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93页(1974字)
阴痒是以妇女阴道内或外阴部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又称“阴门瘙痒”、“阴”等。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和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也有因精神因素、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及其他皮肤病变引起的。一般多见于中年妇女。
【发病因素】
(1)忽视卫生,或久居阴湿之地,以致湿邪虫侵入阴部,发为阴痒。
(2)情怀不畅,肝郁脾虚,肝郁化火,脾虚生湿,湿热下注,蕴结阴器,亦致阴痒。
(3)年老体虚,肝肾不足,精血亏损,生风化燥,阴部失养,发为阴痒。
【辨证分型】
(1)肝经湿热 阴部瘙痒,甚则痒痛,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其气腥臭,心烦少寐,胸胁胀闷,口苦而腻,纳谷不香,苔黄腻,脉弦数。
(2)肝肾阴虚 阴部干涩,灼热瘙痒,带下黄赤,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耳鸣腰痠,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疗】
治则:清热利湿,调补肝肾。
1.体针 取穴:中极、三阴交、阴陵泉、下髎、血海、蠡沟。肝经湿热加行间、曲泉;肝肾阴虚加太溪、冲门。方法:每次选4-6穴,虚补实泻,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耳针 取穴:外生殖器、卵巢、神门、肝、脾、内分泌。方法:每次选2-3穴,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也可用耳穴贴压或埋针法。
3.水针 取穴:曲骨、下髎、环跳、三阴交、血海、坐骨点。方法:每次选用2穴,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丹参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电热针 取穴:阿是穴、曲骨、会阴。方法:用DRI-Ⅰ型电热针机和5号电热针的组合装置,进针时以30°斜角刺入,根据病变区组织厚薄决定深度,电流量60-90毫安,每次留针30-40分钟。本法适用治疗女阴营养不良。
【现代临床举例】
(1)黄氏等以中极、会阴为主,配气冲、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冲,采用小幅度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56例女阴营养不良经1-7个疗程治疗,停针后随访3-19个月,止痒总有效率96.4%,皮损好转者59%。(黄炜英等,中国针灸,1985;(3):7)
(2)夏氏等用电热针治疗女阴营养不良55例,以局部取穴加曲骨、会阴及循经取穴的综合针刺方法,并选用DRI-Ⅰ型电热针机和5号电热针的组合装置,控制温度在37-42℃,每次留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结果,临床治愈44例,显效8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治疗后有78.2%病例的女阴皮肤黏膜恢复正常,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治疗后有80%病例女阴皮肤色素恢复正常,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夏玉卿等,中医杂志,1987;(9):48)
【古代文献选录】
《千金要方》卷三十:“鱼际主阴湿痒,腹中余疾。”
《医心方》卷七:“《新录要方》治阴痒水出不能瘥者方:灸脊穷骨,名龟尾,依年壮,或七壮。又,灸足大指丛毛中,多至七壮,并良。”
《玉龙经·针灸歌》:“阴中湿痒阴跷间。”
《针方六集》卷五:“阴谷:阴部湿痒。”
《类经图翼》卷七:“上髎:阴中痒痛。”
【备注】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剧痒难忍或病程缠绵者可配合局部用药。
(2)临证应排除癣证、湿疹等病变。宜做阴道分泌物检查,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