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对虾的养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351页(6423字)

对虾养殖方式多种多样,有港养、生态系养殖、半蓄水养殖、池塘养殖、网围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等等,其中以池塘养殖最为普遍,下面以这一种方式为代表介绍养成的技术。

一、养虾池的清污与除害

1.清污 养过虾的池底有大量的有机物沉积,因此在每年对虾收获之后,第二年注水养虾之前要进行清污。主要办法是将池底污物挖出或翻耕后曝晒,使有机物尽快分解。

2.除害 放养前利用药物清除虾池中的敌害生物及病原菌。用药前先将池内海水尽量排掉,估算池内剩余水量,然后计算出有效的施药量。选晴天清池,清池1—2天后可灌水,灌水时闸门应设40—60目的滤网。表18—3列举常用药物的毒杀对象及用法、用量。

表18—3 常用清池药物的作用、用量、用法

二、饵料生物的培养

放养虾苗前池塘基础饵料生物的培养是对虾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是指培养以底栖硅藻为主的底栖动、植物以及移殖培养蜾赢蜚、钩虾、沙蚕、卤虫等几种优良饵料生物。

1.底栖生物培养 新虾池先蓄水20—30cm,施有效氮达10—20ppm的氮肥,并施有效磷达1ppm的磷肥,以后每2—3天追施有效氮肥2—3ppm,至水色黄绿,并逐渐添水至1m左右,待透明度为50cm左右时停止施肥。养过虾的老池塘可不施肥。

2.几种小型动物饵料的培养蜾赢蜚、钩虾、卤虫、沙蚕等是幼虾喜食的小型动物,可以进行采捕,大量移殖到养虾池中,使其在池中繁衍。

三、虾苗放养

1.放养密度 放养前要将虾苗重新计数,而后按预计放养密度计算总放养。量放养密度是由多因子决定的,如池水深度、池水交换率、饵料种类、虾苗质量、虾苗规格、要求养成规格、池内敌害情况以及管理水平等条件直接与放苗密度有关。中国对虾虾苗的最大放养密度大致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水深以米(m)为单位,活饵料是指折算为干饵料后所占的比例数,经验成活率指历年养殖生产经验所得及考虑其他因素估算的成活率。在一般情况下,0.7cm的虾苗为30%,1cm的为50%,2.5cm虾苗成活率一般在70%以上。例如:某对虾养殖场养虾池平均水深为1.5m,旬换水率可达150%,活饵料占总投饵量的30%,往年0.7cm虾苗的成活率在25%左右,那么该场今年亩放养0.7cm虾苗密度为:

2.虾苗对环境骤变的适应能力

(1)对盐度的适应力:对盐度降低的适应范围大于增高。为保安全,池水的低盐差最好不超过10‰,高盐差不超过5‰。

(2)对温度骤变的适应力:放养仔虾时,温差不能超过8℃,中国对虾养成池水不低于14℃。但由于在运输过程中,虾苗体质下降,放养时应尽量减少温差,以免引起虾苗发病或死亡。

(3)耐干力:0.7—1。2cm的中国对虾仔虾离水后5min,无不良反应;离水10min,再放入水中,有部分个体侧卧,但能恢复正常;离水15min后,放入水中,6h内死亡42%。因此,放苗时应尽可能减少仔虾的干露时间。

3.放苗的方法 放苗前,首先测定池塘水质的理化因子,确认符合放苗要求后,在养成池中设一网目为1mm的网箱,将虾苗放入其中暂养5—6h,再计数放养,目的是淘汰体弱及死亡个体;如条件不符,就要进行虾苗中间过渡。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往盛苗容器内缓缓加入池塘水,使虾苗逐渐适应池塘的水环境后,再将虾苗放入暂养网箱中暂养。但最好的办法是在育苗池中进行过渡驯养。放苗时虾苗应重新计数,同时,取100尾虾苗放入池塘网箱中饲养数日,观察其成活率,作为估算池中虾苗成活率的参考数据。

四、虾苗的中间培育

虾苗中间培育的主要作用是使虾苗渡过生命脆弱的仔虾期,而后重新计数放养,使养成期数量稳定,便于准确投饵,同时还有利于养成池中饵料生物的培养和减轻养成池污染。

中间培育以土池为佳,面积不宜过大。放苗前应清池、肥水。初期水深30—40cm,以后增至50cm。如计划培育2—3cm虾苗,每亩可放苗15万—20万尾;培育4—5cm虾苗,每亩放10万—15万尾。培育中,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佳,也可投喂一些配合饵料。一般经20—30天即可出池养成。中间培育期虾苗成活率一般为70%左右。

