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316页(1420字)
(一)诊断要点
1.由猪瘟病毒引起,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且病死率高。
2.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高热稽留(41~42℃),无明显症状,很快死亡。剖检时常缺乏明显病变,一般仅见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数出血点。
3.急性型 体温升高,可达40.5~42℃,稽留热,精神沉郁、嗜睡、怕冷;有脓性结膜炎(眼流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粪便干燥呈小球状,后腹泻;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积有尿液,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流出。小猪有神经症状。剖检时可见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全身浆膜、黏膜,尤其是喉头黏膜、会厌软骨、膀胱黏膜、胆囊、心外膜、肺及肠等有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肾不肿大,呈土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切面肾皮质、肾盂、肾乳头也有出血点;脾不肿大,边缘有突出于表面的黑褐色的出血性梗死灶;扁桃体出血、坏死。
4.慢性型 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消瘦、贫血、全身衰弱,行走不稳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耳尖、尾端或四肢下部呈蓝紫色或坏死。剖检时在盲肠、结肠、回盲口处黏膜上形成扣状溃疡,或互相融合呈较大的溃疡坏死灶。
5.温和型 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程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死亡的多为仔猪,成年猪或架子猪一般能耐过,常见于免疫接种不及时的猪群,以断奶后的仔猪及小猪多发。剖检变化不典型。
6.繁殖障碍型 妊娠母猪感染后,不表现任何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产、畸形,产出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多在生后15~20d发病、死亡)。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皮肤和内脏器官(尤其是肾脏)有出血点。
7.急性猪瘟应与败血症型猪丹毒、猪肺疫和猪副伤寒相鉴别。
(二)防治
1.对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隔离饲养,贵重的种猪可用抗猪瘟血清治疗,30~50ml/头,1次/d,皮下或耳静脉注射,连用1~3次。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未发病的猪只,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2.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用消毒药液进行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死猪深埋或销毁、化制。病猪急宰。
3.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做好经常性的卫生工作,定期消毒;选择和制定适合本场(地)的免疫程序。种公猪于每年春、秋季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各免疫接种一次。种母猪于配种前免疫接种一次,或春、秋两季各免疫接种一次。仔猪于20日龄、70日龄各免疫接种一次;或仔猪出生后不吃初乳前立即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一次,免后2h可哺乳(即常称的乳前免疫或超免)。后备母猪于留作种用时立即免疫接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