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突圆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605页(1655字)
【学名】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分布与为害】 分布广东、台湾、香港等地。寄主有马尾松、五针松、光松、加勒比松、黑松等。若虫和雌成虫在叶鞘内、针叶上为害,使针叶枯黄,以致大面积枯死。
【形态特征】 2龄雄虫介壳长卵形,壳点突出一端,褐色,壳点周围淡褐色,介壳较低的一端为灰白色。雌成虫孕卵前介壳略呈圆形,扁平,中心略高,壳点位于中心或略偏,橘黄色,周围1圈淡褐色,介壳其余部分灰白色。孕卵后,介壳变厚,并向尾部伸展,成为雪梨状。雌成虫体宽梨形,淡黄色,膜质,臀板硬化,体长0.7~1.1毫米。头、胸部最宽0.5~0.9毫米。第二至四腹节侧缘稍突出。臀板较宽。触角疣状,上有毛1根。口器发达。臀叶2对,中臀叶突出,宽略大于长,顶端圆,每侧有1凹刻。基部的硬化部深入臀板中。第二臀叶小,不两分。雄虫体橘黄色,长0.8毫米,翅展1.1毫米。触角10节,长0.3毫米。每节有数根毛。单眼2对。胸足发达。前翅膜质,翅脉2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棍。端部有毛1根。体末端交尾器发达,长而稍弯曲。初孵若虫体卵圆形,淡黄色,长0.2~0.3毫米。1对单眼,着生于触角下方侧边。触角4节,第四节长,其长约为基部3节之和的3倍,整节有轮纹。口器发达。足发达,转节上有1根长毛,跗冠毛和爪冠毛各1对。腹面体缘有1列刚毛,中胸到体末的背缘有管腺分布。臀叶2对,中臀叶较大而突出,外缘有齿刻,第二臀叶不两分。中臀叶间有长、短刚毛各1对。
【生活习性】 在广东南部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期。各世代的雌蚧完成1代的历期:分别为52.9~62.5天,47.5~50.2天,46.3~46.7天,49.4~51天,114.0~118.3天。初孵若虫高峰期分别是3月中旬至4月中旬,6月初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上旬,9月底至11月中旬。
卵期短,多数卵在雌虫体内发育成熟,产卵和孵化几乎同时进行。少数卵在母体内孵化。
若虫出壳以10~14时最多。如遇闷热天气,出壳高峰提前8小时。冬季气温低时,林间仍有少量若虫出壳。刚出壳的若虫,常沿针叶来回爬动,寻找合适场所,经1~2小时后把口针插入针叶内固定吸食。经5~19小时开始泌蜡。再经20~32小时蜡即可封盖全身。再过1~2天蜡被增厚变白,形成圆介壳。固定在叶鞘内的多发育成雌虫,在叶鞘外、针叶上、果球上的多为雄虫。
雄成虫羽化后在介壳内蛰伏1~3天。出壳后翅恢复正常,十分活跃,寻找雌蚧交尾。一生可多次交尾。交尾后数小时后死亡。雌成虫交尾后10~15天开始产卵。各代雌蚧产卵期少则1个月,多则3个月以上。产卵量以越冬代与第一代最多,约64~78粒。8~9月第三代产卵量最少,每雌仅产39粒左右。雌成虫在日光下枝叶中存活率达70%左右。冬季存活时间较夏季长。气温越高死亡率越大。夏季日平均气温达28.1℃时出现死亡高峰,旬平均气温低于18℃时呈负相关。即气温愈低,死亡率愈大。月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时虫口密度相应减少。风对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荫蔽多湿有利发生。
天敌有红点唇瓢虫、寡节瓢虫、细缘唇瓢虫、八斑绢草蛉、牯岭草蛉、圆果大赤螨、尼氏钝缓螨、爱友丽蚜小蜂、黄蚜小蜂、梨圆蚧捕虱蚜小蜂、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天敌捕食和寄生率一般为3%~5%,最高可达20%。
【防治方法】 保护天敌。若虫盛孵期喷10%速扑杀1500倍液,或25%爱卡士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还可选用花保50~2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