五、养成期管理

1.饵料种类与投喂

(1)饵料种类: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饵料大致可分为二种,一是鲜活饵料,一是配合饵料。

①鲜活饵料:主要有低值贝类,如蓝蛤、寻氏肌蛤、鸭嘴蛤、四角蛤蜊、蛤仔、杂色蛤、贻贝、绿螺、蝎螺、拟沼螺、狭口螺、螺蛳、河蚬等,其中蓝蛤、寻氏肌蛤、蝎螺等,可活体投喂,效果好。低值甲壳类,如毛虾、糠虾、磷虾、卤虫、端足类及各种小蟹等。其他如含脂量少的各种鲜杂、冷冻鱼亦可作鲜饵投喂。

②人工配合饵料(第五章)。

(2)饵料的加工:对虾可以咬碎壳长为其体长1/8的寻氏肌蛤和其体长1/10的蓝蛤,因此可直接鲜活投喂。较大的双壳贝类和鱼类,要经破碎后,再反复冲洗方可投喂。配合饵料制作时,可用饵料成型机,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后,制成所需规格的颗粒状饵料,经烘干或晒干后投喂。注意加工或烘干时温度不要超过60℃,t以防营养成分的损失。如直接投喂豆饼、花生饼,须先砸碎,并浸泡2—3h,待颗粒松散之后才能投喂。

(3)投喂量:确定适宜的投喂量是对虾养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得当与否,直接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投喂量的确定可遵循以下途径:

①参考日投喂量公式投喂:不同大小对虾的日摄食量可用公式表示:

日摄食鲜蛤肉(g)=0.06132L1.5613=0.6301W0.5119

L=体长(cm),W=体重(g)

配合饵料大致是鲜蛤肉的1/4—1/3,可按下式计算:

配合饵料日投喂量F(g)=0.017L1.5

以配合饵料为准,其他饵料折算其比例如下:蓝蛤、寻氏肌蛤为6∶1;蛤仔、四角蛤、鸭嘴蛤为10∶1;黄蚬、螺蛳、贻贝为12∶1;花生饼、豆饼、虾糠为1∶1;杂鱼、虾为3∶1;鲜卤虫为4∶1。

不同体长对虾的日投喂量,可参考表18—4。

表18—4 不同体长对虾配合饵料日投喂量参考表

F=0.17L1.5 (单位:cm,kg)

②根据对虾的摄食情况投喂:应经常检查胃的饱满度,一般投喂1h后应有50%的对虾达到饱胃或半饱胃。还应经常检查池底是否有残饵,以确定投喂量的增减。

③根据环境变化情况投喂:池塘污染严重、天气闷热、高温天气时,为防浮头应减少投喂量,必要时应停止投喂。

中国对虾一般每天投喂4—6次;日本对虾至养殖中后期,只在夜间摄食,故每日傍晚投喂一次即可。

2.日常观测

(1)水温测定:养成期每日上午5h,下午2—3h测量水温、气温。测量时应用浅水温度表,定点、定深度,一般测平均水深处0.5m以下的水温。

(2)透明度:透明度以40—60cm为宜,透明度过大,对虾生长不佳,过小则易缺氧浮头。

(3)盐度:用医用尿比重计,或精密海水比重计测定盐度。海水比重随水温高低而变化,雨后应分别测表层、底层比重。注意分层变化。

海水比重与盐度关系:

测定时水温(t)高于17.5℃时

S(‰)=1305(比重-1)+0.3(t—17.5)

测定时水温(t)低于17.5℃时

S(‰)=1305(比重-1)-0.2(17.5-t)

波美比重计读数换算盐度:

S(‰)=144.3/(144.3-波美度数)

(4)溶氧测定:养成期水中溶氧要求在3mg/L以上。测定可用碘量法或溶氧测定仪。

(5)pH值:要求pH为7.5—9.5。用比色法或酸度计测定也可用精密pH值试纸。一般与水温一起每日测两次。

(6)氨氮及硫化氢:氨氮含量不超过0.6mg/L;硫化氢不超过0.01mg/L。每5—10天测定一次。

(7)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耗氧量(BOD):COD和BOD是池中有机物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池水的COD和BOD都不应超过5mg/L。

