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临床医嘱手册》第106页(838字)
说明:(1)起病3~6小时以内诊断明确的患者,如无溶栓禁忌证且条件许可,应采取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t-PA等,使用方法各不相同。尿激酶0.8~1.0万U/kg,加入100m1生理盐水中,30分钟静脉滴入。
(2)不能溶栓有抗凝治疗适应证者可试用抗凝疗法,目前较简便实用的方法是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10~14天。部分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可继续抗凝7~10天,以防止再形成血栓。
(3)如不能进行溶栓和抗凝,对血细胞比容大于50%者,可采用等容血液稀释治疗,以改善脑血流灌注。
(4)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不能与溶栓和抗凝治疗同时应用。可用于脑血栓形成治疗的各个阶段,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再发。
(5)病情轻或无脑水肿表现者,可不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或仅用小剂量甘露醇缓慢静脉滴注清除自由基治疗。
(6)高渗和血管扩张药不宜在发病初期使用。神经元保护治疗参见脑出血节,除自由基清除剂外,钙拮剂在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和西比灵。
(7)血压偏高者可先降颅压治疗,如仍高于200/120mmHg可使用缓和的降压药物。
(8)注意病人的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但禁用高渗葡萄糖供能。合并糖尿病或应激性血糖升高者应酌情处理,输液中如含有等渗葡萄糖液体应加用胰岛素,每4~6g葡萄糖用1U胰岛素对抗。
(9)对特殊病因所致脑血栓形成者如风湿病、钩体病、血液病等,应作相应的病因治疗,合并心功能不全或心律紊乱者要及时纠正。
(10)腔隙性脑梗死按特殊治疗方法,尤其不宜溶栓和抗凝治疗,但因病灶小,相对预后较好。
(11)一旦病情稳定即开始各种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按摩、肌电生物反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