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杆菌属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429页(9703字)

分支杆菌属是一类平直或微弯的细长杆菌,繁殖时有分支生长趋势。一般不易着色,若加温或延长着色时间使之着色后,即能抵抗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称抗酸性菌。

本属菌无鞭毛和芽孢,菌体内含大量类脂,对营养要求比较特殊,生长缓慢。

本属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有的是人、畜、禽的病原菌,有的是变温动物的病原菌和腐生菌。

在兽医上占重要地位的有结核分支杆菌(M.tuberculosis)、分支杆菌(M.bovis)、禽分支杆菌(M.avium)和副结核分支杆菌(M.paratuberculosis)。前三种是结核病的病原菌,后者是副结核病的病原菌。

结核分支杆菌主要侵害人,其次为牛和,少见于犬。牛分支杆菌主要感染牛,其次是人和猪,少见于、绵和山羊。禽分支杆菌主要侵害家禽,其次是猪,少见于牛和绵羊。副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牛和羊。

一、结核病的微生物学诊断

病畜常不显明显症状。生前主要靠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诊断,死后靠病理解剖学诊断,同时配合做细菌学诊断。诊断程序可参照下图。

图18-2 结核病料细菌学诊断程序

病料在镜检和分离培养前,必须经酸碱等处理,并进行浓集。因材料中结核菌较少,常集结成团,镜检不易看到。污染杂菌时,培养不易成功。处理后,可使组织和蛋白质溶化,结核菌散开,经浓集易看到结核菌。

将病变组织磨碎,制成乳剂。痰、体液、奶等尽可能用无菌手续采集。取病组织乳剂或其他液体病料2~4ml,装于离心管中,加倍量4%NaOH后,摇振5~10min,摇至发生液化为止。离心(3000r/min)30min,去上清,加0.02%酚红1滴于沉渣中,用2mol/LHCl中和,至成淡红色为止。然后取沉淀物制成涂片、接种培养基和注射动物。病料也可用6%硫酸或3%HCl处理,用2mol/LNaOH中和。

根据病料污染程度掌握处理时间,与酸碱接触时间太长,结核菌也会死亡。材料污染轻,处理时间应短些,污染重,可长些。

病牛乳可取5ml放离心管中,加乙醚或二甲苯1ml,用力摇振后离心。离心物可分三层,加乙醚结核菌集于中间层,加二甲苯时,集于上层。

如病料为尿,取5ml加入醋酸0.5ml,离心后弃上清,沉淀加两倍无水酒精,离心后沉淀分为3层,取上层镜检。

1.镜检 将病料处理和浓集后,取沉淀作抹片,用萋-尼氏法作抗酸染色(见第四章第二节)。镜检时,于蓝色视野内,发现有红色结核杆菌时,可作初步诊断。但在牛乳、粪便或尿等病料查见抗酸菌时,判定时要慎重。往往需用动物试验或其他方法鉴定,以决定其究竟为结核杆菌或非致病菌,报告时,应写“查见抗酸性菌”为宜。

图18-3 结核分支杆菌图片

2.分离培养 取经处理的病料沉淀物作为培养材料。初次培养常用固体培养基,最好用两种以上。接种时,每一标本同时用4~6管培养基,接种后,斜置于37℃下约一星期,使病料标本充分附着于培养基表面,然后取出换以软木塞,用融化石蜡封口,以防干燥,并继续培养,每周检查培养物1~2次,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同时可将木塞放松通气,以利于结核菌生长。

常用的培养基有潘曲吉尼(Petragnani)培养基、罗森氏培养基、青霉素血琼脂、潘曲夫(Petroff)培养基等。培养2~6周后,人、牛型结核菌生长为干燥、皱缩、灰白或灰黄菌落,培养物在水中不易悬浮。禽型菌菌落较光滑、湿润,培养物在水中易均匀悬浮。

