)

总穴名24个。起穴会阴;止穴承浆。本经重点常用穴12个。

1.中极 Zhōngjí(RN3)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遗精,阳痿,早泄,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不孕、不育症,前列腺病。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①募穴之一,为膀胱的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2.关元 Guāngyuán(RN4)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腹痛,泄泻,痢疾,遗精,阳痿,端气,脱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不育,中风脱证。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交会穴之一,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②募穴之一,为小肠的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3)其他:本穴为强壮要穴。

3.气海 Qìhǎi(RN6)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腹痛,胃脘胀痛,泄泻,便秘,遗精,遗尿,癃闭,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虚脱。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2)其他:本穴为强壮要穴。

4.神阙 Shénquè(RN8)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中风脱证,小便失禁,腹胀,腹痛,泄泻,脱肛,水肿。

[刺灸法]禁针刺。可灸。

[附注]

(1)解剖:本穴下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的前皮支(见图1-54)。

图1-54 任脉穴(腹部)

(2)其他:本穴为急救虚脱、厥证的要穴。

5.下脘 Xiàwǎn(RN10)。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泄泻,呕吐,呃逆,饮食不化,痞块。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任脉与足太阴经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布有第八胁间神经的前皮支。

6.建里 Jiànlǐ(RN11)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水肿。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

解剖:本穴下有腹壁上、下动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7.中脘 Zhōngwǎn(RN12)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吞酸,厌食,饮食不化,泄泻,便秘,黄疸,癫狂。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交会穴之一,为任脉与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的交会穴。②募穴之一,为胃的募穴。③八会穴之一,为腑会中脘。

(2)解剖:本穴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当胃幽门部)。

(3)其他:本穴为治疗胃病的要穴。

8.巨阙 Jùquè(RN14)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主治]胸痛,心悸,心烦,呕吐,呃逆,癫痫。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募穴之一,为心的募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9.鸠尾 Jīuwěi(RN15)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胸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狂痫证。

[刺灸法]向下斜刺0.5~1.0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为任脉的络穴。

(2)解剖:本穴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10.膻中 Dànzhōng(RN17)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哮喘,胸痹,心痛,乳少,乳汁不通,乳腺肿块。

[刺灸法]平刺0.3~0.8寸。可灸。

[附注]

(1)类属:①募穴之一,为心包的募穴。②八会穴之一,为气会膻中。

(2)解剖:本穴下有胸廓内动、静脉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3)其他:本穴为治疗气病的要穴。

11.天突 Tiāntū(RN22)。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胸闷,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膈。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直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向下缓缓刺入1.0~1.5寸。要严格掌握针刺方向和深度。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向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深部神经(见图1-55)。

图1-55 天突、廉泉、承浆穴

12.廉泉Liánquán(RN23)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强不语,舌缓流涎,暴喑,吞咽困难,舌体萎缩。

[刺灸法]向舌根方向斜刺0.5~1.2寸。可灸。

[附注]

(1)类属:交会穴之一,为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

(2)解剖:本穴下有颈前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舌根,有舌下神经及舌咽神经的分支(见图1-56)。

图1-56 龈交穴

六、常用奇穴 Extra Points,EX.

(一)头颈部穴 Tóujìngbù Xué(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1.四神聪 Sìshéncōng(EX-HN1)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狂证,癔病。

[刺灸法]针尖向百会方向或向四周,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见图1-57)。

图1-57 四神聪穴

2.印堂 Yìntáng(EX-HN3)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主治]头痛,眩晕,鼻炎,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中风。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见图1-58)。

图1-58 经外穴(头面部)

3.鱼腰 Yúyāo(EX-HN4)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

[刺灸法]向内外平刺0.3~0.5寸。禁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眶上动、静脉分布;布有眶上神经,面神经的分支。

4.太阳 Tàiyáng(EX-HN5)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面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斜刺或平刺透率谷、颊车等穴1~2寸。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用灸法。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颞浅动、静脉;布有三叉神经第

二、三支分支,面神经颞支。(见图1-59)

图1-59 太阳、耳尖、翳明穴

5.球后 Qiúhòu(EX-HN7)

[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主治]目疾。如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直刺,嘱病人眼向上看,医生左手拇指轻推眼球向上,右手持针沿眶下缘略向内上方缓缓刺入0.5~1.5寸,不提插、捻转,出针后轻压局部2~3分钟,以防出血。针刺不宜过深,并要严格掌握针刺方向,以免伤及视神经,或刺入颅腔、眼球。禁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为眼神经。

6.上迎香 Shàngyíngxiāng(EX-HN8)

[定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主治]鼻塞,鼻渊,鼻衄,鼻部疮疖,头痛,迎风流泪。

[刺灸法]针尖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面动、静脉分支;布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及滑车下神经。

7.金津 Jīnjīn(EX-HN12)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见图1-60)。

图1-60 海泉、金津、玉液穴

8.玉液 Yùyè(EX-HN13)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右侧的静脉上。

[主治]舌强,舌肿,口疮,喉炎,呕吐,消渴。

[刺灸法]三棱针点刺出血。禁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舌下静脉;布有舌下神经,舌神经。

9.翳明 Yìmíng(EX-HN14)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主治]雀目,白内障,青光眼,目翳,头痛,眩晕,耳鸣,失眠。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二)胸腹部穴 Xiōngfùbù Xué(Points of Chest and Abdomen,EX-CA.)

