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760页(3076字)

子宫(uterus)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是受精卵发育成长为胎儿的场所。子宫在小骨盆内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正常呈前倾前屈位,膀胱和直肠的充盈程度可影响子宫的位置(图14-11A)。子宫后方为直肠,故临床上可经直肠检查子宫的位置和大小。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主要装置是盆膈的承托和周围的韧带的牵引。固定子宫的韧带共有四对,分别是子宫阔韧带(broad ligament of uterus)、子宫圆韧带(round ligament of uterus)、子宫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 of uterus)和骶子宫韧带(sacrouterine ligament)。如果承托子宫上述固定装置损伤或松弛,容易引起子宫不同程度的子宫下垂入阴道内,称子宫脱垂症(prolapse of uterus)。

(一)子宫的形态结构

子宫分底、体、颈三部分(图14-11B)。子宫底(fundus of uterus)是两侧输卵管子宫口以上圆凸的部分,底以下大部分是子宫体(body ofuterus)。体下端呈圆柱状称子宫颈(neck of uterus),子宫颈的下1/3伸入阴道内,叫子宫颈阴道部(vaginal part of cervix),上2/3在阴道以上部分称子宫颈阴道上部(supravaginal part of cervix)。子宫颈为癌肿好发部位。子宫内腔较狭窄,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在子宫底和体内,称子宫腔(cavity ofuterus),呈倒置三角形,基底向上,尖角向下。基底的两角有输卵管子宫口(uterine orifice of uterine tube)。下部位于子宫颈内,称子宫颈管(canal of cervix of uterus)。子宫颈管呈梭形,上口为颈管内口(Internal uterine opening);下口称颈管外口(external uterine opening),即子宫口(orifice of uterus),通阴道。子宫口在未产妇为圆形,分娩后呈横裂形,裂口周围呈唇状。

(二)子宫的组织结构

子宫壁很厚,由内膜、肌层和外膜组成(图14-13A、B)。子宫内膜(endometrium)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含丰富血管和子宫腺。子宫内膜可人为地分为两层,靠近子宫腔的一层较厚称功能层(functional layer),此层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改变与剥脱。靠近肌层的一层较薄为基底层(basal layer),当功能层脱落后由此层修补。肌层(myometrium)为很厚的平滑肌,此层具有很大的伸展性,妊娠时平滑肌细胞体积增大和增长,以适应妊娠需要,足月妊娠时子宫腔的容量,一般可增至非孕期的1000倍。分娩时,子宫平滑肌有节律收缩,成为胎儿娩出的动力,还可压迫血管,制止产后出血。子宫外膜(perimetrium)在子宫体和子宫底为浆膜,其余为纤维膜。

图14-13 子宫壁组织结构(A、B)

(三)月经周期

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整个生育年龄期间,生殖器官和子宫内膜呈现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增殖、分泌、脱落、出血的过程称为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月经周期中子宫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menstruation)。月经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平均28天左右。一般把子宫开始出血的这天算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青年女性,12~14岁左右出现第一次月经,称为初潮(menarche)。45~50岁的妇女月经停止称绝经(menopause)。

1.月经周期中卵巢与子宫内膜的变化 依照子宫内膜的变化,可将月经周期分为三个期(图14-14):

图14-14 月经周期形成的原理及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变化

(1)增殖期(proliferative phase):此期的时间由月经停止日开始到卵巢排卵日为止,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历时约10天左右。此期中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使月经后的子宫内膜修复增生,内膜的血管和腺体增多增长,呈增殖型变化,但此时的腺体无分泌功能。在此期末卵泡成熟发生排卵(ovulation)。此期也称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

(2)分泌期(secretory phase):此期由排卵日起到月经到来之前止,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历时14天左右。在此期内排卵后的卵泡发育成黄体。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显着增生,血管、腺体进一步增长,腺体分泌含糖原的黏液,呈分泌型变化。子宫内膜腺体的分泌活动是本期的特点。这个特点为受精卵的植入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此期也称黄体期(luteal phase)。

(3)月经期(menstrual phase):此期由月经来潮到月经停止,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4天。如卵子未受精,黄体逐渐萎缩变成白体,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支持而脱落,血管破裂出血,经血量约50~200ml。随后又进入下一次月经的增殖期,周而复始。

2.月经周期形成的原理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是在卵巢激素作用下形成的,而卵巢的活动又受到下丘脑-腺垂体的控制(图14-14)。

在增殖期,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进腺垂体产生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此时腺垂体主要分泌FSH,刺激卵巢内卵泡的生长发育,而卵泡分泌雌激素引起子宫内膜呈增殖型变化。当雌激素在血中的浓度增高时,促进下丘脑分泌GnRH,进而使腺垂体分泌FSH和LH,以LH为主。在FSH和大量LH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排卵,并生成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分泌期的变化。如果未受孕,随着血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升高,它们又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抑制腺垂体分泌FSH和LH,血中的FSH和LH水平下降,黄体失去FSH和LH的支持,萎缩变成白体,使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支持,因而脱落、出血进入月经期。血中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减少,解除了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抑制作用,FSH和LH分泌又增多,于是又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的增殖期,如此周而复始。月经周期形成的原理及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变化总结于表14-1。

表14-1 月经周期形成的原理及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变化

如果受孕,胚泡产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使黄体发育成妊娠黄体,继续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支持子宫内膜继续生长,发育形成蜕膜,所以出现停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