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91页(6591字)
麦类赤霉病[Gibberella zeae(Schw.)Petch]是麦类作物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此病主要分布在温暖、潮湿和半温湿的温带和亚热带的小麦种植区。在我国长江流域流行频率高,黄河流域、华北冬麦区和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赤霉病主要为害禾本科的小麦、大麦、裸大麦、水稻、甘蔗、玉米、燕麦、高粱、粟、谷等,瓜类、甘薯、甜菜、菠菜、胡萝卜、马铃薯、柑橘和葡萄。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菌源量
赤霉病的流行与为害程度与菌量关系密切。同样外界条件下,菌量多,发病重,为害重;反之则轻。菌源是最基本的发病因素。由于越冬菌源的寄主多而普遍,因而稻桩或玉米秸秆上子囊壳带菌量高低与赤霉病流行无必然的数量关系。一般抽穗前越冬带菌率20%以上,菌量就基本满足。决定病情轻重和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是子囊孢子释放期及数量与小麦扬花期——最易感病期与生育期吻合时期的长短。
赤霉病菌的生长、发育、繁殖、侵染、流行均与温暖、潮湿、多雨与日照少等有密切关系。气温主要影响发病的早晚和病程进程的快慢。小麦抽穗后,如气温偏高,田间病穗就提早出现。一般平均气温低于13.7℃不发病。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湿度对病害发展和流行大于温度的作用。长时期的连续温暖、高湿、多雨是发病重的主要条件。在正常年份,大、小麦抽穗后15~20天内,15℃以上暖湿连阴雨日数超过50%以上,病害就可能流行。
1.2 小麦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期
不同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存在显着差异。品种的抗病性常因地区不同而表现出避病性。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扬花期是赤霉病最易感染、为害最大的生育阶段,其次是齐穗期和灌浆期,乳熟期以后抗病性有所增加。
1.3 农业生态环境与管理措施
水源丰富地区赤霉病易流行。一是自然降水较多,在小麦生长季节内降水量多于作物生理需水量的地区,或在抽穗后,尤其是扬花期降水量超过正常的太多,导致湿害严重,赤霉病严重。二是有灌溉条件地区,由于灌溉不适时、不适量,或自然降水增加后,排水不及时,导致地下水位升高,田间湿度高,露水多,有利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菌源基数调查
2.1.1 稻桩子囊壳调查 病菌越冬后,调查子囊壳的普遍程度。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由产生子囊壳的稻桩占全部调查稻桩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华北、西北和东北等旱作地区调查玉米秸秆和病残穗上的菌源基数。
2.1.1.1 调查时间 在麦类的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调查1次。
2.1.1.2 调查田块和取样数 选择当地主要夏熟作物1~2个类型田各3~5块,每次每块田取样50~100丛稻桩。调查结果填入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调查表(表4-113)。
表4-113 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调查表
2.1.1.3 加权平均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按式(1)计算。
式中:
L——加权平均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
li——某一类型田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
R——该类型田所占面积的百分率。
2.1.2 稻桩子囊壳成熟度调查
2.1.2.1 子囊壳成熟度分级指标 以显微镜视野内大多数孢子的成熟程度为定级依据,共分4级:
0级:子囊壳形成,但无子囊和子囊孢子;
Ⅰ级:子囊期,压破只见棍棒状和菊花状簇生子囊,未见子囊孢子;
Ⅱ级: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内有明显可辨的孢子;
Ⅲ级:子囊孢子释放期,子囊壳体积大,易碎,内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壳表面常有灰色或粉红色粉末。
2.1.2.2 子囊壳成熟指数按式(2)计算:
式中:
D——子囊壳成熟指数;
Yi——各级子囊壳根数;
i——子囊壳成熟级1,2,3;
Y——镜检总根数。
2.1.2.3 调查时间 结合稻桩带菌率调查进行。
2.1.2.4 调查方法 从带菌稻桩中取下一根子囊壳较多的稻桩,每类型田的总取样数应在10根以上,带回室内镜检。每根挑取子囊壳堆一角(包含里层和外层和子囊壳),放在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压碎子囊壳镜检。检查结果记入稻桩子囊壳成熟度调查表(表4-114)。
表4-114 稻桩子囊壳成熟度调查表
2.1.3 空中孢子捕捉 用空中孢子捕捉器来捕捉子囊孢子,以空中孢子的相对浮游量来表示菌源量的多少。
2.1.3.1 孢子捕捉器的设置 采用电动回转式自控孢子捕捉器。捕捉器臂长15~17cm,转臂至地面1.5m,微型电动机转速为1500r/min。
2.1.3.2 黏孢载玻片 采用厚度为1~1.5mm的载玻片,安装上转臂呈45°角,在回旋迎风面上均匀涂上白凡士林薄膜。
2.1.3.3 捕捉时间和管理 宜在小麦孕穗期连续捕捉20~30天。每天捕捉时间为凌晨零时至2时,早晨8时收片,傍晚装片。
2.1.3.4 镜检和记载 镜检时在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仔细盖上18mm×18mm盖玻片,用10×10倍带十字推进器的生物显微镜计数18mm×18mm范围内的子囊孢子数量,比较识别非赤霉病菌孢子。镜检结果记入空中孢子捕捉记载表(表4-115)。
表4-115 空中孢子捕捉记载表
2.2 麦田生育期观察
2.2.1 生育期观察记载标准
