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72页(1697字)

泥蚶、蛤仔等滩涂贝类都可以在潮间带的蓄水池进行养殖,蓄水养殖的最大优点就是贝类的滤食不受潮汐影响。因此,其生长速度比滩涂播养的快,但修建蓄水池一次性生产投资较大。下面以泥蚶为例,介绍蓄水养殖的技术。

(一)蓄水池的构筑 浙江的蚶塘、山东的蓄水池都是蓄水养殖场地。蚶塘面积一般0.3~0.6公顷,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围塘坝,高度为1.5~2米、底宽3~4米、面宽0.8~1米,堤坝要用石块护堤。二是进出水口,宽2米,比堤面低30~50厘米,上面铺石块。退潮时海水从此口溢出,使蚶塘保持所需的水位。三是蓄水沟,在堤坝内侧挖一道宽1~1.5米、深1米左右的沟,其作用是涨潮的潮水漫过堤坝时,先冲入沟中再缓慢到埕面,降低流速,保持埕面稳定。四是埕面,沟的内侧就是一片用来养蚶的埕面。

蓄水池一般修建在避风浪的高潮区,泥质底,每汛潮能纳水3~4天为宜,池子大小不等,小者一般0.07~0.1公顷,大者1~2公顷。蓄水池周围建造宽3米、高0.5米的堤坝,坝内挖边缘沟,池的一角留有进排水闸门,海水通过闸门进排水,大潮期间涨潮时可以纳入海水,退潮后池内要保持30厘米以上的海水。蓄水池的池底应低于周围滩面20~30厘米,这样即便于蓄水,又可减少漏水现象。另外,在建筑池塘时还应注意底质,应选择不渗水的泥底质,以防池塘渗漏水。

(二)清池与播苗 蓄水池建好以后,在放苗前要进行消毒,以清除、虾、蟹等敌害生物。一般用0.2%~0.3%的氰化钠溶液泼洒池面,然后纳水冲洗,再将池水排掉,使池底经日光曝晒,效果较好。最后将池内滩面翻松整平,准备放苗。

一般蓄水养殖的泥蚶不再进行疏散,所以播苗密度不宜过高,以利于泥蚶快速生长。具体可参照滩涂播养的播苗密度。

(三)养成期间的管理 蓄水养殖的情况下,应经常巡回检查池塘是否漏水,有时小型蟹类在堤坝钻穴挖洞,也能造成池塘漏水。大风浪时要注意堤坝有无塌陷,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处理,否则会影响泥蚶的正常生长,甚至引起死亡。

在北方蚶苗播苗后,水温逐渐下降,冬、春季水温降至-2℃时泥蚶会出现冻伤,-12℃时即被冻死。为避免或减少越冬死亡,应采用蓄水越冬的方法,蓄水深度应大于30厘米,如果蓄水池较深能蓄水70~80厘米,则抗寒效果更好。

(四)泥蚶的收获

1.收获季节 泥蚶经2年左右的养成,一般产量可达30吨/公顷以上,高者可达75吨/公顷。泥蚶壳长达2.5厘米以上,60~120粒/千克时即达到商品规格,此时便可开始收获。收获季节大多在冬春季,北方一般在11~12月收获,南方收获季节较长,11月至翌年4月初均可收获,其中以冬季12月至翌年1月期间,蚶肉最为肥满鲜嫩,血多味美,且气温低易于贮存运输。泥蚶在繁殖季节虽然也很肥满,但口味欠佳,而且此期收获不利于其繁殖后代,因此应禁捕。

2.收获方法 广东是用蚶耙在船上抖淘捞起,边抖去泥砂边捞起泥蚶,这种方法不受潮水限制,只要水的深度可使船行进,任何时候都可收获,而且收获的蚶质量也较好。福建、浙江是用蚶耙、山东用铁刺耙,在退潮后将蚶集中,再放入蚶袋或筛子中洗净,并除去杂贝、死贝壳等杂物,即可鲜销或加工。

泥蚶离水后,在气温11~13℃条件下,贮存15天以内不致死亡。但要用麻袋或草包将蚶装好,每包50千克包装要严实,同时又要透气,所以不能用尼袋、塑料袋等包装。贮运过程中要防止干燥,如果把蚶放在地上吹风,即使气温低,也会很快死亡。长途运输可在途中适当喷淋海水,以保持湿润,防止泥蚶死亡。

分享到: