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白粉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342页(2113字)
豇豆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由子囊菌亚门真菌蓼白粉菌侵染所致。在国内各菜区均有分布。除为害豇豆外,还为害豌豆、扁豆、蚕豆、菜豆、甘蓝、芹菜、番茄等。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或雨水反溅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出现病斑后,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气流飞散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为害。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0~30℃、相对湿度40%~95%,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潜育期3~7天。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0~30℃。多闷热、高湿的季节发病重;连作地、排水不良、近邻田有重病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力不足早衰的田块发病重。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田间病害系统调查
1.1.1 调查时间 播种出苗后25~30天开始至采收结束前5天。
1.1.2 调查方法 选早、中、晚茬口各主栽品种、利于发病的地势低、种植密度偏高的类型田各2~3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5天1次,每点定株20株,共取样100株,调查株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将每次调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39。
表6-39 豇豆白粉病大田系统调查记载表
1.2 大田病情巡回普查
1.2.1 调查时间 各地豇豆白粉病进入发生始盛期开始至豇豆采收结束前10天结束。
1.2.2 调查方法 选进入成株期豇豆的早、中、晚茬口各主栽品种的类型田各2~3块,调查总田块15块以上。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10天1次,每点定株20株,共取样100株,调查株发病率。将巡回普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40。
表6-40 豇豆白粉病大田病情普查结果汇总记载表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病情趋势预报
主要根据田间系统调查的发病率、田间其他叶部病害发生的轻重、是否选用广谱性杀菌剂、中长期天气预报的温雨系数、作物的感病生育期等推测预报发生趋势。
2.2 短期防治预报
根据当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近期天气是否适宜发病的闷热温天气等情况,发布防治预报。
3 测报参考资料
3.1 病情指数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
◆1级:全株1/4以下的叶片有少数病斑;
◆2级:全株1/2以下的叶片有少量病斑或1/4以下的叶片有较多的病斑数;
◆3级:全株3/4以下的叶片发病或部分叶片变黄枯死;
◆4级:全株3/4以上的叶片发病或1/4以上叶片变黄枯死。
3.2 大田病情巡回调查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株发病率≤25%;
◆2级:株发病率25.1%~50%;
◆3级:株发病率50.1%~75%;
◆4级:株发病率≥75.1%。
3.3 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为发病始见后7~10天或田间株发病率8%~10%,进入生长盛期至采收中后期前的各型大田。
3.4 豇豆白粉病的适宜发病条件
最适发病环境条件:20~30℃,相对湿度90%~100%。连续闷热天气,温雨系数5.5以下。
发病潜育期:5~7天。
最适感病生育期:开花结荚至采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