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栽培施肥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施肥手册》第141页(4563字)
播种培育实生苗主要供嫁接繁作砧木或是为培育新品种。
(一)苗床施肥 苗床应选在光照充足、5°以下的缓坡地。土质为微酸性、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而且排灌方便。供秋播的苗床应在初秋进行翻耕施肥(每667米2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供春播用者,可于冬季翻耕土地,播种前整地作床。长江流域一带多雨,宜用高畦,畦宽100厘米,畦沟宽30~40厘米,苗床四周有排水畅通的干沟。为防止芽苗染病,可用福尔马林稀释液(1∶20)喷雾床面,每667米2用药3~4千克,苗床上盖薄膜熏蒸消毒,3天后掀去薄膜,使药液散发一周后,才可使用。
(二)幼苗施肥 中耕除草在生长季节不可间断,以保墒情,维护土壤的通气性,可结合施肥灌溉进行。当苗高15~20厘米时,开始薄肥勤施。肥料以氮肥为主,随着幼苗生长,逐步提高施肥浓度。7~8月后,苗木生长盛期已过,则减少或停止施肥。这样,梅苗当年8月中、下旬可望达到高30厘米处直径0.6厘米的嫁接标准。在芽接之前,估计砧木小于嫁接标准时,对高30厘米以上的幼苗进行摘心,并将苗高10厘米以下的分枝剪去,以抑制其生长,促进茎干增粗,对于芽接部位以上的分枝,则应保留,以增加叶面积,有助于增粗干径。这项工作应尽早进行,以便伤口愈合早,对芽接成活有利。苗期雨水过多,土壤过湿,苗木易罹立枯病,出现成排倒苗现象,可用200倍硫酸亚铁液浇灌,然后用清水洗叶。
(三)定植园地栽施肥技术 园林栽培宜用大苗,一般应在苗圃里培养4~5年,干径达5厘米以上,有几个自然分枝,且已始花者。这种梅苗生活力强,对机械损伤和不适环境有一定的抗御能力。梅花对土壤选择不严,最宜微酸性的土层深厚、排不良好的砂壤或壤土,在中性或偏碱性的轻黏土中亦能生长。但土层薄、板结、排水不良的土壤,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段,则不宜植梅。梅花喜暖、喜光,要求空气流通,但在风口处或建筑物北面遮荫处,也不适合植梅。梅花长寿,能活几百年,大面积种植最好选择丘陵山岗的向阳缓坡,坡度5°~15°的要撩壕;15°~35°者要做成梯田;35°以上者要筑鱼鳞坑,以防水土流失。此外,还要避开有冷空气沉积的盆地或峡谷。
丛植者不等距,一般3~5米即可。列植者视品种、土质而异,株距为4~5米。营造大面积梅园,按土壤肥瘠确定行株距。通常长方形栽植,沃土地可定为5米×4米,瘠薄地为4米×3米。这样,通风透光好,管理操作方便。
1.定植穴施肥树穴应早准备。冬植树,秋挖穴;春植树,冬挖穴。树穴宜大不宜小,原则上穴的直径应保证种后初期梅根在穴内自由伸展不受限制,梅苗随穴内疏松的土壤一起均匀下沉,必需让苗的根端与穴壁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定植幼树,树穴直径应为1米,深70~80厘米。山坡地土层薄、石栎多,树穴宽度加大,可挖成长方形(近似的),深度相应减浅。挖出的表土,较肥沃疏松,堆在一边;底土瘠薄坚硬,堆在另一边。栽前10天左右锄松穴底。栽后回填穴土。每穴施厩肥20~25千克,并渗少量磷肥,与回填土拌和,上面再覆盖一层表土,培成土丘状,丘顶略低于穴口。如果植梅地带砖渣杂物太多,树穴的回填土必然不够,应事先有充分估计,施工时备有客土供使用。
长江流域一带,落叶后至春季发芽前都可植梅。12月以前栽者,气温低,土温高,地上部分已停止生长,而栽后地下受伤的根容易愈合。春季栽者,正含苞待放,为了不影响观花,应带土球种植。移栽成年大梅树,为确保成活,最好带土球。土球直径不少于干径的6倍。移栽前将梅树的大侧枝锯掉1/3~1/2,以减轻根部供水的负担。主干和各大侧枝的下部都要用草绳缠裹,保持树皮湿度,防止日灼,降低蒸腾耗水。无论栽植幼树还是成年大树,是裸根栽者还是带土球栽者,栽后要灌一次透水,待水完全渗透穴土内,穴面再封土保墒。幼树需设支柱防风倒,大树用铅丝成三角形打桩拉紧树干,防止摇晃影响根系固定。注意使用铅丝时,应在树干上包一圈棕皮或橡皮,以免树干的皮层被捆伤。
2.地栽梅园培肥土壤施肥技术
(1)土壤改良与管理 中耕、除草、深翻、培土是梅园的重要管理措施,而中耕和除草更是梅园的两项首要土壤管理措施,往往结合进行。中耕除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的通气度,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促使矿质营养的分解,给梅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开放赏梅的专类园,如南京梅子山、杭州灵峰探梅、武汉磨山梅园等,花时日以万计的赏梅者拥入园中,不停顿地践踏,造成园土严重板结。这类梅园的土壤管理,已非常规中耕除草所能解决问题。必须对园土进行全面深翻,以恢复园土的物理结构。第一次深翻应在赏梅季节之后,春夏之间多次锄松表土,打碎土块,锄除杂草,并对树根培土。将杂草等收拾起来覆盖树盘,厚度不超过10厘米,起到保墒降温的作用。覆盖物腐烂后,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秋季结合施基肥,再深翻1次。武汉磨山梅园贯彻土壤管理措施得力,年年接待数十万人次赏梅,依然花灿若锦。
种有地被植物而未被践踏的梅园,自然可免除深翻,但中耕、除草、培土必不可少。在梅林间铺设草坪者,视被践踏程度,于赏梅季节后或全部深翻,重新铺草,或部分深翻铺草,或直接补植草,经过一段封闭养护,恢复绿菌。
