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种放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3页(1058字)
成鱼养殖可以单种养殖,也可以与其他鱼类或虾、蟹、贝等混养。
(一)放养的时间和规格 经过越冬后的大规格鱼种,第二年开春,鱼类即陆续开始摄食,即应根据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尽早放养,以延长其生长期,提高商品规格。如中国北方越冬后的梭鱼鱼种,可在融冰后当水温稳定在5~6℃以上,即可放养。福建、广东一带当年繁殖的鲻鱼苗也可长成商品鱼,鱼苗在2~3月即应早放,而浙江需在4~5月放养。这也与鲻苗汛期的迟早有关。鲈鱼经越冬后的1龄大规格鱼种,体重一般为100~300克,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水温15℃左右。过早,经越冬的鱼种体质虚弱,易在拉网运输中受伤。鱼种应在原池中投饲至少10天,再进行鱼种拉网、运输。鱼种应按其规格分成大、中、小3组,分池投入,以利管理和鱼的生长、成活。
(二)投放密度 鱼种的放养密度,因鱼种、池塘条件,商品鱼规格要求以及养殖管理和技术水平而有不同。
鲈鱼的放养密度,水位较深,交换条件较好的小型半精养池,每公顷可放大规格鱼种(100~300克)7500~12000尾,每公顷产量可达到4500~7500千克。对于条件一般的中型鱼池,每公顷可放养3000~4500尾,每公顷可产鱼2250~3750千克。大型池(养虾池)、人工生态系统养殖,一般每公顷不超过1500尾。
尖吻鲈的放养密度,体长7.5~10厘米的鱼种每公顷可放养15000~22500尾,经6个月的饲养,体重可达0.4~0.6千克,即可捕捞上市。
美国红鱼,池塘粗养,每公顷一般不超过3000尾,半精养池塘,每公顷可放15000~45000尾。为了便于前期饲养,提高饵料效率,驯化鱼苗定点定时摄食的习性,还可把运回的鱼苗首先放进设置于靠近闸门的深水区和网箱内,或以网衣围起的小面积养殖水域中暂养,当鱼苗全长达10厘米以后,再放养于养殖池塘内。
牙鲆养殖,一般每公顷放养6厘米的鱼苗7500尾,或2龄大规格鱼种3000~4500尾。根据山东省牟平县的经验,放养10~14厘米的鱼种,每公顷可放2250~3000尾;放养6~10厘米的鱼种,则每公顷3000~4000尾左右,其当年成活率可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