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猪密螺旋体痢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62页(2237字)

本病曾称为血痢、黑痢、粘液出血性下痢和弧菌性痢疾等,现称为密螺旋体痢疾或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肠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特点是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乃至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临床上以腹泻和血冻样下痢为特征。

猪痢疾密螺旋体是一群细长(7-8微米)、柔软、呈螺旋状弯曲(图2-4)、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微生物,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革兰氏染色阴性,普通苯胺染料(如结晶紫、美蓝等)着色良好。病原体抵抗力不强,在3%克辽林、来苏尔或1%苛性钠溶液中2-3分钟即可杀死,在60℃时30分钟死亡。在猪圈或堆肥中能生存7个月或更长时间,在沼泽及污水池中可生长繁殖,并长期存在。

图2-4 密螺旋体

【流行特点】猪痢疾只感染猪,流行无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以7-12周龄的小猪发生较多,死亡率也比大猪高。

本病经消化道传染。病猪和带菌猪经常从粪便中排出大量密螺旋体,污染周围环境。健康猪吃下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

本病的流行经过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先在一个猪舍发生几头,以后逐渐蔓延开来。在较大的猪群中流行,常常拖延达几个月。康复猪带菌率很高,且带菌时间长达几个月。虽然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经常不断地由带菌猪的粪便中排出,使防疫消毒发生困难。病愈带菌猪成为以后的传染源,使本病在猪群中连绵不绝。

【临床症状】潜伏期3-60天,猪群暴发本病时最初1-2周内多为最急性和急性型,随后逐渐以亚急性和慢性型为主。病程由一、二日至三、四周,慢性者更长。在流行最初的两周内死亡率最高,以后逐渐降低。

最急性病例往往突然死亡,是猪群暴发本病的征兆。随后出现急性症状。病初精神稍差,食欲减少,粪便变硬,表面附有条状粘液。继而发生下痢,粪便黄色稀软或水样,混有血液和粘液。在出现下痢时,体温稍高,持续数天,降至常温。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精神沉郁,体重减轻,渴欲增加,粪便恶臭,血液、粘液和坏死上皮组织碎片增加。病猪逐步消瘦,腹部凹陷,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最后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病情较轻,下痢、粘液及坏死组织碎片较多,血液较少,病程较长,进行性消瘦,致死率较低,但生长发育不良。

【病理剖检】死于猪痢疾的病猪,消瘦、被毛粗、脱水明显。本病病变特点是局限于大肠,小肠多无变化,回盲结合处为其明显分界。急性病例,大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大,呈明显的白色颗粒。大肠粘膜覆盖有粘液和带血的纤维素。大肠内容物呈粥状或水样,并混有粘液、血液和组织碎片。亚急性或慢性型,肠壁水肿较轻,肠粘膜病变比急性型严重,表层坏死,形成假膜,外观呈糠麸样或豆腐渣样,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诊断】目前对本病主要依靠综合诊断,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大肠粘膜(或粪便)中病原体显微镜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临床以腹泻和血冻样下痢为主要特征;剖检主要病变为大肠粘膜发生出血性卡他性炎乃至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一)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被动溶血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直接镜检法等。其中有实用价值的是直接镜检法及凝集试验。病原体分离培养和鉴定,是确诊本病最可靠的方法。

1.直接镜检。取病猪新鲜粪便(最好是带血丝的粘液)少许或大肠粘膜(直肠拭子)直接涂片,以草酸铵结晶紫液或姬姆萨氏染色液、美蓝染色液染色镜检。也可将病料涂于薄的载玻片上,加水一滴,用相位差或暗视野显微镜(400-1000倍)检查,每个高倍视野见有2-3个缓慢旋转呈状运动的较大的螺旋体,即可确诊。但本法难以区别非致病性密螺旋体。

2.分离培养。将含活菌数多的新鲜病料(送检病料应在厌氧状态下密封)用生理盐水10倍连续稀释,每一稀释度(一般取10-3及10-4稀释液)取0.05毫升划线接种于添加药物的5%血液琼脂平皿上,添加药物为壮观霉素400微克/毫升或多粘菌素B200单位/毫升,在42℃厌氧条件下培养6天,如见有明显的β溶血斑,即可取菌镜检,并作进一步鉴定。

(二)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沙门氏菌病区别。沙门氏菌病为败血症变化,实质器官和淋巴结有出血和坏死,小肠内可发现粘膜病变,肠道深在性溃疡,实质器官中又分离出沙门氏菌。

【处理】

1.发生本病时,封锁猪场,治疗猪和仔猪一律作育肥,不得作种用。

2.屠宰发现本病,肠道销毁,肉尸和其他内脏可供食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