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96页(1881字)
乳少系指产后乳汁分泌量少,不能满足婴儿需要而言。又称“缺乳”。
【发病因素】
(1)脾胃素弱,生化之源不足,复因分娩失血过多,以致气血亏虚,不能化为乳汁。
(2)产后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经脉壅滞,阻碍乳汁运行。
【辨证分型】
(1)气血虚弱 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纳少,舌淡苔少,脉虚细。
(2)肝郁气滞 产后乳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乐,食欲减退,或有微热,舌淡苔薄,脉弦细带数。
【治疗】
治则:调补气血,通络下乳。
1.体针 取穴:膻中、乳根、少泽。气血虚弱加脾俞、足三里;肝郁气滞加肝俞、期门、太冲。方法:针膻中宜向两侧乳房横刺,针乳根宜向上横刺,使感应向乳房扩散,少泽穴针1分深,也可点刺放血,中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灸法 取穴:膻中、乳根、少泽。方法: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1-2次。
3.耳针 取穴:乳腺、交感、内分泌、肝、脾、缘中。方法: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两耳交替,隔日1次。或用压丸法。
4.水针 取穴:乳根。方法:维生素B1、维生素C注射液各100毫克,每穴注入2毫升,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陈氏介绍,先于少泽穴用三棱针轻刺出血,再用毫针刺其他腧穴(膻中、乳根、脾俞、中渚、肝俞、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3-4穴,补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最后艾灸膻中、乳根20分钟。治疗45例,35例乳汁完全满足婴儿需要,7例每天只喂1-2次奶粉即可,3例治疗中断。(陈凤霞,中国针灸,1983;(1):28)
(2)李氏先取膻中,用毫针,以45°角向上斜刺,施行补法。如脾胃虚弱,加刺足三里、公孙,用补法;兼见乳房肿痛者,加刺膈俞,用泻法。用此法观察120例,有效率达98%。(李志强,山西中医,1985;(2):57)
(3)解氏用耳针治疗乳少265例,取内分泌、胸、乳、胃、肝、神门、皮质下、脑点。根据辨证每次取3-4穴。捻转快进得气后,即施补泻手法,先泻后补,双耳同时进行,每10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结果,痊愈226例,好转23例,无效6例。(解广智,吉林中医药,1987;(3):14)
【古代文献选录】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妇人无乳法,初针两手小指外侧近爪甲深一分,两手腋门深三分,两手天井深六分。”
《儒门事亲》卷五:“乳汁不下:针肩井二穴,亦效。”
《玉龙经·针灸歌》:“乳汁少时膻中穴。”
《神应经·妇人部》:“无乳:膻中(灸)、少泽(补),此二穴神效。”
《针灸大成》卷九:“第一百二、妇人无乳:少泽、合谷、膻中。”
《针灸易学》卷上:“无乳:少泽、合谷补,膻中左右迎之,妇人觉气行之乳头,退针。”
【备注】
(1)针灸治疗乳少效果颇佳。在治疗同时宜补充营养。
(2)临床应与乳痈缺乳者相鉴别。
(3)注意哺乳方法,定时喂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