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18页(2208字)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一、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分为四期。
Ⅰ期(前驱期):轻度性格和行为改变,可有扑翼震颤,脑电图正常。
Ⅱ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计算力、书写能力均发生障碍。有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
Ⅲ期:昏睡和严重的精神错乱等神经体征加重。
Ⅳ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脑电图明显异常。
二、病情判断
(1)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肝昏迷预后差。
(2)慢性终末期,有腹水、黄疸、出血倾向的预后差。
(3)慢性型有明显诱因且容易消除者(如出血、失钾)预后好。
(4)肝功能较好,有门、腔静脉分流术进高蛋白饮食引起的肝性脑病预后好。
三、急救与护理
(一)积极消除诱因
当发现患者出现昏迷前期迹象时,及时找出诱因,及时纠正。及时治疗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避免快速和大量的排钾利尿和放腹水,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禁用吗啡、哌替啶等镇静剂,可注射小剂量安定、东莨菪碱。需要时用苯海拉明、扑尔敏代替安定。
(二)减少氨的生成与吸收
1.限制蛋白摄入 肝性脑病患者忌蛋白质饮食,清醒后逐渐增加蛋白质饮食,每日不超过40g,以植物蛋白为宜。注意补充能量,昏迷患者可鼻饲碳水化合物或静脉给予能量物质,保证每日每人至少5040~5880kJ热量。
2.灌肠 用生理盐水100ml加白醋50ml,每日灌肠一次,减少氨的吸收。忌用肥皂水灌肠。
3.抑制肠菌生长减少氨的吸收 口服新霉素每日2~4g,或口服灭滴灵每次0.2g,每日4次。近年来使用乳果糖较多,用63%~70%乳果糖,每日60~150ml,剂量从小量开始,以调节到每日排软便2~3次为宜。其作用有:①降低直肠中的pH值,减少氨的吸收。②使氨渗于细菌蛋白内,有导泻和使氨排泄的作用。
(三)促进氨的代谢和清除
(1)谷氨酸钠和谷氨酸钾:谷氨酸钠和谷氨酸钾共4支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注意尿少时慎用钾盐,明显腹水和水肿时慎用钠盐。
(2)精氨酸10~20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注意注射不宜过快,否则会引起流涎、面色潮红与呕吐。
(四)其他
(1)输注支链氨基酸混合液纠正氨基酸代谢的不平衡,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合成,恢复脑功能。
(2)补充某些物质,如左旋多巴能增加神经递质的合成,以恢复正常的神经传递活动,恢复脑功能。
(六)及时处理并发症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记录24h出入量,每日入量应少于2500ml(有腹水者入量应控制在尿量再加1000ml之内)。及时补钾和纠正碱中毒。
(2)保护脑细胞,防治脑水肿,使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减少脑能量的消耗,并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3)有出血倾向者给维生素K1或输新鲜血;有消化道大出血者及时补充新鲜血,纠正休克。
(七)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护理,注意保暖,定时翻身,注意卫生,防止感染、昏迷。躁动不安者采取防护,加强安全护理。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八)监测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与神志。监测血糖、肝脏大小,监测出入水量、血常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血气、尿素氮、肝功能,必要时监测3P试验,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