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73页(1608字)

皮肤针为丛针浅刺法,是一种以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或腧穴)的针刺方法。皮肤针叩刺皮肤能激发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法具有安全、简便、适应证广泛等优点。

(一)针具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上规则地装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有针具装嵌针支数目的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检查针具时应注意针尖不宜太尖锐(宜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

(二)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 针具与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进行弹刺(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乘回弹之际立即提起),如此反复进行。

2.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根据病人体质、年龄、病情、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

(1)弱刺激:用较轻的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及头面、眼、耳、口、鼻等肌肉浅薄处。

(2)强刺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为宜。适用于年轻体壮、实证,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

(3)中等刺激:介于强弱两种刺激之间,以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为宜。适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多部位均可应用。

3.叩刺部位:

(1)循经叩刺:是一种循经络路线进行叩刺的方法。最常用的是项背腰骶的督脉和膀胱经,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络。

(2)局部叩刺:即患部叩刺。如扭伤后的局部淤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散刺或围刺。

(3)穴位叩刺:根据穴位主治进行选穴叩刺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的有阿是穴、夹脊穴、特定穴。

(三)适用范围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较广,临床各科病症均可应用。如叩刺后项部、痛侧头部及有关经脉,治疗头痛、偏头痛;叩刺头、项部及夹脊、印堂、太阳、百会等穴,治疗失眠、眩晕;叩刺患侧面部及大肠经,治疗口眼歪斜;叩刺眼周,治疗目疾;叩刺鼻周,治疗鼻疾;叩刺上腹部、背俞、胃经,治疗胃痛、呕吐、呃逆;叩刺下腹部、腰骶部、足三阴经,治疗阳痿、遗精、遗尿、痛经;患处叩刺加拔火罐,可治肩周炎、急性腰扭伤;患处叩刺加艾条悬起灸,可治神经性皮炎、斑秃。

(四)注意事项

(1)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叩刺时针尖须垂直而下,避免斜、钩、挑,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叩刺局部皮肤有出血者,可用挤干的酒精棉球擦一遍,以防感染。

(3)叩刺顺序一般应由上到下、由内到外进行,但对皮肤病应由外到内进行,以防病灶扩散。

(4)对易引起交叉传染的疾病如皮肤病、肝炎等,皮肤针的针具应专列单独使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