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根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49页(1183字)
【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于根颈及根部。初发生时,只是1个微小的突起,后发展成乳白色或肉色的瘤。随着肿瘤的长大,逐渐变成褐色或深褐色,次年春再次生长。肿瘤呈圆球形或扁球形,肿瘤间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状。瘤木质坚硬,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有龟裂,瘤的直径从数厘米到10余厘米,大的可达30厘米,在肿瘤的周围有许多毛状根。植株发病后,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很少,地上部生长缓慢,树势衰弱,易感染胴枯病、树脂病。发生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落,花少,花期短,枝条干枯,甚至全株死亡。在1株樱花上肿瘤少则1个,多则10多个。发病初期地上部不明显,往往不被人们所察觉(图9-47)。
图9-47 樱花根癌病
【病原】 为野杆菌属癌肿野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Conn.。菌体短杆状,单细胞,大小0.4~0.8微米×1.0~3.0微米,有1~3根鞭毛,在肉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22℃,pH5.7~7.2,最适pH7.3。
【发病规律】 病菌存活在寄主肿瘤组织表面和土壤中,随寄主组织残体可存活几个月到1年。如单独在土壤中便很快的失去生活力,在肿瘤内部检查不到活的细菌。病菌靠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地下害虫、线虫、嫁接工具及机具等也有一定的传播作用。病菌通过各种伤口侵入。细菌侵入薄壁细胞组织后,在薄壁细胞组织的表皮细胞间扩展,但不大量繁殖,也不破坏寄主细胞和组织,而是刺激薄壁组织的细胞增长和分裂增多,从而形成肿瘤。以后肿瘤不断增大,以春夏增长较快。秋冬季节虽受感染,但发展缓慢,瘤也不会长的太大。
此菌具有在短期内将正常寄主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的能力。一旦转为肿瘤细胞的过程完成,这些细胞便不再依赖寄主,即便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也能继续生长和异常分裂,使肿瘤增大。这就是肿瘤内部检查不出细菌的原因。细菌只有在开始发病时是重要的。从病菌侵入到肉眼可见的小肿瘤,一般需要10~14天,但长者则1年以上。土壤湿度大,pH6.2~8,土壤有机质丰富时,病害发生常较重。樱花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在桂林,日本的太岛樱、千原樱表现感病,而完善樱、大山樱及当地品种则较抗病。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实行轮种或土壤消毒处理后栽种。栽植前将根与根颈放置链霉素(500万单位)溶液中浸泡2小时,可防治此病。Agrobacterium radiobauter的1个菌株(84号)对根癌病菌有抵抗作用,用此菌浸苗木等防治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