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46页(2846字)

禽白血病是由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骨细胞瘤、血管瘤、骨硬化病等,其中以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本病几乎波及所有商品群,但出现临床症状的病鸡数量不多。鸡呈现渐进性发生和持续的低死亡率(1%~2%),偶尔出现高达20%或以上的死亡率;很多感染鸡群的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产蛋率和蛋的品质下降。近年由J亚型病毒引起的肿瘤病,对肉鸡造成的损失尤为严重。

一、病原学

禽白血病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C型反转录病毒属中的成员,本病毒有3种,分别为内源性、外源性完全复制和外源性复制缺陷型,其中外源性完全复制型病毒是引起禽类发生肿瘤病的主要病毒型,常称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这群病毒十分复杂,分为A至J10个亚型,其中A、D亚群为外源性,宿主是鸡,A亚群以蛋鸡为主,C、D亚群致病力低。内源性的E亚型,宿主是鸡,F、G亚群为雉,H亚群为斑鸠,Ⅰ亚群为鹌鹑。J亚群病毒从肉用型鸡中分离到的一种新的致病性白血病病毒,近年对国内外肉鸡群危害日趋严重。

除B和D亚群之间存在部分交叉中和作用外,不同亚群的病毒之间无交叉中和反应。同一亚群存在着不同的抗原型,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中和反应。B亚群病毒通常比A亚群病毒的抗原型更不一致。

二、流行病学

本病毒既可经蛋垂直传播,又可水平经口腔分泌物及粪便传染,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存活。

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病毒的种鸡所产的蛋中携带病毒垂直传染,雏鸡出壳后潜伏到14~18周龄发病,发病率2%~23%不等。水平传播需要2周以上的密切接触,在鸡胚发育中,病毒不断增殖,主要存在于蛋清中,带毒的1日龄雏鸡可通过注射立克氏病疫苗的针头而传染健康鸡。

J亚群病毒主要感染肉种鸡,种公鸡发病率高。近年我国和世界各地发病日趋严重。本病毒如与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混合感染,将造成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的传播方式有两种:经蛋由母鸡垂直传播给后代,以及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在流行病学上十分重要,它为世代间的持续感染提供了一条途径。多数鸡通过与先天性感染的鸡密切接触而受到水平感染。

内源性病毒通常通过公鸡和母鸡的生殖细胞遗传传递,大多数有遗传缺陷,不产生传染性病毒粒子,只有少数无缺陷内源性病毒可在胚胎或幼雏内以感染性类型表达,具有与外源性病毒相类似的方式传播。内源性病毒致瘤性很弱或无致瘤性,但可干扰鸡对外源性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的应答。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可增加禽白血病病毒的排毒率。

三、临床症状

本病毒有多种病型,主要分为:

1.淋巴性白血病 多发生于120日龄以上的蛋鸡,病鸡鸡冠萎缩,精神沉郁,发病后期卧地不起,腹部触诊常可摸到肿大的肝脏。

2.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多发生于开产前后,精神沉郁,鸡冠青白色,常见毛囊处出血。

3.骨硬化病 多发生于2~3个月龄公鸡,胫骨肿粗是特征性症状,多见病鸡消瘦,全身皮肤苍白。

4.血管肿瘤 可见到皮肤、皮下组织、头颈部、胸部、两翅膀的出血病灶,有时可见皮肤上有火山口状的肿瘤。

5.J亚型淋巴白血病 主要发生于肉种鸡和蛋鸡,最早6周龄发病,多发生于18~25周龄,母鸡产蛋率下降,产小蛋,这种小蛋中有很高的含毒量。发病鸡沉郁,后期卧地不起,死亡率2%~8%。

四、病理变化

多种脏器发生肿瘤,从肿瘤分布率来看,肝脏、脾脏可在38%~88%之间,胸骨内侧对称的骨髓细胞瘤,是J亚型较特征的病变。法氏囊也出现增生性病变,如与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混合感染,可造成6周龄左右鸡胸腺及法氏囊的萎缩。

1.淋巴性白血病 病理剖检,多个组织均有肿瘤,尤其肝、肾、卵巢、脾和法氏囊中最为常见。肿瘤大小不一,呈结节性、粟粒性或弥漫性。结节状肿瘤质地柔软、光滑,切面略呈淡灰色到乳白色,少数有坏死灶;粟粒状肿瘤分布于肝实质内,肝脏均匀肿大,灰白色,质地脆软。脾肿瘤呈大理石状。

2.骨髓细胞瘤病 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病死鸡肝、脾、肾和其他器官均有肿瘤发生。由于肿瘤细胞的浸润,在肋骨和肋软骨接合处、胸骨内侧有奶油状肿瘤形成,下颌骨、鼻腔的软骨上及头盖骨上也常受到侵害而异常隆起。骨髓细胞瘤呈暗淡黄白色,脆弱或呈干酪样,弥漫性或结节性,有时肿瘤表面有一层薄而易破碎的骨膜,常见多个肿瘤,通常两侧对称。

3.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增生型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肝和脾肿大;肾呈弥散性增大,呈樱桃红到暗红色,质地脆软;骨髓增生、软化或呈水样,暗红或樱桃红色。贫血型可见贫血和点状出血,常见内脏器官(尤其是脾脏)萎缩;骨髓色淡呈胶状,髓空隙大多被海绵状骨质替代。

4.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质地坚硬,呈红色到灰色;实质器官增大、质脆,肝脏等器官可见灰色弥散性肿瘤结节。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剖检的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必须与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相鉴别,可通过荧光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病毒分离等检测方法做出最后诊断。

2.防治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可用的疫苗,所以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建立无本病的种鸡群是防治本病的最有效的措施。种鸡场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十分重要,检测并淘汰带毒鸡是最根本的防病净化的措施。鸡群应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用于制造疫苗的鸡胚,必须来自无白血病的鸡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