初代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加甘油,能促进人、禽型菌生长,对牛型菌无促进作用。

3.动物试验 分离结核菌或研究分离菌毒力和鉴定菌型时用之。多用豚。试验前先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取结核菌素0.1ml腹部皮内接种,经48~72h观察反应,若注射处出现红肿硬块为阳性,阳性反应鼠不宜使用。

试验时取病料或可疑培养物,用生理盐水稀释1∶10,于腹股沟皮下注1ml。三周后见鼠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继而死亡,死亡前结核菌素试验阳转时,为接种阳性。将鼠杀死,取病料镜检及分离培养。

如八周后仍无上述反应,则为接种阴性。亦应将鼠杀死观察,取淋、脾、肝涂片镜检,未查见结核菌时,可报告动物试验阴性。

为了鉴定菌种,可将培养物同时接种家、豚鼠和。兔在接种牛型菌5周后,死于急性结核病,接种禽型菌10周死亡,但人型菌通常不引起死亡。豚鼠在接种牛型菌后6~8周内死亡,接种人型菌后10~13周内死亡,但接种禽型菌常不引起死亡。鸡当接种禽型菌后,于10周内死亡,而接种牛、人型菌时,不引起死亡。

表18-5 三种结核菌对实验动物的致病力

4.其他鉴别试验 较常用者有接触酶试验、中性红试验和烟酸试验。

(1)接触酶试验 结核菌菌落当混入3%双氧水滴中时,仅产生少许气泡。但非致病性抗酸性菌则产生多量气泡。

(2)中性红试验 鉴别致病菌株与非致病菌株之用。取可疑菌落数个,加入盛有5ml50%甲醇的灭菌试管中,37℃水浴中放1h,取出弃去上清液,加新配的碱性缓冲液(氯化钠5g,巴比妥钠1g,蒸馏水100ml)5ml及0.05%中性红液0.2ml。37℃水浴1h,(每15min振动一次),取出观察。于淡黄色缓冲液中,菌落呈粉红或红色时为阳性反应,表示为致病菌株。菌落呈黄白或不变色时为阴性反应,表示为非致病性菌株。

(3)烟酸试验 主要鉴别人型菌和牛型菌以及非典型抗酸菌用。在长好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加1.5ml温水,将培养基倾斜浸5min。吸出浸液1ml,移入清洁试管内,加新配的10%溴化氰溶液(有剧毒,必须在毒气厨中操作!)及苯胺乙醇溶液(苯胺4ml,95%乙醇96ml)各0.5ml。浸液呈蜡黄色为人型菌,呈蓝绿色为牛型菌或非典型抗酸菌。

除上述三种结核菌外,尚有许多非典型抗酸性菌,偶尔可从人、畜病灶中分离到。但这些非典型抗酸菌因无传染性,所以不甚重要。为了在必要时进行鉴别起见,列出数种分支杆菌的主要特性表供参考。

5.变态反应诊断 牛结核检疫有三种方法,即皮内法、点眼法和皮下法。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皮内法和点眼法。应用此法可检出牛群内的95~98%的结核病牛。对育成牛群以采用皮内法为主。

此外,还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和被动血凝等法进行诊断,但这些方法还未完善,未能普及应用。

二、副结核病的微生物学诊断

副结核病也称副结核性肠炎,主要发生于牛和羊,病的主要特征是顽固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病牛肠粘膜增厚,并形成脑回样皱襞。

本病分布广泛,一般养牛地区都可能发生。

表18-6 数种分支杆菌的主要特性比较

本病的病原菌为副结核分支杆菌,大小为0.5~1.5×0.2~0.5μm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抗酸染色阳性。在组织或粪便中多成团排列。初次分离比较困难。培养基中加甘油和草分支菌素,有助于生长。

微生物诊断方法如下。

1.镜检 生前取疑似病牛的直肠刮取物(于肛门内30cm左右,刮取粘膜刮下物少许)或取粪便(尽可能取带粘液处)进行镜检。病牛排菌有周期性,必要时,应反复进行几次,以提高检菌率。

