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边绿刺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71页(1178字)

【学名】 Parasa consocia Walker。

【别名】 绿刺蛾、青刺蛾、四点刺蛾。

【分布与为害】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黑江、辽宁、江西、河北、湖南、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等地。寄主有梅花、紫荆、桃花、樱花、海棠、红叶李、月季、白玉兰、柑橘、美人蕉、栀子、月桂、石榴等。初孵幼虫啮食叶肉,使叶呈网状。3龄后蚕食叶片,将叶食光,仅留叶脉,严重时将全株叶食光仅留枝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18毫米,翅展38~41毫米。头顶和胸部绿色,胸背中央有1棕色纵线,腹部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略带放射状的褐色斑纹,外缘黄色带上满布棕色雾点,斑内缘和翅脉棕色。后翅黄色,缘毛棕色(图9-58)。卵扁平,椭圆形,浅黄绿色,直径长1.2毫米。老熟幼虫,体长28毫米,黄绿色。体背有1条蓝色背中线,亚背线带红棕色。腹侧自后胸至腹部第九节均具刺突1对,上着生黄棕色刺毛;腹部末端有4丛蓝黑色绒球状刺毛疣。蛹广卵圆形,体长13~16毫米,棕褐色。茧栗棕色,圆筒形,端钝且平,坚硬,表面有棕色毛,长15毫米。

图9-58 褐边绿刺蛾

1.成虫 2.茧 3.蛹 4.卵 5.幼虫

【生活习性】 1年2~3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根际浅土层结茧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第一代成虫在5月下旬至6月羽化、产卵。卵产于叶背面,数十粒呈鳞状排列,6月至7月下旬发生第一代幼虫,食害叶片。7月中旬后,幼虫陆续老熟结茧化蛹。8月初第二代成虫羽化,开始产卵。8月中旬至9月,第二代幼虫为害。9月中、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下树结茧越冬。

卵期5~7天。幼虫8龄,历期30天左右。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时食蜕下的皮,3~4龄后吃穿叶表皮,6龄后自叶缘向内蚕食。蛹期5~46天。成虫寿命3~8天,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冬春季在寄主根际,掘土挖蛹,将挖的蛹置于5毫米×5毫米口径的铁丝网容器内,使羽化刺蛾不能飞出,而紫姬蜂等天敌可自由飞出,从而达到杀除刺蛾,保护天敌的作用。

(2)成虫羽化期点黑光灯诱杀成虫。

(3)幼虫为害期喷含孢子100亿/毫升的青虫菌5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