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角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65页(715字)

【症状】 紫荆角斑病发生于叶片上。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褐色至黑色。病斑大小有2种:大斑5~15毫米,由紫荆集束尾孢霉所引起;小斑为1~6毫米,由紫荆粗尾孢霉所引起。病斑上都有淡黑色细小霉点,此即病原菌的子座。病斑可相互连接成片。最后造成叶片枯死。

【病原】 分别为紫荆集束尾孢霉Cercospora chionea Ell.etEv.和紫荆粗尾孢霉Cercospora cercidicola Ell.。紫荆集束尾孢霉的子实层以生于叶面为主。子座圆形,浅淡褐色,直径20~50微米。分生孢子梗密集成束,基部淡榄褐色,上端几乎无色,不屈曲,不分枝,隔膜0~4个,顶端圆锥形,孢子痕小。分生孢子线形或圆筒形,无色,直或弯曲,基部平切,圆形或短倒圆锥形,顶端钝,隔膜不明显,偶尔稍有色,40~100微米×4~5.5微米。紫荆粗尾孢霉的分生孢子梗较细长,分生孢子圆筒形至倒棍棒形,淡橄榄色,较短而宽,20~60微米×4~7微米。有性态为紫荆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cercidicola(E.et K.)wolf。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落叶上越冬。翌春,当温湿度适宜时,孢子经风雨传播,侵染发病。在雨水多的年份,发病严重。在雨季,病斑扩大较快,常相互连接成片,引起叶枯、叶落。

【防治方法】 冬季清除病叶、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菌原。晚春和早夏期间,喷洒1∶1∶200波尔多液,每隔15天1次,可连续喷数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