孕穗期:10%麦类剑叶环露出为孕穗始期;5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期;80%剑叶环露出为孕穗末期。
抽穗期:以顶部1~2个小穗抽出剑叶环为抽穗;10%麦株抽穗为抽穗始期;50%抽穗为抽穗期;80%抽穗为齐穗期。
开花:以麦类中部小穗花为开花;10%麦穗开花为始花期;50%开花为盛花期;80%开花为盛花末期。
2.2.2 生育期系统观察 结合病情系统观察时进行。观察圃设置见2.3.1病圃设置。当观察圃中部分麦株剑叶环出现时开始,每隔2天目测调查1次。记载孕穗期、抽穗始期、齐穗期、始花期、盛花期、盛花末期。记入大小麦生育期系统调查记载表(表4-116)。
表4-116 大小麦生育期系统调查记载表
2.2.3 生育期普查 当观察圃内适期播种区达到孕穗及齐穗标准时各普查1次。目测当地各类型田50~100块,估计不同类型的生育进度及所占比例,为大面积防治作参考。调查结果记入大小麦生育期大田普查记载表(表4-117)。
表4-117 大小麦生育期大田普查记载表
2.3 病情系统调查
2.3.1 病圃设置 在大面积连片麦田内,设立不防治的病情观察圃,四周设保护行,栽种当地代表性品种2~3个,其中必须有一个感病品种。分早、中(适期)、迟三期播种,播期间隔10~15天,每个品种每期种植面积不小于60m2。病圃同时作为生育期系统观察田。
2.3.2 调查方法和记载 从抽穗初始期开始,每日观察病穗始见期。始见病穗后,即在其周围固定500穗,每3天调查1次,调查至病情稳定时止。如发现秆腐应注明。调查结果记入观察圃病情调查记载表4-118。
表4-118 观察圃病情调查记载表
2.3.3 病情普查 于当地小麦主要品种蜡熟期进行(收割前7~10天)。选择各类型田20块,其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未防治田块,每块随机取样500株。记载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情况,记入病情普查记载表(4-119)。
表4-119 病情普查记载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长期预报
如上年7、8月份均温低于26℃,9、10月总降雨量大于200mm,玉米秆带菌率大于5%,晚播麦面积占15%,小麦长势旺,天气预报3~5月降雨量高于常年,则可预报赤霉病将严重流行。最晚在大小麦抽穗前1个月,对发生趋势做出的估计,以作为制定防治方案、防治药械准备的依据。
3.2 中期预报
4月中旬初麦类抽穗前做出。如4月上、中旬雨日6天以上,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0%,玉米秆带菌率大于15%,子囊壳成熟早,天气预报4月下旬至5月中旬降雨量在13天以上,并有3天以上连阴雨日,降雨量大于100mm,相对湿度大于80%,可预报赤霉病将严重流行。
3.3 短期预报和校正预报
防治活动前3~10天做出的预报,对中期预报作校正,确定防治田及防治时间。一般于4月下旬根据子囊壳成熟指数及空中孢子捕捉数量、小麦抽穗扬花进度进行分析预报。如果雨量大,或10日内雨日超过5天,立即发出严重发生的预报,迅速进行分类防治。
根据近期天气和病情,做出校正短期预报,以指导第二次防治。
3.4 菌量指标
抽穗前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接近常年平均值为中度流行,高于常年平均值可能大发生,低于常年值可能轻发。
空中孢子浮游量与发病程度的关系:空中孢子捕捉量多于常年则为流行菌量;反之轻。
注: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术语解释
4.1.1 病情严重度 病情严重度用目测法共分5级:
0级:无病;
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
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
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4.1.2 病情指数按式(3)计算
式中:
I——病情指数;
hi——各级病穗数;
i——病穗严重度级别;
H——调查总穗数。
4.2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4.2.1 资料收集 收集小麦主要品种及其栽培面积,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和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根据长、中、短期病情预报的需要,应着重收集夏季(6~8月)、秋冬季(11~2月)、麦类孕穗至抽穗期的气象资料。特别是抽穗(开花)始期至乳熟期的气温、湿度、雨量、雨日以及气温和降雨量的组合情况,如平均气温15℃以上(大、元麦为13℃)连续阴雨天气出现的时期,持续天数和倒春寒等异常天气情况。根据前期天气实况、菌量、麦类生育期做出病情预测预报。短期预报还需要结合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
4.2.2 资料汇报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小麦赤霉病模式报表报上级测报部门。
4.2.3 资料汇总 每年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汇总,记载小麦种植和赤霉病发生及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
4.3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小麦赤霉病病害流行程度以最终穗发病率为指标,划分为5级,各级指标见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表4-120)。
表4-120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4 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如抽穗扬花期(一般小麦在始发期,大麦在齐穗期),天气预报平均气温达15℃,且有3天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出现,则有赤霉病严重流行的可能,应抢在降雨之前打药,5~7天防治第二次,以确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