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57页(3555字)
凡突然口眼斜,半身不遂,或语言蹇涩,甚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痰声拽锯者谓中风。古人有言其为“偏枯”、“偏风”、“风痱”等名称。好发于老年人,发病初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多留有半身瘫痪,语言蹇涩等后遗症。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均属此范畴。
【发病因素】
(1)气虚受风 凡年过半百,元气衰半,稍过劳累,气机益发耗散,致鼓动推送之力不足,血气运行迟缓,故每至夜半,阴盛阳衰之时,脑腑脉络辄致凝滞瘀塞,神机顿失所养,内风扰动,致成中风。
(2)脾虚痰浊内生 多因少壮恣食肥甘,损伤脾土,脾失健运,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但成脂腻痰浊,积聚于内,阻塞脉道,上蒙清窍而成中风。
(3)阴虚动风 老人阴气衰少,或曲运神机,暗耗心营,或房劳伤精,均致阴虚生风,肝阳鸱张,遂成中风。
(4)郁怒生风 遇事不乐,所欲不遂,致郁怒陡起,肝火暴盛,火极生风,风火相煽,鼓动血气,冲溢脉络,弥漫髓海,灵窍被堵,神机不司而成中风。
(5)过咸伤血 经言“咸伤血”、“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过食咸味,则血气受伤,血脉凝泣而不通,经络壅滞而不宣,致成中风。
以上诸因,若中经络,则正气失之偏颇,经气流行痹阻而成半身不遂;若阴阳气机逆乱,神机被蒙,心窍闭塞不用则成中脏闭症;若阳失阴抱,虚阳飞越,气血涣散则成中脏脱症;若风中廉泉,痰阻舌本则成舌强语蹇。以上种种,若当时未能彻底治愈,则将长期留有半身不遂后遗症。
【辨证分型】
1.卒中期
(1)中经络 突然半身不遂,口面歪斜,瘫肢麻木,或伴语言蹇涩,舌歪脉弦。
(2)中脏腑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又因正邪的盛衰不一,可形成闭证和脱证。
①闭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二便不通,面赤气粗,躁动不宁,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②脱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舌痿,脉微弱欲绝。
2.后遗症 当危险期过后,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半身不遂等后遗症,若右半偏瘫者,多伴有语言蹇涩。中风初期,邪在阳经,外侧肌群多成弛缓型瘫痪,即瘫肢萎软不用;中风后期,邪移至阴经,呈痉挛性瘫痪,即瘫肢拘紧僵硬,特别是内侧肌群。
【治疗】
治则:中经络者宜涤痰剔风,通经活络;闭证者宜豁痰开窍;脱证者宜回阳固脱;后遗症者宜疏通经络。
1.体针
(1)中经络 取穴: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伏兔、委中、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绝骨、解溪、行间、上廉泉。方法:用导气法,得气为度,留针15-30分钟,早期可每日1次,1月后可改为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停针1周后接下一疗程。留针期间可接以电针仪,频率每秒2-3次,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2)闭证 取穴:人中、十宣、丰隆、百会、风池、劳宫、三阴交。方法: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针2次,直至苏醒。
(3)脱证 取穴:关元、气海、足三里。方法:用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针2次,直至苏醒。
(4)后遗症 取穴同中经络,然晚期可加阴经穴位。方法:同(1)。
2.灸法 取穴:中经络除风池、委中、上廉泉需慎用外,余穴均可辨证取用,后遗症期应加阴经穴,特别在肢体拘紧处必须选穴。脱证取关元、气海。方法:化脓灸,早期灸健侧,晚期灸患侧。每次选2-4穴,每穴灸3-9壮,灸后贴上灸疮膏(无灸疮膏也可用橡皮胶代),务必令其化脓,结疤后继续灸其他穴。脱证者艾灸壮数毋问其数,直至阳回。
3.头针 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中线。方法:平刺约1寸2分,用提插泻法,运针3分钟,留针1-2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3分钟,或接以电针G-6805,每日1次。
4.耳针 取穴:神门、肝、心、脾、肾、缘中、皮质下、三焦、肝阳、指、腕、肘、肩、踝、膝、髋。方法:每次辨证取5穴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5.刺络拔罐 取穴:同“体针”中经络之穴。方法:先用七星针在穴处叩刺微微见出血,然后拔以火罐,留罐10分钟,隔日1次。
6.水针 取穴:同“体针”中经络之穴,然必须在四肢部肌肉丰满处取穴。方法:用丹参或复方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1-2毫升,每次选2-4穴,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1周后接下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邓氏等治疗中风昏迷,点刺大敦放血,泻太冲、合谷、足三里;亦可针隐白、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解溪,取得疗效。(邓春雷等,陕西中医函授,1998;(1):10)
(2)郭氏等急救中风初期患者33例,取十二井穴作刺络放血,结果发现患者心率加快,神志明显好转,对颅内血流有良好的双向调整作用。(郭义等,上海针灸杂志,1997;(2):11)
【古代文献选录】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足手,宜泻不宜补:合谷一、手三里二、曲池三、肩井四、环跳五、血海六、阳陵泉七、阴陵泉八、足三里九、绝骨十、昆仑十一。”
《针灸大成·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针灸大成》卷八:“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
《针灸大成》卷九:“第一、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第二、阴证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证也。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第四、中风不省人事:人中、中冲、合谷……复刺后穴:哑门、大敦。”“第六、半身不遂中风: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复刺后穴:肩井、上廉、委中。”“第八、中风,左瘫右痪: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复刺后穴,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风市、丘墟、阳陵泉。”
【备注】
针灸治疗中风效果较好,但必须及时,一待病情稳定,即可立刻施以针灸疗法,也可结合用药。妥善护理,杜绝褥疮。恢复期,积极诱导功能锻炼。未中风之前,应积极防治中风的先兆症,平时不得过于疲劳,不得发怒。要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前两病予直接灸关元、足三里、绝骨、中脘,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