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高血压病防治手册》第31页(1038字)
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损害进展缓慢,早期只表现为肾脏自身调节功能减弱,约5~10年后出现轻中度肾小动脉硬化,继而累及肾单位,即所谓的“良性”肾硬化;约7%高血压患者病程突然恶化伴进行性肾损害,称为“恶性”肾硬化。
1.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特点为细小动脉(直径<0.1mm),尤其是小叶间动脉和入球小动脉的节段性玻璃样变,局灶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肾脏硬化程度视高血压的严重性和病程长短而异,早期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主要在血管病变,小叶间动脉内膜增厚,内弹力层围绕管腔呈同心圆样分布;入球小动脉内膜下层出现玻璃样变,逐渐发展为全层动脉壁均匀的玻璃样变。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理改变出现较晚,依病程长短而呈现多少不等的肾小球玻璃样变。邻近肾小管由于缺血而萎缩、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周围正常肾小球和肾小管呈代偿性肥大和扩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相互掺杂构成肉眼所见的肾表面颗粒状。此外,肉眼观肾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切面肾皮质变薄。
2.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血压急骤升高(舒张压>130mmHg)引起广泛的急性小动脉病变时,约85%以上的患者可出现肾脏损害,且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并可引起多器官严重损害。但一些无高血压的疾病,如溶血尿毒综合征、硬皮病等,也可出现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
肾小动脉病变是本病的显着特征,而肾小球病变相对较轻,肾小管及肾间质改变则不明显。肾小动脉病理改变特点为:①非炎症性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因嗜酸性物质浸润而增厚,管腔狭窄,腔内可见微血栓形成。该病变可蔓延到邻近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但仅局限于袢受累,很少超过肾小球的1/3。②增生性动脉内膜炎:入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内皮下水肿,内膜增厚,管壁似洋葱皮样改变,管腔显着狭窄。
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的发病机理可能涉及以下几个因素:①血压急骤升高对血管的直接张力作用;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的“血管毒性作用”;③微血管内凝血。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明,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引起的急性小血管损害是可逆的,控制血压可缓解高血压引起的肾小动脉硬化,尤其在发病早期,积极降压治疗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