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421页(916字)

[简述]本病是由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经胃肠道传染。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病人常因毒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或合并感染而死亡。故应及时救治。

本病全年均有发病,但夏秋季多见,有与伤寒病人密切接触史,其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无欲外貌,反应迟钝,听力下降,甚至神昏谵语,相对缓脉、重脉。食欲下降,腹胀、腹泻或便秘,脾大可扪及,软有压痛。胸腹背部有浅红色皮疹,直径2~4毫米,压之退色。发病3周后可出现并发症(如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肠出血或肠穿孔等)。重症者暴泻如肠炎,或因脓毒败血病而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应警惕。

[治法]清热祛邪。

[处方]1.毫针法:①大椎、曲池、足三里;②身柱、合谷、期门、天枢

方法:2组处方交替应用,留针30~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2次。随症配穴:高热不退可加十宣或十二井穴刺血;昏迷不醒可加水沟、百会及十宣或十二井刺血;抽风者可加百会、风池,或十宣放血;腹痛腹胀者可加天枢、中脘,腹泻者再加内庭;便秘者可加支沟、大肠俞;小便不通可加关元、中极、三阴交、阴谷、阴陵泉;头痛眩晕可加头维、太阳、攒竹、风池;肠出血者可加上星、百会、大肠俞、厉兑、隐白、承浆;耳聋者可加翳风、听宫、听会。

2.穴位注射法:①大椎、天枢、外关;②期门、足三里、关元。

方法:2组处方交替应用,用双黄连注射液,每穴注入1毫升药液,每日1~2次,至症状消失为止。

[附注]针灸对本病有较好疗效,先父杨逢伦先生曾于1956~1959年在沈阳市传染病院专门研究针灸治疗本病,其论文发表于《中医杂志》1959年8期。对于伤寒毒血症严重者,应在抗感染、抗休克措施的配合下,针灸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