(8)密度和生长测定:坚持每16天对对虾的生长及密度进行一次测定。密度测定可根据日常观察、摄食等进行估算,也可用旋网在池塘中按一定的点位进行撒网,根据每次撒网的面积、网次及捕虾的数量和池塘的面积估算虾的密度。生长测定一般用旋网在池中撒数网,将虾计数,量体长,算其平均值。

(9)安全检查:在养虾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技术人员在养成管理中必须坚持每天巡池,观察对虾活动情况及养虾设施,注意天气、潮汐的变化趋势,以便正确地对池塘进行管理。

3.病害防治

(1)黑鳃病:发病的原因很多,与水质的污染有关。典型的黑鳃病是由真菌中的镰刀菌引起的。病虾鳃上有黑点,严重者鳃溃烂,引起虾的死亡。弧菌也可引起黑鳃,先使鳃变为灰白色、桔黄色,最后变为黑色。预防方法主要是改善水质条件。治疗:对于镰刀菌引起的黑鳃,可试用制霉菌素治疗。由弧菌引起的黑鳃,可将受感染的虾放入2—3ppm的呋喃唑酮溶液中药浸2—4天,具有一定的疗效。

(2)白斑病:由一种弧菌引起,受感染的虾开始不活跃,随着病情的发展,头胸甲的触角区、肝脊、部分鳃区及腹部每节甲壳的后下缘出现白斑,继而变为黑斑而死亡。此病应以预防为主,保证良好的水质和适宜放养密度。在每千克饵料中加0.1g的氯霉素或0.5—1.0g的土霉素投喂,池中泼洒2—3ppm的土霉素均有疗效。

(3)褐斑病:由细菌引起,甲壳上有黑色的溃疡,死亡率高。可用0.05—0.1ppm的孔雀绿与20—30ppm的福尔林混合洒入池中,也可在每千克饵料中加入0.45g的土霉素,连用数日,至症状消失。

(4)肌肉白浊病:病体腹部肌肉白浊。多由高温和水质不良引起,应及时改善水质条件,否则会发生死亡。

(5)痉挛病:病体腹部弓起。造成此病的机理不清,可能是在高温期惊吓引起,死亡率高。因此应注意尽可能少惊动对虾。

(6)红肢病:由多种弧菌侵入血液引起的一种败血症。病虾游泳缓慢,常独游水面或池边。体色暗红,腹肢、胸肢呈红色。死亡率极高,是养成期减产的重要原因。此病与放养密度过大和池底污染有关。对已生病的虾,可在每千克的饵料中,加入0.5—1.0g的土霉素,能提高虾的成活率。

总之,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是对虾养成过程中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应经常观察虾的活动情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在养成过程中,还可能发现有敌害生物出现,也应及时用药物杀死或用网捕杀。

六、对虾的收获、加工与运输

对虾收获时间是根据对虾生长情况、要求养成规格、水温及市场需求等来确定的。中国对虾一般在9—10月份收获。由于各种对虾的生活习性不尽相同,故收获方法也不一样。中国对虾一般采用放水收虾法,即在闸门口处安装一锥型张网,网尾有一个口袋状的长网袋。张网长为口径宽度的4—5倍,其网目自前而后由3—4cm逐渐缩至2cIn。网袋长1.5—2m,网目孔径1—2cm。一般在大潮期间收虾,经3—4次的反复灌水,可把虾基本收净。日本对虾有潜沙习性,收虾较困难,过去多采用排干水后用手捡捕,耗工耗时,现采用定置网法、泵网收虾和电捕虾器收虾等方法。定置网法是利用对虾有集群沿岸游动的习性设计的。此法能选大留小,可以间捕。泵网收虾是用船拖一特制网,网口处设有喷水管,水由船上水泵喷出,将沙中的虾搅起后被网捞起。电捕虾器是利用电流刺激沙中的虾类,使其跳出而捕获的捕虾工具,用电瓶(36V)或陆上电源(110—220V)。

收获的虾应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中国对虾多加工为去头虾或虾仁、虾球出售,个体大、鲜度高的对虾,也可整体冷冻出售。在日本,活虾的价格是死虾价格的一倍以上,所以对耐干能力较强的日本对虾,一般采用活体运输。运输的方法多用木箱,底铺报纸,中央置一块用塑胶封包的冰块,然后以干燥经冷藏的锯屑铺底,其上排放收获的活虾,再盖以锯屑,如此重叠4—5层,每箱装虾7—12kg。气温10℃时,运输最安全。此外,还可采用低温充氧水中运输的方法。

(编者:王克行、王继业 审者:樊宁臣、李德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