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21页(3222字)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小儿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出现运动障碍,伴有智能落后、抽搐、听力视力障碍等。致病原因以围(生)产期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最为常见;其次由于难产、产伤、头颅外伤等引起颅内出血,胎内及产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他还有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新生儿核黄疸等。根据运动表现和瘫痪情况将本病分为四型:痉挛型、运动障碍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而以前两型为多见。
【诊断要点】
(1)病史 可有早产、难产史,新生儿窒息、高胆红质血症史,或其他年龄期的损伤、中枢感染史。
(2)早期症状和体征为多哭、吸吮及吞咽障碍、发育迟缓,6个月后颈紧张反射阳性,下肢快速外展时出现内收肌痉挛,扶立时膝关节伸直,足尖着地。
(3)痉挛性瘫痪(包括单瘫、截瘫、偏瘫等),肌张力增强,或不自主、不规则、不能控制、无目的动作,手足徐动或震颤麻痹等锥体外系症状为本病典型症状。
(4)辅助检查 ①脑脊液检查正常。②脑电图检查多显示异常,两侧波形不对称或有棘波。③头颅X线片示小头畸形或两侧不对称。④头颅CT示大脑发育异常。
【治疗】
(一)痉挛型
1.体针 取穴:风池、风府、百会、四神聪、大椎、身柱、筋缩、命门、腰阳关、肾俞、秩边、环跳、曲池、后溪、合谷、足三里、绝骨。辨证选穴:肾亏血虚型加太溪、肾俞、肝俞、脾俞。阳虚血瘀型加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方法:每次酌情选取5-6穴,每日1次,连续针10-15次,诸穴轮流使用,中强刺激。不易配合的婴儿可速刺不留针,亦可配合使用七星针叩击督脉,腰部膀胱经,每周2次。
2.水针 取穴:足三里、大椎、阳陵泉、曲池。方法: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12、维生素B1、当归注射液等,每次选2-4穴,每穴注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10-20次为一疗程,可重复5-10疗程。
3.耳针 取穴:心、肾、脾、脑干、皮质下、枕、神门、大肠、小肠、腰骶椎、贲门、十二指肠。方法:每次取6-8穴,针刺或耳穴压丸(一耳),隔2-3日左右耳交换,10次为一疗程,可重复5-10疗程。
4.头针 ①取穴: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方法:用0.5-1寸毫针迅速刺入皮下,深度至帽状腱膜下,然后将针体与皮肤平行,送至所需刺激区,不捻针。留针2-4小时,留针期间可以自由活动。②取穴:依据症状选择汤氏头针若干相应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方法:用30号1寸毫针刺入帽状腱膜层,留针30-120分钟,隔日1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
(二)运动障碍型
1.体针 取穴:风池、大杼、肾俞、肝俞。辨证选穴:外感风邪加风府、外关。表邪化热取大椎、曲池。阴血亏虚加膈俞、血海、太溪。气血亏虚加足三里、气海、脾俞。以上肢部不自主动作为主的可再取手三里、曲池、合谷等;下肢部为主的加环跳、足三里、昆仑等;面部症状严重的加合谷;言语不利,进食困难者加廉泉、内关。方法:按辨证每次选取4-5对穴位,发作时以治标为主,中强度行针,以疏其风;稳定时以治本,调摄阴阳为主。连治30-50次。
2.水针 取穴:中渚、昆仑、大椎。方法: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每日1次,每次0.3-0.5毫升(每穴),每次选2-3穴;或维生素B1,每日1次,每次0.5-1毫升(每穴),每次2-3穴,10次为一疗程。
3.耳针 取穴:肾、心、神门、皮质下、枕。方法:每次选3-4穴,用埋针、针刺或耳穴压丸。
4.电针 取穴:风池(接负极)、外关(接正极)。方法:刺激频率适中,电压由弱至适量,每次通电30分钟,每1-2日1次,连治10次为一疗程,共治3-5疗程。
5.头针 ①舞蹈震颤区(双侧),配运动区、平衡区、足运感区等。②汤氏头针疗法(参见本节痉挛型治疗)。
(三)共济失调型
1.体针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风池、率谷、阳陵泉、足三里。随症选穴:有上肢症状者加曲池、外关、养老。有下肢症状者加环跳、悬钟、伏兔。有眼部症状者加攒竹、球后、太阳。方法:主穴轮流使用,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星期,可连治5-10个疗程。
2.头针 ①取穴:平衡区、视区、舞蹈震颤区。方法:针刺后留针1-2小时,每星期针治3次,10次为一疗程,连治5-10疗程。②汤氏头针疗法(参见本节痉挛型治疗)。
【现代临床举例】
(1)李氏用耳穴贴压法治疗低能儿187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穴取枕、脑、皮质下、贲门、十二指肠、大小肠、腰骶椎等,将药物浸泡过的特制聚苯珠贴在耳穴上。平均治疗时间80.6天。结果智龄平均增长20.6个月,智商提高23分。治疗效果与治时年龄的大小成反比。(李家琪,上海针灸杂志,1989;(3):10)
(2)穴位注射法,主要穴位分三组:①哑门、肾俞。②风池、足三里。③大椎、内关。可交替使用。头部穴位用乙酰谷酰胺或复方麝香注射液,四肢躯干穴位用活血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或呋喃硫胺液,每穴注入药液1-2毫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樊绍曾、时毓民主编,儿科病的中西医治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224)
(3)马氏等治疗小儿脑瘫60例,针刺“脊三穴”(第七颈椎和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等,结果总有效率达86.7%。(马新平等,针灸临床杂志,1996;(5-6):28)
(4)于氏等用“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142例,取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等,肢体瘫痪配手三针、风市、伏兔、血海及足三针,智力低下配智三针,同时根据辨证配合适当穴位,结果有效率达82.4%。(于海波等,内蒙古中医药,1996;(3):26)
【备注】
(1)汤氏头针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汤颂延老中医创造的,是根据传统中医意象(全息论)学说理论,将人的头部意象为一个整体,以顶耳线(耳屏切迹到百会的连线)为界,将头部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为仰式人体,后半部为伏式人体,其上、下肢随身体自由下垂。经过临床反复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摸索出60个区、点、线。
(2)脑瘫的治疗较难,疗效较差,预后与脑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密切相关。针刺治疗可在1-3个月后产生不同程度效果,故需持续较长时间治疗。同时需辅以教育和功能锻炼。肢体瘫痪、挛缩者,在必要时可施矫形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