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性病防治手册》第68页(623字)

淋菌的致病性与它的某些表面物质如菌毛等有关。淋菌培养20小时内的菌落其菌丝表面具有菌毛,称为P+菌落,衰老时菌毛消失,此时称为P-菌落。P+菌落的菌株接种于尿道可以引起尿道炎,而P-菌落的无菌毛菌株则不能引起感染。通过菌毛,淋菌可粘附于人类上皮组织引起感染,造成损伤、坏死和脱落。菌体的表面物质能抵抗特异性抗体和补体的杀伤作用,以及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细菌在病灶内大量繁殖。

淋菌外膜含有蛋白Ⅰ、Ⅱ、Ⅲ及脂多糖等物质。蛋白Ⅰ为淋菌外膜的主要蛋白,占蛋白外膜的60%,每一菌株都有其自身的蛋白Ⅰ;不同菌株的淋菌,其蛋白抗原性也不同;该抗原性稳定,可制成单克隆抗体对淋球菌进行血清分型。当淋菌粘附于人体粘膜后,蛋白Ⅰ的分子迅速转移到人体细胞膜,淋菌即被吞噬,被吞噬后的淋菌再从细胞内排至细胞外粘膜下层,引起感染。蛋白Ⅰ也可以在细胞核上形成孔道,使嗜水性物质如糖及某些抗生素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蛋白Ⅱ则能使细胞与人体上皮细胞、细菌和白蛋白及细菌之间相互结合。蛋白Ⅱ的性质很不稳定,在不同的环境下可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过染色体的重新组合而实现。蛋白Ⅲ的性质不明。此外,淋菌还能释放IgA分解酶,破坏人体粘膜的IgA,使细菌更容易粘附于粘膜上。粘多糖为淋菌的毒素,与粘膜下和体内补体协同引起炎症反应,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形成脓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