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32页(1510字)
入暮或在黑暗处不能视物,白昼或在亮光下视力又可恢复者,犹如雀目,俗称夜盲。尚有“鸡盲”、“鸡蒙眼”、“高风内障”等名称。先天性夜盲,称为高风雀目,与视网膜色素退变相关;后天性夜盲,称为肝虚雀目,与维生素A缺乏症相关。
【发病因素】
多因禀赋不足,命门火衰,精气不能上充目窍;或肝肾亏损,气血暗耗;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或肝虚血少,目失濡养。
【辨证分型】
初起双眼失去光泽,或干涩羞明频频眨动,入暮或黑暗处不能见物,白昼视力正常。病久日重仅见眼前事物,不能看到周围空间,最后导致失明。脉弱,临床症状以肝、脾、肾虚弱为主。
【治疗】
治则:补益肝肾、益气明目。
1.体针 取穴:睛明、风池、攒竹、太阳。命门火衰加肾俞、命门;肝肾亏损加肝俞、肾俞;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足三里;肝虚血少加膈俞、肝俞、三阴交。方法:眼部穴位轻刺,其他穴位均用捻转行补法。留针20分钟,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2.耳针 取穴:目1、目2、肝、脾、肾、交感、眼。方法:留针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上述耳穴,每日每穴按压3遍,每遍每穴按压20下。
3.水针 取穴:肝俞、肾俞。方法: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双侧肝俞、肾俞,两穴交替注射,每穴0.5毫升,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取承泣、足三里、三阴交穴。操作方法:刺承泣,嘱患者眼上视,用压刺法徐徐进针1.3寸,轻捻转不提插。有胀感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裘沛然等,新编中国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57)
【古代文献选录】
《千金要方》卷三十:“肝俞主热病差后,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文头白肉际。”
《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青盲,雀目,视物不明:丘墟(灸,针泻)、足三里、委中(出血)。”
《针灸聚英·百证赋》:“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医学纲目》卷十三:“(心)雀目不能夜视:神庭、上星、前顶、百会(各出血以盐涂之立愈)。又法:照海、肝俞。”
《针灸逢源》卷五:“雀目不能夜视……肝俞、睛明、光明、临泣、三阴交。”
【备注】
(1)针灸治疗夜盲症有较好的疗效,若配合药物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必须调节饮食习惯,多食含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