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主要关节及形成的特殊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102页(4241字)
1.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又称下颌关节,关节面由下颌骨与颞骨组成,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成上下两部。关节囊前部较薄弱,因此,下颌关节易向前脱位。此关节是个两侧同时运动的联合关节。颞下颌关节能做张口、闭口和侧方运动。张口时下颌骨下降,并伴有下颌骨向前的运动。故当张口时,下颌头随同关节盘滑至关节结节下方,若张口过大,而关节囊又特别松弛时可造成下颌关节脱位,患者不能闭口。
2.肩关节(shoulder joint) 关节面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沿冠状轴可做屈、伸运动;沿矢状轴可做收、展运动;沿垂直轴可做旋内、旋外。此外还可做环转运动。人的手借肩关节的灵活运动可触到体表的任何部位(图3-6A、图3-10A)。
3.肘关节(elbow joint) 关节面由肱骨下端和尺、桡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关节囊内含有三个关节:肱尺关节(humeroulnar joint)、肱桡关节(humeroradial joint)和桡尺近侧关节(proximal radioulnar joint)。肘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壁厚而紧张,并有尺侧和桡侧副韧带加强。此外,桡骨上端有一桡骨环状韧带围绕,它使桡骨头在旋转时不易脱出。但在幼儿,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环状韧带较松弛,因此在伸直位用力牵拉幼儿前臂时,桡骨头可被环状韧带卡住而出现桡骨头半脱位。肘关节可做屈、伸运动,其桡尺近侧关节可做旋前、旋后运动(图3-10B)。
4.桡腕关节(radiocarpal joint) 通称腕关节,关节面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尺骨下端的关节盘作成关节窝,手部腕骨近侧列共同组成关节头。关节囊松弛,四周有韧带加强,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图3-6B、图3-7、图3-10E)。
5.髋关节(hip joint) 关节面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头构成。髋关节囊厚而坚韧,上方附于髋臼唇,下方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包被股骨颈内侧2/3,颈的外侧1/3在囊外,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之分。髋关节的运动如同肩关节,为一多轴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因股骨头深藏于髋臼中,两关节面面积相差很小,加之关节囊较紧张,周围又有韧带强劲,故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但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以适应下肢负重和行走的功能(图3-9、图3-10G)。
6.膝关节(knee joint) 关节面由股骨、胫骨的内、外侧髁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一个关节。关节囊附于各关节面的周缘,囊的前面有股四头肌肌腱形成的髌韧带(patellar ligament)加强,囊的两侧分别有胫侧副韧带(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和腓侧副韧带(fibular collateral ligament)加强。在膝关节囊内,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髁间隆起之间附有强韧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牢固地将股、胫两骨连在一起,防止胫骨向前后移位。在股骨和胫骨关节面之间还有两块半月形的纤维软骨板,分别为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和外侧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半月板周缘厚,内缘薄,下面平、上面凹。它不仅增加了关节窝的深度,而且在跳跃和剧烈活动时还可起缓冲作用。当膝关节处于屈位时,半月板可同股骨髁一起对胫骨髁做旋转运动。膝关节属单轴关节,沿冠状轴做屈、伸运动,但在半屈位时还可做小幅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图3-10H)。
7.距小腿关节(talocrural joint) 又称踝关节,关节面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关节囊前、后壁宽松,两侧有韧带加强。踝关节为单轴关节,能做屈、伸运动,由于此关节伸位时角度变小,亦称背屈(dorsal flexure);反之,脚尖向下称为跖屈(plantar flexure)。当背屈时较宽的距骨滑车前部嵌入关节窝内,关节较稳定;但在跖屈时,由于较窄的滑车后部进入关节窝内,于是只能做轻微的侧方运动,此时关节不够稳定,故踝关节扭伤多发生在跖屈的情况下(图3-8、图3-10Ⅰ)。