(2)地栽梅园施肥技术 不论庭院、梅园定植的梅树,都是长期固定在一个地点生长,每年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料。所以,应经常施肥,不断补充土壤的养分,才能使梅树生长健旺,开花繁密,寿命延长。合理施肥,肥后浇水,才能发挥肥料的最大效应。一年之中可分3次施肥。
①基肥 基肥是供应梅树所需养分时间较长的基础肥料,并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其用量占全年施肥量的70%。江南一带果梅园的经验是:秋冬两季虽然都可施基肥,早施比晚施好。因为秋季梅树地上部分已停止生长,而地温还不低于15℃,根系的活动正值高峰,施肥后,肥料有充足的时间腐熟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使土质疏松。由于地温的提高,因施肥受伤的根,当年能愈合发出新根,有利于吸收水分,积累养分,供给花芽发育。基肥以迟效有机肥料如厩肥、饼肥、绿肥等为主,酸性土还应加入钙镁磷肥。施肥量无统一标准,视土壤、树龄、树势和开花情况而定。浙江萧山县青化联宜村对山脚40~50年生梅树,基肥每株施河泥75~100千克,猪粪50~75千克,人粪尿25~100千克,饼肥1~2.5千克。
施肥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图6-1):一是环状施肥,即在树冠外围挖宽30~40厘米、深20厘米左右的环状沟,将肥料施入沟内,然后覆土,浇一次水。此法操作简便,用肥节省,但挖沟易切断水平根,而且施肥范围局限沟内,一般多用于幼龄树。二是放射状沟施,即离主干1米处顺水平根生长方向在树冠下挖放射沟4~8条,沟长的一半在树冠内,另一半在树冠外,近树干处宜浅,为15厘米,远处深些,为40厘米。挖沟时避开粗根,要隔年隔次改变放射沟位置。此法一般比环状施肥伤根较少,施肥面积比环状法大,适用于成年树。
图6-1 施肥法
1.放射状沟施(a.断面图 b.平面图) 2.穴施
②追肥 追肥每年2~3次,追肥的养分要全,而磷钾肥应早施。
a.花芽分化肥:长江流域一带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树新梢停止生长,进入花芽分化期时,应抓紧追施一次速效性磷钾肥,如过磷酸钙、氯化钾等,为花芽分化创造良好条件。施肥可结合灌水进行。花芽分化肥要施用及时,切勿提早。过早施肥,往往促使新梢继续生长,对花芽形成反而不利。
花芽分化肥可使用根外追肥喷施叶面,比向地里施肥简单易行,用肥量小,立竿见影。喷磷,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过磷酸钙1%~2%的浸出液,最好是磷酸铵,使用浓度为0.5%~1.0%,如加入尿素或葡萄糖,连续多次喷射效果更好;喷钾,常用的有氯化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一般施用浓度为0.5%~1.0%。若施用草木灰,使用浓度为3%~10%浸出液。
b.催花肥:元月初,梅花含苞待放时,应追施速效肥,如尿素等,可促使花艳。
梅花最怕涝渍,土壤水分过多对梅树的为害常较水分不足为大。严重时,会引起夏季落叶、枯梢、死亡。当降雨过多时,应及时挖沟排水。对栽在低洼地的梅树,栽植时就应埋地下管道,达到雨后无积水。梅花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在整个营养生长期间,都需要足够的水分,才能正常生长。
针对梅树叶片伏秋旱卷曲脱落的内因和外因,栽培上可采取:适时灌溉及土面保墒,减轻旱情;深耕园土,深施肥料,加厚土层,促使梅树根系向纵深伸展,增加吸水面积;生长期对叶片喷施氮、磷、钾肥,提高叶片质量,增强树势。
3.古梅、名梅施肥 古梅、名梅分布在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多孤植,树龄200年以上者居多,最高达700余年,它们是中华文明史的活的历史见证,有的被冠以“国宝”之称。然而,在悠悠岁月中,古梅饱经沧桑,树势普遍衰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查明我国的70多株古梅、名梅,先后死亡5株,还有多株岌岌可危,急待抢救。对多数古梅、名梅从最基础的土壤管理做起,帮助扶壮,延长寿命,已刻不容缓,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对于业已开放游览的古梅、名梅,应设护拦,使游人远离树盘,避免践踏,影响根系生长。护栏应从树冠边缘开始,尽量大些,将护栏内的土壤,分年分次深翻,注意勿伤粗根,重施有机肥,平时保持表土疏松,防止渍水;对于已设围栏,或砌石台植者,其护栏和石台普遍离树干太近,栏、台内空间小,基质有限,已难为古梅提供足够的养分。栏、台外又多为水泥、青石地坪,梅根深入地坪下,呼吸作用受阻,吸收营养物质有减无增,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需要,旷日已久,必然导致树势每况愈下。应积极设法扩充围栏和树台面积,客土填充,增施有机肥,旱时灌水,长年保持树盘内土壤疏松透气;对于准备开放观赏的古梅,特别是原株生长在坡坎上者,应在坡坎下方垒石填土,防止水土冲刷,崩塌倒树;有的古梅原栽在寺庙里,更应设栏保护,向游客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不得爬树、攀枝摘花,并年年为古梅及时松土、施肥,帮助恢复树势,延长其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