病肠段或回盲瓣病料处理法:将肠段剪开,用自来水冲洗,用刀刮取粘膜约10~20g。若为肠淋巴结,先除去外面脂肪,切取10~20g并剪碎。刮取和剪碎组织放入消毒的带铜纱网的乳钵中研磨,边磨边加0.5%胰酶水溶液40ml,使成混悬液,用1mol/LNaOH调pH为9.0,放在烧杯中,在电磁搅拌器上,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进行消化。离心(5000r/min)30min,去上清,沉淀加20ml生理盐水,再加等量含10%草酸和0.02%孔雀绿水溶液处理杂菌,37℃水浴中放30min,不时摇振。再离心(5000r/min)30min,去上清,取沉淀物接种培养基上,并制成抹片,抗酸染色后镜检。

若标本为粪便可按下法处理:取粪便(选带粘液处)2g,加生理盐水40ml,摇振使之散开。取粪水4.5ml,加7.5%氯化十六烷基吡啶(Hexadecylpyridinum chloride,Hpc)0.5ml,使药物浓度为0.75%,4℃下过夜。取出弃上清,不用离心,取沉淀物作培养或镜检。

2.分离培养 初代分离培养时,可采用改良Dubos氏培养基。菌种传代可用Waston Reid培养基(固体的和液体的)和改良Herrold培养基。

分离培养时,将处理过的病料接种于改良Dubos培养基上,每份病料接3~5管,接种后,先将试管斜放于37℃恒温箱内几天,然后再立起来,换以软木塞进行培养。每周观察发育情况1~2次。初次分离培养于培养后5~6周可长出菌落。钓取菌落作涂片镜检;可见成丛的抗酸染色阳性(红色)短杆菌。

分离菌的鉴别可将初次分离的培养物,接种一管加有草分支杆菌素的改良Dubos培养基上,另一管不加草分支菌素为对照,培养3~4周,如在前者生长,后者不生长时,初步认为是副结核菌(少数菌有例外,在后者也能轻度生长)。

为了进一步鉴别起见,可试做生长温度鉴别试验,即在W.R.马铃薯上副结核菌于43~44℃下可生长,而牛结核菌及结核分支杆菌不生长;在谷氨酸钠葡萄糖琼脂上,副结核菌不生长,但胞内分支杆菌(此菌在牛体内有时可分出)可以生长,以资鉴别。

3.变态反应诊断 为查清隐性副结核病牛,对已清除结核病的牛群,可用禽结核菌素或副结核菌素(或其PPD)进行变态反应诊断。

除上述诊断方法外,亦可用补体结合反应进行诊断。

结核杆菌培养用培养基有以下几种。

潘曲吉尼(Petragnani)氏培养基的制法如下。

脱脂牛奶 150ml

马铃薯淀粉 6g

蛋白胨 1g

马铃薯(去皮,切成细丝) 75g

全鸡蛋 4个

鸡蛋黄 1个

甘油 12ml

2%孔雀绿水溶液 3ml

将脱脂奶、马铃薯淀粉、蛋白胨与切碎的马铃薯混合,放水浴内煮15min,搅拌成糊状,加热1h灭菌。

冷至50℃,加全蛋、蛋黄、甘油及孔雀绿,摇振混匀,用二层纱布过滤,分装于试管内。斜置血清凝固器内,85~90℃lh,凝固后,间歇灭菌3次,每次30min,每天一次。检后备用。