8.胸廓(thoraclc cage) 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图3-1)。成人的胸廓近似圆锥形,上窄下宽,前后径小于横径。第1胸椎体、第1肋和胸骨柄上缘共同围成胸廓上口(inlet of thorax),呈肾形,为颈部和胸部的通道。胸廓下口(outlet of thorax)大而不规整,由第12胸椎、第12对肋、第11对肋前端、两侧肋弓(costal arch)和胸骨剑突(xiphoid proccss)围成。两侧肋弓在中线所夹的角称胸骨下角(infrasternal angle),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intercostal space),共有11对。胸廓容纳和保护心、肺、大血管,并覆盖肝、脾等重要器官。胸廓除保护、支持功能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在呼吸肌的作用下,肋前部为高,伴以胸骨上升,从而加大了胸廓的前后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在重力和肌肉作用下,胸廓做相反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减小。胸腔容积的改变,促成了肺呼吸。胸廓的形状和大小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所从事的职业等因素有关。新生儿的胸廓,横径较小,肋平举,呈桶状;其后,随年龄的增长及呼吸运动的加强,肋逐渐下降,横径逐渐增大;13~15岁时外形与成年人相似,出现性差,女性胸廓短而圆,胸骨较短,上口更倾斜,胸廓容积较男性小;老人胸廓因肋软骨钙化,弹性减小,运动减弱,胸廓下塌且变扁变长。佝偻病(rickets)儿童,因缺少钙盐而骨组织疏松,易变形,致胸廓前后径扩大,胸骨明显突出,形成“鸡胸”(chicken breast);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气喘病的老年人,因长时间咳喘,胸廓各径增大而成“桶状胸”(barrel chest)。
9.脊柱(vertebral column) 由全部椎骨、椎间盘、骶骨、尾骨以及韧带和关节等连结而成(图3-1)。脊柱内有椎孔连成的椎管,容纳脊髓。两侧有23对椎间孔,为脊神经和血管通道。成人脊柱长约70cm,女性略短,其长度或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静卧比站立时,可长出2~3cm,这是由于站立时椎间盘稍被压缩所致。椎间盘的总厚度约占脊柱全长的1/4,老人因椎间盘变薄,骨质萎缩,脊柱可变短。从航天医学的观察认为:失重对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椎间隙的变化最为明显。人进入失重状态后,椎间隙立即增大,因而使得身高比清晨时的地面身高增长4~8cm。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到人体的自然直立姿势,而且由于对肌肉、韧带和神经的牵拉而产生疼痛的感觉。但众多的航天医学实践的丰富经验认为,在失重条件下采用人工弹力加载和加强运动已证明是有效的对抗防护措施。
脊柱在矢状位上有四个生理弯曲,即突向前的颈曲(cervical curvature)和腰曲(lumbar curvature),突向后的胸曲(thoracic curvature)和骶曲(sacral curvature)。颈曲和腰曲是生后发育过程中,随着抬头、站立和行走而逐渐形成的。这些弯曲使脊柱具有弹性,对步行或跳跃中所产生的震动起缓冲作用,并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相邻两个椎骨之间的运动幅度很小,但是这些微小的运动总合起来,便使脊柱具有很大的活动范围,沿冠状轴能做前屈后伸运动,沿矢状轴能做侧屈运动,沿垂直轴能做旋转运动(图3-10K)。这些运动主要通过颈部和腰部进行,故损伤也多见于这两个部位。
10.骨盆(pelvis) 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图3-1)。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两髂前上棘与两耻骨结节位于同一冠状面内,此时,尾骨尖与耻骨联合上缘居同一水平面上。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上方的大骨盆(greater pelvis)和下方的小骨盆(lesser pelvis)。界线(terminal line)是由骶骨的岬(promontorv)向两侧经弓状线(arcuate line)、耻骨梳(pecten pubis)、耻骨结节(pubic tubercle)至耻骨联合上缘(supramarginal of pubic symphysis)构成的环形线,为大、小骨盆的分界。小骨盆分为上、下口和骨盆腔。骨盆上口由上述界线围成。骨盆下口由尾骨尖(apex of coccyx)、骶结节韧带(sacrotuberous ligament)、坐骨结节(ischial tuberositv)、坐骨支(ramus of isc hium)、耻骨下支(inferior ramus of pubis)和耻骨联合下缘(inframarginal of pubis symphysis)(附有耻骨弓状韧带(arcuate pubic ligament))围成,呈菱形。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pubic arch),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耻骨下角(subpubic angle),男性为70°~75°,女性为90°~100°。两口之间的腔称骨盆腔(pelvic cavity),此腔容纳和保护盆内器官。在女性,骨盆还是胎儿娩出的产道(birth canal)。骨盆是人类性差最显着的骨骼,约在10岁以后,男、女性骨盆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骨盆具有如下特征:骨盆外形短而宽,骨盆上口近似圆形,较宽大,骨盆下口和耻下角较大,可达90°以上。女性骨盆这些特点主要与妊娠和分娩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