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西方哲学手册》第157页(1284字)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论述美学和目的论的重要着作。初版于1790年。全书可分为“导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三大部分。康德在该书中企图沟通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割裂开来的“现象”和“本体”的两个领域,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

在“导论”中作者对他的“批判哲学”作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从而指明了该书在其“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康德指出:“判断力”是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这两个领域之中的中介,它提出的“目的”概念,使从自然的必然性过渡到自由成为可能。在“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作者分析了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量、关系和样式四个方面对美的本质作了详尽的考察。从质上看,美无利害感,不同于愉快和善,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纯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从量上看,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它只是一种主观的心境,这种心境只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是人人共有的;从关系上看,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即美在客观上是无目的,但又合主观目的形式;从样式上看,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美的东西产生快感是必然的,但这个必然不是凭概念而是建立在人人都有的“共通感”的前提上的。康德还分析了美与崇高的异同以及崇高的特性。美与崇高的共同点是:二者都不涉及概念和欲念,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可以普遍传达。不同点是: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则只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即对象的无限性;美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快感。他把崇高分为两种:一是数量上的崇高,一是力量上的崇高。前者如大海、崇山峻岭等,其特点是对象无限大;后者如雷、电、风暴等,其特点是对象魄力大。

在“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中,康德讨论了动植物有机体的合目的性问题,并进而论述了整个自然界的目的论。在他看来,审美判断只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自然界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观的目的。他反对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外在的目的”,主张“内在的目的”,认为动植物有机体组织具有内在的自然的目的。康德认为,这种有机体的自然的目的的概念,给自然科学提供了目的论的基础,是对单纯的机械力学规律的补充和提高。但这是一种先验的目的论,因为它只是一种规范性原理而不是构造性原理,只是引导人们尽可能深远地去探索自然的秘密。在康德看来,从这种先验的目的论立场出发,就可以克服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康德的目的论是要论证整个自然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人”。但他们所说的“人”是一种道德实体,他要论述自然与人的统一。这也是该书的主旨。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所阐述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和主观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的色彩,但他却奠定了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础,在欧洲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第一个以强大的美学思维冲破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思想壁垒,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