罗-森(Lowenstein-Jensen)二氏培养基的制法如下。

甲:KH2PO4 0.96g

MgSO47H2O 0.048g

枸橼酸镁 0.12g

天冬素 0.72g

纯甘油(中性) 2.4ml

蒸馏水 120ml

乙:马铃薯粉 6g

丙:新鲜鸡蛋 200ml

丁:1%孔雀绿水溶液 8ml

将甲各成分混合,置沸水中溶解。加马铃薯粉,煮30min,时时搅拌。冷至65℃,加鸡蛋及孔雀绿,搅拌均匀后分装于试管中,放成斜面,放血清凝固器内,灭菌3次。

本培养基适于用4%NaOH处理标本的培养。将KH2PO4改为K2HPO40.54g时,适用于用4%硫酸处理标本的培养。

青霉素血液琼脂的制法如下。

琼脂 1.5g

甘油(中性) 1.0ml

蒸馏水 74ml

兔全血(或牛血) 25ml

青霉素(2000u/ml) 1.85ml

将琼脂粉、甘油及蒸馏水混合,121℃10min灭菌。冷至50℃,无菌加兔血及青霉素,混合,分装,放成斜面,换上灭菌软木塞。

潘曲夫(Petroff)氏培养基的制法如下。

1.取牛肉500g,除去脂肪及结缔组织,置磨肉机中磨碎,加入15%甘油溶液500ml,置冰箱中浸渍一夜,次日取出,纱布过滤并挤出其液体;

2.另取鸡卵十余枚,浸于70%酒精10min以消毒蛋壳,以无菌手术取出其内容,置无菌烧瓶中充分搅匀后用消毒纱布过滤。

3.每100ml牛肉浸出液中加鸡蛋200ml及1%胆紫溶液3ml,混匀;

4.分装试管后置蒸气消毒器间歇消毒3日,第1日80℃,第二、第三日75℃,每日半小时。消毒后置37℃二日,取无菌者备用。

此培养基供培养结核杆菌用。

副结核杆菌培养用培养基有如下几种。

改良Dubos培养基的制法。

枸橼酸钠 0.75g

KH2PO4 0.5g

Na2HPO4·12H2 O 3.15g

MgSO4·7H2O 0.3g

胰蛋白胨 1.25g

天冬素 0.15g

丙酮酸钠 2.05g

甘油 11.0ml

Tween80(1%) 25g

琼脂 7.5g

将上述试剂加于400ml蒸馏水中,溶解后,115℃灭菌15min,冷至56℃,加草分支杆菌素10ml,青霉素5万IU,无菌牛血清100ml,充分混匀,分装入试管,放成斜面。培养基的最后pH为7.2。

W-R(Watson-Reid)二氏培养基的制法如下。

天冬素 5g

KH2PO4 2g

MgSO4 1g

葡萄糖 10g

甘油(中性) 48ml

柠檬酸胺 2g

氯化钠 2g

柠檬酸铁铵 0.075g

A液、B液 各 1.33ml

取蒸馏水950ml,分成两份,一瓶内加天冬素,加温溶解。其余试剂逐个加于另一瓶中溶解,两瓶试剂混合后,加甘油及A.B.液。过滤后,分装于烧瓶内,每瓶装100 ml,121℃灭菌20min。

A液: B液:

硫酸锌 2 g 5%氯化钙液

硫酸铜 0.2 g

硝酸钴 0.1 g

蒸馏水 100ml

欲制成固体培养时,按2 %比例加可溶性淀粉,按1.5%加琼脂,高压灭菌后,放成斜面。

W-R二氏马铃薯培养基的制法如下。

将马铃薯洗净,切成有斜面的半圆柱状块,放流水中冲洗24h,再用蒸馏水洗2~3次后,浸于上述W-R液中1~2h。取出装入有颈大试管中,加W-R氏液,使液面与马铃薯保持1.0cm距离,121℃20min灭菌。

改良Herrold氏培养基的制法如下。

蛋白胨 9g

氯化钠 4.5g

琼脂 15.3g

牛肉浸膏 2.7g

蒸馏水 870ml

甘油 27ml

草分支菌素 20ml

加热溶化,冷至60℃,用1mol/LNaOH调pH为7.5。加鸡蛋黄6个,2%孔雀绿水5.1ml,搅匀后分装,放成斜面,使其凝固。于80~85℃凝固器灭菌1h,灭菌两次。

谷氨酸钠葡萄糖琼脂的制法如下。

谷氨酸钠 4.0g

KH2PO4 0.5g

Na2HPO4·7H2O 0.5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

上述试剂加温融化后,加葡萄糖10g。用10%KOH调pH至7.0,分装,100℃20min间歇灭菌两次,放成斜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