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藻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79页(843字)
【症状】 病斑在叶片的正、背面均可出现,但以正面为主。初期病处为针尖状的黄褐色或灰白色的小圆点,有时略成十字形,后以小圆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围扩展,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稍隆起,直径约6毫米,灰绿色至绿褐色,边缘不整齐,表面有细条纹状的毛毡状物,此即病菌的营养体。后期的毛毡状物逐渐消失,由灰绿色转为暗褐色或灰白色病斑,表面光滑,直径3~10毫米。
【病原】 为头孢藻属的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是一种寄生性的绿藻。营养体为叶状体,病部所见的毛毡状物,即孢子囊和孢子囊梗。孢囊梗长274~450微米,叉状分枝,梗顶端膨大,顶端生8~12个小梗,小梗顶端各生1椭圆形或球形孢子囊,大小14.5~20.3微米×16~23.5微米。孢子囊成熟后,遇水散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双鞭毛(图9-7)。
图9-7 山茶藻斑病
1.症状 2.孢子囊梗及孢囊孢子
【发病规律】 病原藻以营养体在寄主组织上越冬。在潮湿的条件下产生孢子囊梗、孢子囊及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潮湿适于孢子的形成、萌发。孢子侵入叶片角质层,并在表皮细胞和角质层之间蔓延扩张。病原藻是弱寄生菌,一般仅为害生长衰弱的山茶。植株密集、荫蔽和通风透光不良,均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适当修剪,避免过度荫蔽,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2)摘除重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
(3)早春,可喷1∶0.5∶120波尔多液;植株开花后,可喷波美1~2度石灰硫磺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