1.子宫 Zǐgōng(EX-CA1)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子宫出血、附件炎、不孕。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腹壁下动脉(见图1-61)。

图1-61 子宫穴

(三)背部穴 Bèibù Xué(Points of Back,EX-B.)

1.定喘 Dìngchuǎn(EX-B1)

[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哮喘,咳嗽,肩背强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颈横动脉和颈深动脉分支;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见图1-62)。

图1-62 经外穴(背部)

2.夹脊 Jiájǐ(EX-B2)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见图1-63)。

图1-63 定喘、夹脊穴

[主治]该穴适应范围较广。胸1~3椎治疗上肢疾病;胸1~8椎主治胸廓及胸腔内脏疾病;胸6~腰5椎主治腹腔内脏疾患;胸11~腰5椎主治腰骶部疾患;腰2~5椎主治下肢疾患,见表11。

[刺灸法]直刺0.3~0.5寸,斜刺0.5~1.5寸;平刺由上向下透穴2.0~4.0寸。可灸。

[附注]解剖:每穴下都有相应椎体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与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

表11 夹脊穴主治范围表

3.痞根 pǐgēn(EX-B4)

[定位]在腰部,当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主治]腹内痞块(肝脾肿大),腰痛。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第一腰动、静脉的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最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

4.腰眼 Yāoyǎn(EX-B7)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尿频,虚劳,妇科疾患(月经不调,带下)。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第四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三腰神经后支,深层为腰丛。

(四)上肢穴 ShàngzhīXué(Points of Upper Extremities,EXUE.)

1.二白 Erbái(EX-UE2)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

[主治]肛肠病证:痔疮,脱肛,痔漏疼痛或下血或痒。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桡动、静脉,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见图1-64)。

图1-64 二白穴

2.八邪 Bāxié(EX-UE9)

[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手指关节疾患,烦热,头痛,目痛,咽喉疼痛,毒咬伤。

[刺灸法]斜刺0.5~0.8寸;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桡神经手背支(见图1-65)。

图1-65 经外穴(手背)

3.四缝 Sìfèng(EX-UE10)

[定位]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小儿腹泻,手指疼痛。

[刺灸法]用三棱针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粘液或刺出血。一般不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分支;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见图1-66)。

图1-66 腰痛点、外劳宫穴

4.十宣 ShíXuān(EXUE11)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高热,癫痫,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不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丰富的痛觉感受器(见图1-67)。

图1-67 四缝、十宣穴

(五)下肢穴 Xiàzhī Xué(Points of Lower Extrenities,EX-LE.)

1.百虫窝 Bǎichōngwō(EX-LE3)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3寸,即血海上1寸。

[主治]皮肤瘙痒,风疹,湿疹,蛔虫病。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股神经肌支(见图1-68)。

图1-68 百虫窝、内膝眼、内踝尖穴

2.膝眼 Xīyǎn(EXLE5)。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主治]膝关节酸痛,鹤膝风,腿脚重痛,脚气,下肢痿软无力。

[刺灸法]向膝中斜刺0.5~1.0寸,或向对侧膝眼透刺,或直刺。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分支,股外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胫腓总神经分支(见图1-69)。

图1-69 髋骨、鹤顶、膝眼、阑尾穴

3.胆囊 Dǎnnáng(EX-LE6)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胁

肋痛。

[刺灸法]直刺1.0~1.5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见图1-70)。

图1-70 胆囊、外踝尖穴

4.阑尾 Lánwěi(EX-LE7)

[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萎痹。

[刺灸法]直刺1.0~2.0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

5.八风 Bāfēng(EX-LE10)

[定位]在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穴。

[主治]足跗肿痛,脚气,足趾疼痛,牙痛,胃痛,毒蛇咬伤。

[刺灸法]斜刺0.5~0.8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浅、腓深神经(见图1-71)。

图1-71 八风、气端穴

6.独阴 Dúyīn(EX-LE11)

[定位]在足第二趾的跖侧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

[主治]心痛,死胎,胞衣不下,滞产,月经不调,疝气。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解剖:本穴下有足底内侧动、静脉;布有足底内侧神经,趾底固有神经(见图1-72)。

图1-72 独阴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