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嘴壶夜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42页(1382字)
【学名】 Oraesia excavata Butler。
【别名】 嘴壶夜蛾。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山东、河北、陕西、内蒙古、福建等地。寄主有桃、无花果、柑橘、梨等。成虫在晚上刺吸果汁,引起果腐烂。幼虫食叶,造成残缺不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19毫米,翅展34~40毫米。头部红褐色,胸、腹部褐色。前翅棕褐色,外缘中部外突成1角。角的内侧有1三角形红褐色纹,后缘中部内凹,顶角至后缘中部有1深色斜线,线的内侧淡褐色。肾状纹明显,周围褐色。后翅黄褐色,沿外缘深褐色(图9-43)。卵为扁球形,直径约0.8毫米,高约0.6毫米,表面密布纵纹,初产时黄白色,数小时后卵壳出现暗红色花纹,孵化前变为灰黑色。幼虫腹足(包括臀足)仅4对,共6龄。第一龄头部黄色,体淡灰褐色,其余各龄体均为漆黑色,但体背面的黄色或白色斑纹变化颇大。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左右。头部两侧各有4个黄斑,各节背面在白色斑纹处杂有大黄斑1个、小红斑数个、中红斑1个,呈纵线状排列。蛹长17毫米,赤褐色,体表密布小刻点。腹部5~7节前缘有1横列深刻纹。茧由幼虫所吐的丝和土粒构成,或仅在移植物绿色部分卷成筒状,蛰伏其中化蛹。
图9-43 鸟嘴壶夜蛾成虫
【生活习性】 浙江1年4代。以幼虫越冬。各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5月中至7月下旬,7月上旬至9月上旬,8月中至10月上旬,9月下旬至次年10月中旬。
成虫白天隐藏于荫蔽处,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弱,但嗜食糖液,略具伪死性。发生期间,在闷热、无风的晚上出现数量最多。当气温下降至13℃或风力达3级的夜晚,发生数量则骤降。成虫吸食果汁时间颇长,自数分钟至1小时以上。被害果初期刺孔变色,伤口逐渐腐烂而脱落。
成虫产卵多在上半夜。卵散产。初孵幼虫多隐藏在防己等叶背取食,残留表皮。3龄畏阳光,在早上10时左右多迁至附近杂草等可隐蔽处躲藏,下午4时后,再迁回寄主上。
在广州7~8月间,卵期3~4天,幼虫期20~22天,蛹期约10天,成虫寿命7~9天。
【防治方法】 在成虫发生期,每667米2设置40瓦黄色荧光灯1~2支,或在傍晚将滴有香茅草油的纸片挂在桃树上,以拒避夜蛾为害。据原华南农学院试验,用含香茅油的纸片拒蛾,作用最大。做法是:一般5年生的桃树,每株用香茅油约10毫升,分别滴于8~10张纸片上(每片面积5厘米×6厘米),然后在傍晚将药纸均匀悬挂于植株周围,次晨把药纸收回保存于密封的塑料纸袋内,复用药纸时,用药量减半。幼虫发生期可喷施速扑杀1500倍液。
桃树病虫害除上述外,还有重环蛱蝶、梨星毛虫、桃枯叶蛾、朝鲜球坚蚧、淡绿叶蝉、东方盔蚧、黄斑长翅卷蛾等,可参考本书其他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