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89页(3434字)
【血型】 人体的红细胞膜上存在着特殊的血型特异性抗原,称为血型物质,而血清中含有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根据血型物质的不同,可以将血型分型。常用的为ABO血型系统,把血型分为A、B、AB及O型,红细胞膜上分别含有A、B、AB血型抗原,而O型血者红细胞膜上不含任何血型抗原。相应地,血清中含有抗B、抗A、无抗体和抗A及抗B凝集素。此外尚有其他血型系统,如Rh系统,将红细胞膜上含Rh抗原物质者成为Rh阳性血型,否则为Rh阴性血型。不同血型者之间输血将发生溶血反应。输血前应进行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交叉试验。先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主侧),再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副侧),如两者都不凝集,或仅副侧有轻微凝集,可以输血。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如来不及进行交叉试验,可暂时输入O型血,以抢救生命,待交叉试验后再应用同型血。
【成分输血】 将血液中各种成分分离,分别输给不同需要的患者,称为成分输血。优点是针对性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并发症。血液成分分为血细胞、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三大类。
1.血细胞成分
(1)红细胞制品
1)浓缩红细胞或少浆血:不含或少含血浆,可以改善供氧,而不使循环超负荷。主要用于血容量正常而红细胞缺少的贫血,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慢性失血等。
2)含少量白细胞的红细胞:将白细胞去除70%以上和保留红细胞70%以上的成分血。适用于多次输血后产生白细胞凝集抗体而有发热反应的贫血。
3)洗涤红细胞:除去80%~90%的白细胞、血小板和99%以上蛋白的成分血。适应证与少含白细胞的红细胞相同,还用于器官移植、尿毒症及血液透析的患者。
(2)白细胞:主要为浓缩粒细胞,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如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等。
(3)血小板:是指含有浓缩血小板的血浆,适用于血小板缺乏(30×109/L)或血小板功能异常者。
2.血浆成分
(1)新鲜冰冻血浆:含各种凝血因子、白蛋白和球蛋白。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如肝功能不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输大量库存血后等。还用于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2)普通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在-20℃以下保存1年后即成为普通冰冻血浆。可继续保存至5年。用于各种原因所致循环血量不足。一次使用不应超过1000ml。
(3)冷沉淀:含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Ⅷ。适用于特定因子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3.血浆蛋白成分
(1)白蛋白:蛋白浓度有5%、20%、25%等几种。低浓度制剂用于补充血容量,而高浓度制剂用于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并有利尿作用。
(2)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各种传染病的防治以及与抗生素合用,治疗单用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感染。
(3)凝血因子制品:有多种制剂,用于血友病和各种有关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出血。其中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制剂还可用作创面止血。
【自体输血】 是指收集自体血液,在需要时再输还本人。
1.自体失血回输,用于下列情况:
(1)腹腔或胸腔内出血,如脾破裂、单纯性血胸等。
(2)估计失血量在1000ml以上的大手术。
(3)手术后引流液回输,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且仅回输手术后6小时内的引流血液。
2.血液稀释回输: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采集患者自体血液,同时输入等量血浆代用品,如各种代血浆等,此时血液稀释而容量不变。所采集的血液可于术中或术后给予。用于估计术中失血在1000~2000ml的大手术。
3.预存自体库血:在术前数日,定期反复采自体血储存,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注意一次采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2%。
【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大出血:是主要适应证,包括严重创伤时和手术时的出血。如出血量在500~800ml,可首先给予晶体液或血浆增量剂;当失血量大于1000ml时,要及时输血。
(2)大面积烧伤:主要应输入血浆制剂,需配合使用晶体液,其目的主要在于扩充血容量。
(3)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血容量正常的贫血应输入浓缩红细胞,低蛋白血症应输入血浆或白蛋白。
(4)严重感染:输血可提供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在采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时给予浓缩粒细胞,对严重感染常能获得良好疗效。
(5)凝血功能异常:应与术前输入有关成分血,如血友病者应输抗血友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缺少症应输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制剂等。
2.禁忌证
(1)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病变,并有明显代偿失调者,输血将促使心衰和加重肺水肿。
(2)脑溢血、严重脑震荡或脑挫裂伤者,常有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输血可使之加重。
(3)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型,常伴心衰和肺功能不良,输血将加重病情,并使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
(4)严重支气管哮喘伴有肺气肿、肺功能不全者。
(5)急性肝炎肝细胞性黄疸,常伴肾功能损害,输血应慎重。
【血浆代用品】 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质制成的胶体溶液,可以代替血浆扩充血容量,目前常用的为右旋糖酐和羟乙基淀粉。
1.右旋糖酐
(1)右旋糖酐70: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5000,胶体渗透压高,主要用来增加血容量。24小时用量不超过1000~ 1500ml。
(2)右旋糖酐40:因相对分子质量小,平均4万左右,输入后在血液内滞留时间短,扩充血容量作用仅维持1.5小时,由于其能降低血液黏度、减少红细胞凝聚,因此主要用来改善微循环和增加组织灌流。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由于其有导致肾小管闭塞的危险,少尿患者应慎重使用。
2.羟乙基淀粉代血浆:由玉米淀粉制成,无毒、无抗原性、无过敏反应,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长,对凝血无影响。其制剂有羟乙基淀粉等渗氯化钠注射液和羟乙基淀粉电解质平衡代血浆。后者含钠、钾、氯和镁离子,浓度与血浆相近,并含有HCO3-,是一种较好的血浆代用品。主要用于扩充血用量和治疗各种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特别适用于急症患者有明显血容量不足者,可立即使用,通常一次可用10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